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汉文 《商》2014,(44):116-116
《河童》作为日本大正文坛短篇小说之王芥川龙之介晚年的代表作,它全面表达了芥川对人生、哲学、宗教、艺术、社会等方面的最终认识。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作品中宗教的描写,反映芥川独特的宗教观。并结合作者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历史背景将这种宗教现升华成时信仰的怀疑。  相似文献   

2.
《戏作三昧》和《地狱变》主人公的变化与发展过程,也是作者芥川龙之介本人内心世界的变化与发展过程。《戏作三昧》提出了“为了艺术的人生”的思想,并通过《地狱变》中良秀这一画师,描绘了一个具有“为了艺术的人生”思想的艺术家形象。“为了艺术的人生”不是简单的艺术和人生二律背反或二者择一的选择,艺术是艺术家的人生之目的,艺术家的人生应该奉献于艺术,当处于艺术和人生的二律背反困境时,艺术家应该毫不犹豫地为了艺术牺牲人生。  相似文献   

3.
蔡春花 《消费导刊》2011,(4):106-107
芥川龙之介通过文本阅读建立了一系列的宗教意识,并将这些宗教阅读成果提炼为各种形态的宗教思想,强化和深刻了小说的内涵和意义,即使是在今天重读它时,依旧能够感觉到它的思想光芒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蔡春花 《消费导刊》2011,(3):106-107
芥川龙之介通过文本阅读建立了一系列的宗教意识,并将这些宗教阅读成果提炼为各种形态的宗教思想,强化和深刻了小说的内涵和意义,即使是在今天重读它时,依旧能够感觉到它的思想光芒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堀辰雄是日本昭和初期著名作家。堀辰雄一生作品很多。因写《圣家族》而一举成名。《風立ちめ》[中文叫《起风了》]是其代表作。崛辰雄作品以“生”、“死”、“爱”为主题。堀辰雄从师于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一《風立ちめ》是他与未婚妻在八岳山麓富士见疗养院疗养与恋爱的经历以及未婚妻的病逝使他创作出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6.
张琢 《商》2013,(21):335-336
1921年三月下旬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海外视察员,29岁的芥川龙之介集众望于一身,踏上了长达四个月的中国旅行,其所到之处包括上海,杭州,苏州。扬州,镇江,南京,芜湖,长沙,武汉,郑州,洛阳北京,大同,天津。这是芥川龙之介作家生涯中唯一一次海外旅行,这个拥有深厚中国古典文化底蕴的年轻日本作家用其特有的洞察力将其所见所感悉心记录,回国后将笔记整理,发表了纪行文《上海游记》(1921)《江南游记》(1922)《长江游记》(1924)《北京日记抄》(1925)《稚信一束》(1925),1925年11月将以上纪行文收集起来,命名为《中国游记》,并以单行本的形式由改造社出版发行。同他之前创作的中国题材作品不同,这是芥川第一次直接接触中国的社会,文化,风物,赤裸裸的目睹和观察被列强欺辱下的落后衰颓的近代中国。芥川作为当时文坛上不可小觑的巨匠,在《中国游记》中的吐露的不满和微词也在当时那个水深火热的时代引起了中国很多学者和知识分子的愤懑以及反感。以至于许多被激起民族情绪的中国作家奋笔疾书地发表了颇多关于芥川的否定评价。从上个世界20年代开始,我们对《中国游记》的看法始终否定偏多,很多学者依然认为芥川以一个先进国国民的高姿态来俯视被西洋人特别是日本人欺凌下的落后无助的中国,他在故意用挑剔的眼光苛责的语言污蔑中国轻视中国人,歪曲中国人的形象,特别是用当时盛行的“东方主义”趣味来品评中国,这部纪行文集长期以来被视为一把冷漠的利剑,毫不留情的刺痛中国读者的心。但是最近几年,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国内对于《中国游记》的评价逐渐摆脱曾经动荡年代的阴影而趋于客观。很多学者从客观甚至积极的一面看待《中国游记》中流露出的中国观。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征兆,暗示着我们开始跃出狭隘民族主义的视角,克制激进的民族情绪,静下心来更为深刻的阅读理解《中国游记》和芥川字里行间吐露的那些隐晦的情感。他是一位不仅拥有优秀创作才能的作家,而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新理智派”特有的冷静和理性。他不同其他有过中国之旅经历的日本作家,在充斥着“溢美之词”的背后隐藏着对中国真实状况的无视和冷漠,芥川在文章中尽管处处皆是讽刺,确是源于对中国充满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尤其是对有着深邃智慧和美感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憧憬和喜爱。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高小龙影视广告制作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影视广告制作机构,高小龙以2008奥运会开闭幕式影像组主任设计的身份参与奥运,在奥运开闭幕式和各场馆终端展现了高超的视觉盛宴,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一览亭     
一览亭为什么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龙是我们祖先靠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神灵之物,是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反映。正如中华民族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我们有着传说中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一样,中华民族承认自己是龙的子孙,是因为我们有着传说中龙附应于人身的人类...  相似文献   

