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本文从转变人们消费观念、矫正消费者心理预期、提高消费者消费技能和正确作出消费决策等方面 ,分析了消费引导对有效扩大内需的促进作用 ,并论述了实施消费引导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5.
6.
权威部门的重要告诫 根据最新完成的中国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求情况调查,国家经贸委预测:2002年中国有八成六的商品供过于求,这将是近年以来市场供过于求的压力最大的一年。 最近,国家经贸委市场局会同政府其他部门对国内600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年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而供求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7.
消费既是生产的起点,也是生产的终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市场产品普遍供过于求,同时国内的居民消费率在不断上升,但居民消费率变动趋势是下降的,内需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不足.因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如何扩大内需,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培育消费增长点,特别是通过各种信用消费,有助于解决内需扩大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后金融危机时代,扩大内需成为了我国加快推动经济发展速度的主要手段。要想扩大内需、充分挖掘国内市场的潜力,就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消费政策的支持。本文对消费政策对扩大内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关于如何调整消费政策、扩大内需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增加消费。首先 ,要增加居民的收入并减轻他们的负担 ;其次 ,必须使市场秩序规范化 ,要遵循价值规律 ,消除价格垄断 ;最后 ,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13.
当前,内需不足是制约经济持续上行的主要因素,而其中尤为令人关注的是农村消费市场的启而不动。一方面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嗷嗷待哺,另一方面又苦于找不到开辟农村市场的“金钥匙”。如何有效开辟农村大市场,唤醒农民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本文试对此作一探析。一、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一)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农村是一个需求潜力最大的国内市场。我国12亿人口近四分之三的人口住在农村(包括非农业人口),虽然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人口的比例会有所变化,但即使二十一世纪的前二十年,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仍… 相似文献
14.
15.
该文通过与占有型消费的比较,分析租赁消费促进临时及短期性消费需求、满足耐用消费品需求、降低经验产品与新产品及网络购物中的消费风险、满足体验消费方式、促进外源资金多元化,从而促进内需的扩大。为促进租赁消费发展,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消费租赁方式,完善租赁消费市场的监管以降低租赁风险,政府加强租赁消费的支持力度,转变人们消费观念及引导人们消费行为等策略。 相似文献
16.
扩大内需:启动农民消费需求的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以“过剩”为特征的相对低速增长态势,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加剧,给我国的出口带来了困难与不确定性。在出口受阻和周边国家经济未恢复的国际背景下,把目光放在扩大内需,特别是启动农民消费需求上,是缓解目前困难的必然举措。因此,笔者就启动农民消费需求的措施提出一些主张。一、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拓宽农民的消费领域我国农民的消费观念滞后,体现在消费上就是偏重住,忽视吃、穿、用、行,这就使得购买力本就不高的农村消费偏低。因此,为了启动农民的消费需求,就必须引导广大农民树立商… 相似文献
17.
18.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1,(7):8-9
经济学家谢鉴泉近日撰文认为,从长远来看,有效地扩大内需,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困此,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至关重要。 正确处理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的关系,在不断扩
大生活消费的同时,有重点地鼓励生产投资消费。就我国现状而言,在生产投资领域,政府的财政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占据主导地位,民间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所占比重仍然不大。在生产投资领域,还有一块广阔的空间。同时,我国社会和民间已经积累了巨额资金可供投资,只要把这些资金供给与投资需求“对接”起来,就能产生巨大的消费效应。我们应该加强投资立法… 相似文献
19.
从时效上来说扩大内需,最直接和快捷的手段是投资;但从根本和长远上来看,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原动力,消费应成为扩大内需的主阵地。在当前我国“抗风险、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无疑要加大投资力度,但更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提振消费水平,抓住机遇改善民生,调整结构增强后劲,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积极探索扩大消费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开发新的消费热点,而文化消费是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历史趋势和必然选择,我国的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因此,鼓励和引导大众文化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为此,需要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培养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