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诸多路径之中,《心理文化学》一书持一种文化差异论的理论创新逻辑。基于中西不同的基本人际状态和心理文化结构,《心理文化学》认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理论体系,诸如伦人对外关系模式、"服国"的国家政治形式以及包括"亲人文化"、"熟人文化"和"生人文化"的天下体制世界秩序观。心理文化学的理论创新路径基于文化本质差异论的前提,由此所产生的关于理论创新来源的文化本体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亦即探讨理论生产与知识来源的文化假定,包括文化差异是本质差异还是程度差异、文化之争还是制度之争以及文化还是利益影响等问题。《心理文化学》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提供了一种微观文化学的路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理论创新的文化差异前提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式微折射了后西方时代的来临,也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问题推上了历史的前台。然而,直至今日尚不存在系统、完善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这一问题本质上涉及中国的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大背景,因此不仅要从学科建设等硬环境中探寻对策,更要从中式文化传统中追溯求解。一方面,中华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学习型文化、多样性文化,加之中国现代化的路径依赖特征,阻碍了中国产生西式的国际关系理论;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天下主义、道德理想主义以及和谐理念等均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内核。随着中国崛起从器物、制度层面向精神层面推进,中国有望通过塑造"全球中国"身份,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构建起超越西方自身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世界危机重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面临深刻自我反思的今日,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梦正在开启。其内涵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其路径是复兴中华原生文明,包容西方文明,引领人类文明创新。  相似文献   

3.
网络分析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权力回归其关系性本质的研究路径,而且能够将权力置于国际关系整体结构中进行理解和测量。基于网络分析研究路径,作者提出与物质性权力具有本质差异的社会性权力概念。社会性权力的来源和性质由行为体在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及其联结方式决定,因而可区分为直达权力、通达权力、居间权力和借势权力四种类型。通过对外交关系、经济关系和军事安全关系三种类型的国际关系数据进行网络分析,社会性权力与物质性权力彼此关联但具有显著实证差异。在当今多元而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物质性权力已经远远不能体现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发挥影响的渠道、方式和程度,而社会性权力承认相互依存和密切联系,在研究和思考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不管是作为物质性权力的补充,还是作为具体研究中对权力的单独考量,社会性权力都是极其重要的概念和变量。而网络分析使得这一概念可操作化和可测量,又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性权力在实证研究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就广义而言,国际关系学可包括史、论、现状三个部分。狭义地说,指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学应主要是国际的政治关系学,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关系学。当然,重大的影响国际政治的经济、文化因素是应包括在内的。因此,国际关系理论的范围比国际政治要窄些。具体说来,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主权国家的关系、主权国家与国际政治组织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同争取民族独立的国家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关于任务。我们要建立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国外多方理论与实践检验,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逐渐成为老工业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可行路径。在中国,北京"798"率先破局,成为中国老工业区改造的翘楚与产业标杆。近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2年基本完成全省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四川全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动作频传,引领"产城之变",掀起西部老工业区改造的热潮。"西部798"之争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6.
