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中国居民储蓄行为计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影响居民储蓄行为解释变量的筛选 居民储蓄是现代社会总储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居民储蓄是指居民在银行中的储蓄存款.广义的居民储蓄是指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未被消费的剩余部分,是城乡居民持有的各种金融资产之和.由于影响和决定居民储蓄的因素众多,因而居民储蓄的变动轨迹必然复杂多变.笔者通过对我国及西方储蓄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及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发现影响居民储蓄行为最综合、最主要的经济解释变量可归结为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利率及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2.
我国居民的储蓄在1978年以前每年不过几亿元、十几亿元,在信贷资金来源中不占重要地位。如果和农民接受的贷款相抵,居民净储蓄更少。因此,居民储蓄没有被当作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只被用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1979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居民货币收入的迅速增加,居民储蓄也大幅度增长。从1978年到1983年,城乡居  相似文献   

3.
郑艳丽 《数据》2003,(7):31-32
居民储蓄既是一种潜在的购买力,又是一种重要的投资基金。据统计,2003年5月末北京市居民储蓄达到4800多亿元。从规模看:居民储蓄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居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速度;从结构看,呈现城乡存款数量不均衡,不同阶层间存款数量不均衡,储蓄存款趋于活跃的特点;从趋势看,居民储蓄意愿不断增强,储蓄动机所涉及到的制度问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加之强大的储蓄潜力作为支撑,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北京市居民储蓄仍会保持一种高速增长的态势。居民储蓄的现状从规模看:2003年5月末居民储蓄达到4813.4亿元,同比增长23.5%。从1978年至2002年末,…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总储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民储蓄在总储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90年代已成为银行资金和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由此,居民储蓄行为构成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我国居民储蓄倾向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分析中,与制约居民消费相关的居民储蓄倾向及其储蓄函数日益被人们关注。我国居民储蓄倾向有何特征?它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非常值得研究。 一、居民储蓄倾向及其现状与特征 居民储蓄倾向是指居民储蓄(S)在居民收入(P)中的比例,分为居民平均储蓄倾向(APS)和居民边际储蓄倾向(MPS)。居民平均储蓄倾向指平均每单位居民收入中所占有的居民储蓄,即APS=S/P。居民边际储蓄倾向指居民收入每变动一单位时的居民储蓄的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迅速,文章选取1978—2004年相关经济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高额储蓄存量和居民储蓄快速增长的原因和动力,认为居民收入是影响居民储蓄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制度因素对居民储蓄有积极影响,名义利率和居民储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通货膨胀对储蓄有较微弱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7.
居民储蓄与投资选择:金融资产发展的含义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对我国银行储蓄高企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单纯从消费角度解释与消化居民银行储蓄是不适当的,化解高储蓄的另一有效方式在于发展准储蓄替代产品、拓展金融投资渠道。金融资产的不确定性增强了储蓄的价值,银行储蓄高企与居民直接投资所受的约束密切相关。我国现阶段低风险资产的缺乏,以及风险资产的广度和深度难以配比居民的投资选择,产生强制性银行储蓄,是现在储蓄高企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反思传统的投融资方式,大力培育储蓄替代型金融资产.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已经从1978年的210.6亿元增加到了2004年底的126196亿元,增加了599倍.其增长速度既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高额的居民储蓄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有着有利的一面,但也会带来的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为此,通过借鉴西方的储蓄理论,研究我国居民储蓄的内在特征,把握我国居民储蓄的未来走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居民储蓄函数及其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构建我国居民储蓄函数的基础上,以相关经济变量1994年-2000年的季度数据为依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居民储蓄进行实证分析,解释了我国居民储蓄变动的原因,并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如:名义利率和居民储蓄之间负相关,股市市值与居民储蓄正相关,制度因素对居民储蓄有积极影响等。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了当前调控我国居民储蓄的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千变万化,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例如,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和政府调节、以及不同个体的生活环境,背景,经历,价值观等都会对居民储蓄行为产生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变迁因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储蓄利率、物价水平、社会消费风气、未来预期和生命周期。要改善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就必须要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保持适当的利率水平,稳定物价水平,增设银行储蓄网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改革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增长变动的基本情况,从我国居民储蓄和收入的关系入手,对我国近年来的储蓄政策对城乡居民及不同地区居民的不同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提高了现行利率。这是否会对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产生影响,要视我国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而定。分析我国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通过对我国居民在耐用品和非耐用品上的消费行为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居民储蓄当中具有显著的“预防性储蓄”成分,未来预期收入当中也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在目前总需求不足的情形下,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流动性约束将是扩张社会消费需求的重要政策。  相似文献   

14.
居民储蓄过度增长的原因、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进  周静 《企业经济》2004,(10):155-156
近十几年来,我国居民储蓄过度增长十分明显。由于居民普遍存在的谨慎消费心理和金融商品选择范围太小等到方面因素引起了居民储蓄过度向银行体系集中。过度储蓄造成经济增长缺乏增长后劲,金融风险过度集中银行体系。改变过度储蓄根本出路在于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居民的储蓄倾向偏高是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对我国城镇、农村居民及按收入等级分组的城镇居民储蓄倾向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对降低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储蓄倾向提出了可行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讯     
新闻 居民储蓄有望结束10年高增长 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含外币)增加10387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309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增长幅度今年以来已经连续4个月回落。目前,储蓄存款的增长幅度是2002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国家统计局核算司赵春萍表示,如果目前的这种势头得以继续保持下去,今年就将成为近10年高速增长的居民储蓄的拐点。赵春萍分析认为,实际存款负利率分流了居民储蓄存款。同时,其他金融资产投资也分流了居民储蓄存款。另外,居民消费支出、房地产投资、企业集资增加也分流了居民储蓄存款。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陆的高储蓄与高房价是两个令人关注的经济现象。一些学者认为高房价导致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从而推高了中国大陆的储蓄率,这种观点既违背了传统的财富效应,也与国际经验相悖。基于2000年至2012年资金流量表的相关数据研究发现,居民储蓄的变动只能解释我国总储蓄上升的35%。进一步利用我国大陆3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别建立静态、动态、空间面板、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房价与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后发现,房价的上升会提升居民储蓄的说法无法得到实证检验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变动和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居民储蓄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储蓄倾向由原来单一的储蓄存款向储蓄存款、有价证券和兴办私人企业多种方式并重的方向发展,居民储蓄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重点讨论我国居民储蓄倾向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股票市场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一个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期以来,股票市场与居民储蓄的关系问题,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争论。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规模和流动性与居民储蓄具有相关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储蓄量的变化;同时,股市的流动性对居民储蓄有着明显的分流作用,股市交易的活跃程度和股指的涨跌直接影响着投资者以及潜在投资者的储蓄行为。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国金融改革和利率市场化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商业银行已经获得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同时,随着我国居民个人收入水平和平均每户金融资产的上升,居民个人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个人理财产品也日益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经营领域。鉴于居民理财需求的显著上升,趋同的储蓄产品和储蓄利率已经无法满足居民个人的理财要求,这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开发提出了挑战。本文拟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谈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