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0年代是美国在传统的贸易政策之外日益重视用货币和金融手段敲打日本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美国主要借助日元美元委员会、广场协议、贝克-宫泽会谈、卢浮宫协议4个平台和机制,对日本采取双边谈判与多边协调并举、推动日本金融自由化与压迫日元升值并用的策略,在美日货币谈判的阶段性推进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与在国际商品市场上公然"对美说不"不同,日本在对美货币谈判中无一不是以妥协和让步收场。追根溯源,奥秘在于美国塑造并控制着日本活动于其中的安全结构、金融结构、知识结构和贸易结构。从结构性权力的视角反思1980年代的美日货币谈判,对于当下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和日本对东亚地区商品贸易结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燕锋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燕存露六十年代以来,随着东亚地区许多国家(地区)工业化相继取得明显成效,它们对美、日商品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制成品在对美、日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且向高...  相似文献   

3.
一、贸易是90年代中日经贸关系的重点 商品贸易、日本对华投资和技术转让是中日经贸关系的三个主要方面。其中,中日贸易无论在规模还是重要程度上都较其他方面更发达,形成了目前以贸易为中心的中日经贸关系格局。1989年,我国从日本引进技  相似文献   

4.
从中日电机电器产业内贸易看两国分工的趋势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在2001年,中日两国向对方出口最多的商品均是电机和电器产品,即海关HS分类85章商品,这使得用产业内贸易的方法来分析中日国际分工格局成为可能。本文讨论了产业内部分工与产业内贸易的关系,测算了中国对日本HS85章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的指数,比较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在HS85商品上的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作者认为,中日HS85章商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作者最后认为,只要中国的加工贸易政策不变,中日产业内贸易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去年5月七国首脑东京会议以来,国际货币市场一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到去年冬间,日元汇价又见上升,但波动幅度不大。从去年年初日元大幅度升值后,日本对外贸易,特别是对美贸易仍有创记录的巨额盈余。这说明,美国企图通过日元升值、美元贬值以改善其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战略目的没有达到。因此,人们正在担心,日元与美元的汇率斗争和日美贸易斗争终将重新剧烈展开。美、日两国是当代头号和二号经济大国,日元与美元汇率是维系日美贸易和国际价格体系的主要经济纽带,如能协调运营,有利于国际贸易正常发展;否则,不仅将加剧日美贸易和货币金融关系的摩擦,而且将严重影响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一、亚太经济发生格局新变化 进入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美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亚太经济中出现两大趋势:一是美国贸易逆差严重,贸易保护主义加强;二是日元升值后,日本内需渐趋扩大。美日是亚太经济枢纽,其经贸政策的调整,引起了连锁反应。 (一) 贸易结构的调整:“四小龙”降低对美市场依赖,转向渐趋开放的日本市场,亚太国家“对美出超、对日赤字”的贸易结构将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7.
20世纪B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美贸易摩擦由个别产品或产业逐步上升为涉及政治经济体制的整体争端.美国在贸易谈判中对日施加强大外压,迫使日本加速开放本国市场、放松国内规制、实施结构性调整.为了缓解对美贸易摩擦,日本同时表现出消极应付和主动出击两方面的特征,即"反应性"和"战略性"并存.政策决策过程的僵化是出现这一现象的体制性根源.事实表明,日本国内的部分利益群体积极借用了美国的贸易外压,有效地推进了国内改革.  相似文献   

8.
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对中国及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价格贸易条件的波动性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1987~2006年,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年均波动9%,其中初级产品、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产品和中技术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波动较小,而高技术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则波动较大;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中国与美国及欧盟价格贸易条件的波动相对较大,而与日本、韩国及东盟价格贸易条件的波动则相对较小。然后,本文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从进出口商品结构角度和国别角度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波动进行了分解,结果发现:低技术产品大的出口份额、中技术产品大的进口份额以及中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不均衡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波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波动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同美国价格贸易条件的较大波动引起的,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对美国、日本市场的过度依赖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服务贸易模式与中日服务贸易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与商品贸易相比,日本的服务贸易居于相对次要住置,但在2002年之后其服务出口发展较快.本文利用2000一2006年日本服务贸易的EBOPs分类数据,从日本服务贸易分工模式、显示性比较优势以及中日双边服务贸易互补性等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日本多数类别的服务贸易专业化程度和显示性比较优势都较低,产业内贸易程度则普遍较高;中日双边服务贸易具有一定互补性,但主要集中在少数类别上,并且普遍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据日本《钻石周刊》1985年4月20日号报道,日美贸易不均衡急速扩大,美国急不可耐地把“对日报复法案”提交到参议院财政委审议通过。两国贸易进出口平衡的裂罅日益加大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商品向美国出口,急风骤雨般地倾泻而来。1982年日本对美国出口是363亿美元,而1983年是428亿美元,增长13%。1984年更是加速度地增加到599亿美元,增长了40%。从美国的进口额  相似文献   

