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澳门是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微型经济地区。澳门的经济在60年代初期发展较快;70年代高速增长,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16.7%;80年代持续稳定发展,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4%,不逊于亚洲“四小”。目前,澳门已是亚太区域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社会生产总值,1991年为41.6亿美元,1992年已达到50亿美元。人均产值,1991年为11417美元。  相似文献   

2.
亚洲“四小”地域狭小,资源贫乏。近20多年来,虽曾遭到中东石油“冲击”、西方经济危机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然而,由于能因应世界经济形势变化,根据自身优势,采取适合的外向型发展战略,从而使其经济取得较快增长。 6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4.9%。“四小”取得9.0%的增长;70年代西方世界为“石油冲击”、金融动荡和经济滞胀所困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放缓为3.2%,而“四小”依  相似文献   

3.
战后,经过60—70年代的经济发展,亚洲“四小”的财团企业迅速膨胀,成为私营企业核心,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比较财团企业的形成机制,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于波 《亚太经济》1990,(4):53-57,70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比较从50年代末期开始,亚洲“四小”先后成功地步入了经济起飞时期。综观亚洲“四小”,其经济起飞时期的经济条件基本相同,受其历史背景和国土面积的制约,其经济发展存在着同样的先天缺陷,诸如自然资源医乏、缺少资金、技术和设备,本地市场狭小,外资奇缺,国际收支恶化等等。正因为这些经济成长的先天不足导致了亚洲“四小”别无选择地走上了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也正是因为这种外向型经济使亚洲“四小”成功地利用世界资金、世界市场、世界人才、世界资源和世界信息,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起飞。进一步分析亚洲“四小”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道路,我们发现,香港与其它“三小”相比有明显的特色。即是它成功地跨越了一般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常难以逾越的进口替代阶段,一开始就走上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道路。而且这种道路完全是市场选择的自发结果,或者说是民间力  相似文献   

5.
李鸿阶 《亚太经济》1989,(1):11-15,20
6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特别是日本、亚洲“四小”经济发展异常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人们对此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的认为,“四小”经济增长是得益于适宜的国际经济环境,实行出口带动增长战略;有的将其归结为儒家文化价值观,以及自由企业制度的作用。应该说,这些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对“四小”经济增长源泉的综合认定却很不充分。那么,“四小”经济增长源泉是什么?其前景又怎样呢?  相似文献   

6.
战后,亚洲“四小”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和国际分工关系的发展引人注目。作为亚太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形成的历史还很短,但其对外贸易与国际分工地位呈现出跳跃式的变化,与美国的分工关系已从垂直型分工上升为初级形式的制成品水平型分工,而且这种水平型分工正向更高级阶段过渡。在50年代,亚洲“四小”对美贸易地位无足轻重。1955年,东盟国家对美出口占亚太地区对美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而亚洲“四小”占不  相似文献   

7.
东盟国家在战后的经济发展,虽然不及联邦德国、日本和亚洲“四小”,但也跻身于世界上最有生气的国家之列,无论是在世界经济上升或衰退时期,其经济表现都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好些,在亚洲仅次于“四小”而被西方国家称之为“准新兴工业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或已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从过去的经济实绩和目前种种迹象分析。  相似文献   

8.
关于东亚地区高速增长的原因。其说不一,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都有其合理性。本文就东亚地区整体而言,仅从高速增长与产业结构及国际贸易的关联上作一简要分析,其它原因均略而不论。 东亚地区(本文重点分析日本、“四小龙”和东盟)的产业结构具有分层次、阶梯式的特点。这一状况是战后逐步形成的。它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密切相关。50年代中期开始到60年代日本接受美国的技术实行重化工业化,使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同时亚洲“四小”也从美国接受了这种产业转移。70年代日本不仅向“四小”继  相似文献   

9.
一、亚洲“四小”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间,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给南朝鲜、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以下简称亚洲“四小”)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这一发展模式本身也隐含着许多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的发展,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更使这些矛盾和问题日益显露出来。同时,曾经促成亚洲“四小”经济高  相似文献   