作者尝试将"心理-社会均衡"的理论引入到国际关系研究中,把近代西方国家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国际关系与"个人"这种西方社会的"基本人际状态"联系起来考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阐述了现代国际关系的起源及本质。作者认为,近代西方国家的出现是解决个人社会一体化问题的产物,"个人"与近代民族国家是一种同构映射关系,即两者都是界限清晰的行为主体,个体的"自我意识"与"民族自我意识"具有关联性,对个体利益和权利的强调与国家功能的分离具有一致性。个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特点——利益、竞争、缺乏安全感——也反映在国际关系中并被普遍化和强化。作者还分析了"个人"心理-社会均衡模式的特点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所谓"安全困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国际关系成为公共领域议题  2 0 0 3年初春,《中国各界反对美国政府对伊拉克战争计划的声明》和《中国知识分子关于声援美国政府摧毁萨达姆独裁政权的声明》在网络空间里针锋相对(当然,动辄代表全国人民,这种习惯不好) ,而众多学术界中人的不表态则可算做第三种态度。这一事态清楚地显示关于国际事务,中国知识分子在价值、立场、策略上存在着重大分歧。“韬光养晦”之争是策略之争;“中日关系新思维”之争涉及敏感的历史与民族主义议题,但基本上仍是策略之争;而围绕美伊战争的“拥战—反战”之争涉及国内政权与国际行为的合法性评估以及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出现了合流的趋势。作者认为,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物质主义+结构取向",而建构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观念主义+过程取向"。通过对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经典文本进行梳理,作者发现这些文本中包含大量的相互融通和交叉的内涵,而两大学派相互融合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政治哲学中汲取灵感。现实主义的哲学思维来源是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而建构主义的哲学思维来源是康德,对康德思想进行了批判性发展的黑格尔处在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之间。对黑格尔思想进行继承的两条路径对两大学派合流后的发展有重要启示。"黑格尔-马克思-哈贝马斯路径"可以对现实建构主义的发展有所启发,而"黑格尔-尼采-福柯路径"则可对建构现实主义的发展有所启发。现实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规则性文化、社会化和认同,而建构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关系性权力、规训和他者。尽管这两个新发展的理论都基于西方的哲学传统,但是它们与中国外交的一些传统和特征有相似之处,并可能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某种支撑。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国际关系基准时间的"再问题化",作者旨在分析目前西方正统的基准时间是如何被中国学者所接受以及在接受这套话语之前中国学者对国际关系史的理解是否还曾存在或使用其他基准时间。通过对近代中国国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理论著作中关于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和转折点的叙述进行分析,作者发现:首先,在民国学人的观念中很少以欧洲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这表明"威斯特伐利亚情结"在中国的国际关系叙述中并非一直存在,而是一个历史建构的过程。其次,近代欧洲出现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构成了近代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多元的国际关系基准时间,反映出近代中国学者所形成的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不同的国际政治史观。最后,作者所运用的基准时间视角和史学史方法有助于反思欧洲中心主义的国际关系史书写在近代中国是如何逐渐形成的,并为当代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建立以中国或非西方为本位的国际关系史叙述带来的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10.
潘成云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92-96
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企业文化理论正在不断走向成熟,但是,还有许多企业文化理论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我们试图以“心理契约”假说为基础,对企业文化的“本质属性”、“生命周期”和“管理模式”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心理契约,企业文化生命周期包括五个阶段:科学设计期、人格化期、规范引导期、维护完善期和蜕变创新期,企业文化有四种管理模式,即潜意识无序管理模式、潜意识规范管理模式、有意识无序管理模式和有意识规范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以主教任命为例,对宗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首先,作者从全球庞大的宗教信徒人数、共同的信仰身份认同和价值体系构成跨越国界和跨越民族的精神文化力量、以宗教为基础或具有宗教背景的非政府组织或国际行为体、宗教强大的动员力量、把宗教信仰及道德价值观融入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宗教组织负责人或宗教领袖个人的精神魅力和活动能力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宗教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对国家主权之争、法规制度之争和普世教会与地方教会关系之争三个主教任命影响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主教任命问题对国际关系起影响作用的四个作用路径:一是主教任命问题常常引起对国家主权的干涉与维护之争从而影响国际关系;二是主教任命问题常常引起对任命程序的"合法性"之争从而影响国际关系;三是主教任命问题常常通过签订国际条约解决争端从而影响国际关系;四是主教任命问题常常把教皇使节牵扯其中从而影响国际关系。最后作者提出建议,要高度重视梵蒂冈及罗马教皇在国际关系中的特殊作用和重要影响,抓住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对近年来《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的统计分析 ,考察了近年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多元发展趋势。在对此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又考察了中国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以及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特别是理论研究中的“范式变迁”问题。