9.
王薇王薇和其丈夫上海新理益集团董事长刘益谦是中国最知名的艺术收藏家。龙美术馆是他们斥资2亿元打造的私人美术馆,将于2012年年底竣工启用。"龙的拼音是long,英语里面是长久的意思,我希望我的美术馆能够长期持续下去。"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在释义自己美术馆名字的时候,这样对记者说。收藏界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王薇、刘益谦伉俪的名字。王薇和其丈夫上海新理益集团董事长刘益谦是中国最知名的艺术收藏家。刘益谦甚至被认为是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优秀影片为何在国内无法放映的基础上,旨在讨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制定的方针,例如<电影管理条例>,与电影艺术表达空间的密切关系,从而让读者清晰的认识到电影艺术在政治与艺术形式的矛盾中,如何积极、健康的发展.电影艺术家在坚持"二为"方针的基础上,孜孜不倦的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  相似文献   

11.
艺术教育始终存在着功利性与艺术性之间的矛盾与悖论,也使功利性与艺术性在艺术教育中表现为一种悖论。在无法以一方替代另一方的前提下,重新审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正确认知、解读两者之间的关系,将对艺术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可行性的思路是,强化艺术教育各个环节中的艺术性培育,大力弘扬艺术性的本真价值,同时,建构新的功利意识,使两者之间体现出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歌唱的心理活动引导生理机能,歌唱的生理机能与心理活动互动发展;在声乐演唱中,“技为源、情为师、情为声之本、声为情之表”。偏重哪一方面,都不能体现声乐之艺术。声乐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夯实歌唱功底,加强心理训练,丰富文学艺术修养,增加艺术实践,提高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跟随于中国艺术市场近二十年的老江湖,凭着自己对中国艺术市场的熟悉,作者说出了想说的话。向那些为了艺术市场健康发展而努力的机构和个人,表达了自己的敬意,也对中国的拍卖和收藏界提出了一已之见。此文在雅昌网登出后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者被该网推荐为"博客之星"。本刊经与作者沟通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14.
方学斌 《消费导刊》2022,(11):70-73
歙砚是徽州最具有代表性的工艺之一,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与山西绛县的澄泥砚、广东肇庆的端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并列我国四大名砚。砚文化中的制砚、比砚、藏砚等逐一体现了深邃的传统艺术底蕴, 也表现了文人的生活情趣。其中,歙砚的艺术之美对现代文化创作产生了巨大的艺术影响。本文以歙砚的艺术之美为研究核心,分析出歙砚作品...  相似文献   

15.
商业社会的发展,为各种艺术的诞生与存在提供了条件。公共艺术更是与之血脉相连。公共艺术介入人们的生活,体现商业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它与人们的生活频繁地接触着,而对其概念和作用却存在着很多分歧。文章在深入分析公共艺术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公共性的具体内涵,对公共艺术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指出现代商业社会中公共艺术的存在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优化环境等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告艺术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广告创意的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设计师对艺术的完美追求与难以满足商家个体要求的矛盾。笔者针对广告人所面临的尴尬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7.
音乐舞蹈与饮食活动的结合体现了生活的艺术化。本通过论述宴(燕)乐和一般乐舞与饮食活动的结合,阐明了中国饮食化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商业社会的发展,为各种艺术的诞生与存在提供了条件.公共艺术更是与之血脉相连.公共艺术介入人们的生活,体现商业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它与人们的生活频繁地接触着,而对其概念和作用却存在着很多分歧.文章在深入分析公共艺术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公共性的具体内涵,对公共艺术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指出现代商业社会中公共艺术的存在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优化环境等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史俊巧 《商业科技》2008,(22):196-197
商业社会的发展,为各种艺术的诞生与存在提供了条件。公共艺术更是与之血脉相连。公共艺术介入人们的生活,体现商业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它与人们的生活频繁地接触着,而对其概念和作用却存在着很多分歧。文章在深入分析公共艺术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公共性的具体内涵,对公共艺术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指出现代商业社会中公共艺术的存在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优化环境等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巍 《科技转让集锦》2011,(10):170-170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告艺术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广告创意的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设计师对艺术的完美追求与难以满足商家个体要求的矛盾。笔者针对广告人所面临的尴尬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