10.
张忆 《亚太经济》1990,(3):48-54
从50年代初迄今40年以来,台湾、香港、南朝鲜、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其中除香港外,由于当局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介入,经济战略及政策措施有轨迹可循,特别是60年代以后,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占有突出地位,对外贸易在亚洲“四小”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从横向上对亚洲”四小”对外贸易和发展特点及其与外向型经济的关系作一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从某种意义上讲,亚洲“四小”经济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无不反映在亚洲“四小”经济上。六十年代的“黄金时代”、七十年代初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两次经济衰退,都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景气变化。1985年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发展对外贸易面临的困难80年代以来,对外贸易仍是亚洲“四小”经济增长的“推进器”。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急剧变化,必然给亚洲“四小”的对外贸易带来深刻的影响。近年来,这种影响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有利的因素是,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暴趺、日元的升值等,使得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亚洲“四小”受益匪浅。但同时,不利的因素也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亚洲“四小”同美国的贸易不平衡,引起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日益加剧,导致其对美国的出口势将受阻。亚洲“四小”的经济主要是依赖美、日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在60年代中期前后迅速发展起来的。1986年,新加坡、南朝鲜、台湾和香港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它们的出口总额分别为  相似文献   

13.
(一) 日本自60年代以来一直充当亚洲经济发展领头大雁的作用。战后东亚经济发展呈现出传输扩散与联动互补效应,通称为"阶梯式连带型的发展"或"雁阵模式"。这种"雁行模式",以日本为雁头、以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雁身、以东盟和中国为雁尾,从而确立了日本在亚洲的核心和主导地位并登上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雁行模式"通过梯度产业转移,拉动了东亚国家经济的起飞和发展,也推动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亚洲"四小"从中获得了经  相似文献   

14.
继日本之后,经济迅速发展的亚洲“四小”也愈发为世人所瞩目,并被誉为创造了“奇迹”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然而,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亚洲“四小”的前景如何,对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作何评价已  相似文献   

15.
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难题中国人民大学理论所王达品自60年代亚洲“四小”经济起飞,70、80年代东盟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以来,东亚经济越来越引起世界的重视,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亚洲“四小”持续发展,其间虽有起伏,但近...  相似文献   

16.
战后,世界性通货膨胀困扰着各国经济,然而相对而言,亚洲“四小”的物价与经济发展,基本上保持着一种衡态,但因各国或地区的情况有别,物价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一些不同特点。 一、物价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比较 经济发展、完全就业和物价稳定,是世界各国政策目标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亚洲“四小”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对外贸易额迅速扩大,由1980年1644.3亿美元增至1989年4812.9亿美元。它们作为“新兴工业化社会”群体,显示出具有了参与稳定世界经济集团的基本力量。本文拟就以下三个问题作些分析。一、八十年代贸易的主要特征首先,贸易地位不断提高。1980—1989年,亚洲“四小”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由6.96%升至7.65%,其进口贸易由4.5%增至7.33%,出口贸易由3.9%增至7.95%。这些贸易地位变化,主要由以下两种因素促成。一是由于实现了规模经济和供贷商品多元化,促其产品竞争力上升。1970—1984年,亚洲“四小”出口多元化指数提高了,其主要出口商品品种,香港由8种增至128种,南朝鲜由22种增至152种,新加坡由59种增至173种。另据1988年《日本经济新闻》调  相似文献   

18.
一、亚洲“四小”与美、日贸易的发展 美、日在亚洲“四小”进出口中各据一端,一个为最大的出口市场,一个为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亚洲“四小”最大的出口市场,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顶峰时期,美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生产国与出口国,它的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一半以上,出口约占世界总出口的1/3。美国为使其产品输往世界各地,极力鼓吹自由贸易,并建立了由其控制的,以关贸总协定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制。当时,为在冷战时期  相似文献   

19.
论“雁行模式”的理论实质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雁行模式”理论是建立在动态比较优势原则基础之上的“追赶型”发展模式,曾对于战后日本及其亚洲“四小”、东盟国际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本文将针对“雁行模式”理论的核心内容、理论实质及其局限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求对甸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姜明 《亚太经济》1988,(5):19-22
一、发展 南朝鲜、香港和台湾(本文简称之为亚洲“三小”)纺织业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是初建期此间,亚洲“三小”正处于战后恢复阶段。它们先后推行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重点放在以消费资料为中心的轻纺工业上。 战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