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6 毫秒
1.
用技术预见整合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保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达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发展,循环经济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它们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用技术预见整合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因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而技术预见为其提供了一个系统的优选工具和优化技术创新体系的手段。技术预见通过需求导向、各方利益、预见结果的决策支持作用,对预见结果的跟踪和监控这几方面来整合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最灵活有效的技术创新手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技术创新手段成为摆在企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也是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的原因,给出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对策,提出一种新的运作模式——产学研合作网络组织。  相似文献   

3.
生态工业园是工业园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作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极,内蒙古工业园区在生态化进程中仍存在工业发展模式线性、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制度缺位、信息化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观念、制度、机制、技术层面的不断创新才能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进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技术预见"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随后许多国家借此新的政策工具来处理科学、技术和创新系统的问题。"技术预见"大规模的运用使人作为知识来源的影响减小,而这种方法被更广泛地用于预测某一技术未来的发展。"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制定了重点发展领域,各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而通过技术预见可以帮助探索其发展重点。文章通过对美国技术预见研究的发展综述,帮助研究者系统地了解技术预见发展的沿革,更好地将技术预见方法运用于制定各自领域的技术发展规划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生态工业园是工业园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作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极,内蒙古工业园区在生态化进程中仍存在工业发展模式线性、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制度缺位、信息化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观念、制度、机制、技术层面的不断创新才能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进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是使农业增长从主要依赖各种农业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转到主要依靠投入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上来。农业投入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成为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选择。一、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农户与政府共同参与的技术资源配置过程技术创新作为将新技术引入生产体系的经济活动,是经济主体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国家改善资源配置结构和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技术创新因此成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环保企业传统的竞争模式已经被知识技术竞争所取代,技术创新战略在环保企业的发展中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对环保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应用GE矩阵确定创新领域和选择创新战略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环保企业在面临技术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时如何选择最优战略的基本分析方法。并针对中国环保企业的特点提出环保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理论中新思想、新观念、新目标的深入研究分析,其中蕴含着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动态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目标模式。其中,发展的层次目标是系统发展,而且必须是科学发展,价值目标是以人为本,原则目标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法目标是统筹兼顾。这是一个以新的内涵科学地定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学理论中系统观、时空观、进程观的有机统一,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模式进行了重大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着力降低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融合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关系进行探讨,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支持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金融机构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技术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中迅速崛起和发展的重大技术创新,随着这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寻常的意义。一、互联网技术的经济学意义信息费用已日益成为当今经济体系中的首要问题。这是因为:(1)由于人类社会知识的迅速膨胀,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知识这一要素的价值日益提高,使得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信息费用成为一项不  相似文献   

11.
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实践表明,技术创新能力是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如何围绕技术创新重组企业资产,成为政府、企业和理论界广泛关注的热点。一、资产重组必须注重技术创新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但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且也深刻地改变着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重组也必须以技术创新为中心进行。但是,我国大多数企业所进行兼并、收购都是对实物…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林业要实现现代化,迫切需要进行创新,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就是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模式问题。尽管我们可以适当借鉴西方林业发达国家的林业发展模式,但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和林业情况有决定了我们只能进行创新,走适合自身特点的林业发展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资源配置落后、组织结构简单、企业触资难、国家政策扶持不够以及创新成果保护难等问题,本文重点对比分析了中小制造企业技术自主、模仿、合作三种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汽车产业进步中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技术创新模式的主要类型,通过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从产业技术进步的角度,考察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创新模式的转换过程。重点考察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引进的必要性及自主创新的必然性。构建中国特色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期对我国其它产业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为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研究视角。从生态学视角探寻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明确我国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即形成大教育体系观,寻求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共生和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历史和近况以及新会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过程,在介绍该实验区建设的基础条件和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对实验区建设的可行性因素进行分析,重点介绍了利用技术创新扩散思路进行实验区建设的模式、机理和路径依赖,以期推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强调社会发展的持续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根据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科学决策,建立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培育优秀的企业家队伍;积极创立股份制的资本组织形式,加大和增强企业资本的支撑力度.  相似文献   

18.
在每次的工业革命中,技术进步都是推动经济格局转化的基本动力,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管理组织、资源配置等方式的发展.新的经济范式也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并达成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但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归纳为弱可持续发展观与强可持续发展观两大类。前者认为:自然资本和其他的资本能够相互代替;后者则认为: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换回已灭绝了的物种以及被毁坏了的生态系统。两者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自然资本在本质上是可替代的,而且这种分歧直接影响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不同走向。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路径的发展战略,更明确选择强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汲取人类历史的经验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使人类经济社会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钟荣丙 《科技和产业》2014,14(11):161-166
大数据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既迎来快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机遇,也要承担新的创新责任,在其爆炸式发展中保障大数据开发和利用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安全。在此基础上,探明信息技术创新的演进趋向在于技术选择的专业化和高端化、创新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创新模式的集成化和协同化,并指出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创新的战略重心在于健全国家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引进和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