从这些考察及其在这种发展、变迁过程中可以看出国际关系期刊从中起了较大的作用 ,因而进一步思考国际关系期刊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特别是理论研究中的作用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进步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提出一个以理论研究发展阶段为时间基轴,以理论流派、研究类型和格义取向为内涵指标的分析框架,讨论了过去30年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进步。研究表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已经从前理论阶段进入了理论学习阶段的深化期,但还没有进入理论创新期;理论流派多元竞争的局面初步形成;研究类型更多地向着以理论突破为目标的经验型研究发展;格义取向也出现了正向格义、反向格义和交互格义并存且交互格义日趋增多的格局。没有出现原创型理论是最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突破性理论和中国范式缺失两大方面,其根本原因还是国际关系学界主体意识的缺失。根据对30年理论研究的统计分析,作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和现实经验是可以导致原创型理论的生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论是在是在深入认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出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反映,是我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特点,打开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认识的广阔前景,为我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作者提出一个以理论研究发展阶段为时间基轴,以理论流派、研究类型和格义取向为内涵指标的分析框架,讨论了过去30年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进步。研究表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已经从前理论阶段进入了理论学习阶段的深化期,但还没有进入理论创新期;理论流派多元竞争的局面初步形成;研究类型更多地向着以理论突破为目标的经验型研究发展;格义取向也出现了正向格义、反向格义和交互格义并存且交互格义日趋增多的格局。没有出现原创型理论是最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突破性理论和中国范式缺失两大方面,其根本原因还是国际关系学界主体意识的缺失。根据对30年理论研究的统计分析,作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和现实经验是可以导致原创型理论的生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与国际政治研究室计划 2 0 0 4年 4月上旬召开国际关系理论高级研讨会 ,深入讨论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三大学派的发展 ,进行学术批评 ,并联系实际探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国际关系理论高级研讨会  相似文献   

17.
文明秩序之辩:第三世界视角下的国际文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作者批判了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理论及实践。最近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质是用西方"文明"的规范重塑世界,而国际关系学科中则存在着排斥非西方价值观的根深蒂固的误区,这导致国际关系研究出现了理论肤浅化及庸俗化的倾向。作者认为,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任务,需要国际关系学者担当起道义上的责任并寻求人类文明的共性以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8.
汇率之争已经成为中美贸易问题的核心议题之一,美国指责中国进行"货币操纵"以获得不公平的贸易优势,并认为这个问题应在《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框架内解决。在目前的国际经济秩序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管辖分工,无论从"行为论"还是"结果论"看,中国的货币和汇率政策与《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的义务并不冲突。同时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认定中国的汇率政策构成"汇率补贴"的多种货币措施的可能性不大。在通过多边规则无法达到目的的情况下,美国进一步加强单边行动,继续通过国内立法向中国施压,并将该问题提交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但这种做法的前景并不明朗。解决中美汇率之争的最佳办法是:通过已建立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等双边机制并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在经济及货币领域内帮助中国建立起有助于实现汇率市场化的现实条件,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汇率自由化。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作者批判了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理论及实践。最近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质是用西方"文明"的规范重塑世界,而国际关系学科中则存在着排斥非西方价值观的根深蒂固的误区,这导致国际关系研究出现了理论肤浅化及庸俗化的倾向。作者认为,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任务,需要国际关系学者担当起道义上的责任并寻求人类文明的共性以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20.
2007年的中国国际关系学处于一种平稳的发展状态,成绩在慢慢累积,问题依然严峻。在学科队伍与研究平台方面,各教学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有升有降,几大传统主力地位依然无多大变化;专业期刊的整体开放度有所提高,但栏目设置、分布仍不尽科学、合理;中青年学者进步较快,但人才"链条"建设仍有薄弱环节;国际学术交流在"引进来"的工作方面比较活跃,但"走出去"的工作仍待拓展。在研究进展方面,理论研究面临困局,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均有待提高,但在问题研究与实证研究方面有所进步;经验研究还缺乏足够的全球视野,前瞻性依然不够;关于中国外交战略与政策的讨论相对活跃,外交的内政维度、道义与外交关系以及海权/陆权之争都是十分有意义的话题。在学科地位与影响方面,主管部门与教研机构对国际关系学的定位还存在一些模糊之处,这种状态限制了国际关系学的学术影响;学科的政策影响方面也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政学两界之间的沟通有所加强,但仍处于某种不对称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