11.
美日币值波动新加坡深受其累据新加坡贸易发展局统计资料显示,美元兑新元汇价下跌减少了新加坡的出口收入,而日元对新元的升值却增加了新加坡的进口成本。这两国币值的波动,深深地影响了新加坡的进出口贸易。美国是新加坡第2大出口市场。去年全年新加坡出口至美国的货...  相似文献   

12.
观察·数据     
《中国报道》2008,(2):90-90
第1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财务省1月24日公布的贸易统计快报显示,2007年日本外贸顺差同比增长37%,达到10825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06日元),为3年来的首次增长。其中,2007年中日进出口贸易额达到2287万亿日元,日本对美出口下降0.2%,为4年来首次下降,贸易顺差缩小5.1%。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与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两个具有“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两国间贸易关系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有巨大影响。现试将两国贸易关系的前景作概要的分析。日美贸易关系的发展及其现状日美贸易关系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下述几个显著的特点。一、规模巨大。1983年日本对美国的出口总额达428亿  相似文献   

14.
随着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有增无减,双边贸易摩擦和争吵日趋激烈。在很长时期内,日本在美国加大压力时往往是采取妥协态度,但很少采取具体行动,引起美国的不满。近几年来,美国迫使日本采取实际措施,而日本也趋于强硬,从说"不"到对簿公堂。非一日之寒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六十年代中期,日本对美国的贸易一直存在逆差,对美贸易逆差占日本外贸逆差的50%以上。自1965年起,日本对美贸易出现顺差,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对日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美国对日贸易逆差,1980年为104亿美元,1985年达到461亿美元,1987年达到570亿美元,美国对日贸易逆差在美国外贸逆差总额中所占比重,1980年为40.9%,1981年为56.5%,1987年为35.7%。美日贸易争端从纺织、钢铁、汽车、半导体及电子产品、木材、玻璃扩大到农副产品等各个领域。美国指责日本大量向美国出口商品的过程中,却封闭本国市场,造成双边贸易严重失衡,并要求日本开放市场。  相似文献   

15.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对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不断提高,因而其对中日贸易关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规模的影响主要通过替代效应、诱发效应、逆出口效应、贸易转向效应表现出来。总体说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的替代效应很小,而对中日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则非常明显.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商品结构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日本对华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降低,而各种关键零部件和生产设备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对日出口中工业品的比重、特别是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产生的日本异质论及美国"对日修正主义"是日美经贸摩擦延伸至体制领域的重要表现。它既是冷战结束前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和美国国内政治气候变迁的产物,又具有深刻的学术和舆论背景。美国"对日修正主义"者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差异、日本政治经济体制及其相应政策手段的特殊性、美国对日贸易策略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理论观点,在美国舆论界、学术界和决策层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日农产品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日本作为中国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国,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利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产出的增加和日本经济规模的扩大对中日农产品贸易具有促进作用;中日农产品贸易成本对两国农产品贸易具有负作用;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贸易不足",双边农产品贸易规模依然有进一步扩大空间。  相似文献   

18.
任涛 《特区经济》2011,(8):66-69
日本是中国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全球第三大贸易伙伴。2011年3月11日的地震以及随后的海啸、核泄漏对日本造成巨大的损失,而日本地震灾区同时也是日本重要的农业、渔业以及电子工业区。通过对中日贸易的基本状况以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此次灾害对中日贸易可能造成的显性和隐性影响,从而为我国对日贸易的健康发展提出一些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随着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新一届政府的第一个五年正式起航。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闭幕后的记者会上表示,"可以料想,未来中国经济环境依然是严峻复杂,我们要居安思危,也要处变不惊,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防范通货膨胀,控制潜在风险,使中国经济不发生大的波动。"他强调,"中国的贸易,包括商品的贸易,未来几年都会继续增长,这  相似文献   

20.
刘磊 《亚太经济》2013,(2):92-97
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SITC一位数分类数据计算了中日和中美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发现中日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具有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而中美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相比中日的贸易系数较小,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表现出更多的产业间贸易特征。FDI和市场开放是促进中日和中美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由于日美两国对华FDI的类型不同,日本对华FDI相比美国对华FDI更能促进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