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波 《亚太经济》1990,(4):53-57,70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比较从50年代末期开始,亚洲“四小”先后成功地步入了经济起飞时期。综观亚洲“四小”,其经济起飞时期的经济条件基本相同,受其历史背景和国土面积的制约,其经济发展存在着同样的先天缺陷,诸如自然资源医乏、缺少资金、技术和设备,本地市场狭小,外资奇缺,国际收支恶化等等。正因为这些经济成长的先天不足导致了亚洲“四小”别无选择地走上了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也正是因为这种外向型经济使亚洲“四小”成功地利用世界资金、世界市场、世界人才、世界资源和世界信息,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起飞。进一步分析亚洲“四小”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道路,我们发现,香港与其它“三小”相比有明显的特色。即是它成功地跨越了一般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常难以逾越的进口替代阶段,一开始就走上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道路。而且这种道路完全是市场选择的自发结果,或者说是民间力  相似文献   

2.
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难题中国人民大学理论所王达品自60年代亚洲“四小”经济起飞,70、80年代东盟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以来,东亚经济越来越引起世界的重视,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亚洲“四小”持续发展,其间虽有起伏,但近...  相似文献   

3.
战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原先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跳跃式地向前发展,在不长的时间内,初步发现了工业化、经济技术水平也有极大的提高,被称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所以能够跳跃式的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积极实行对外经济开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则是最关键的因素.本文侧重对七十年代以来亚洲、拉丁美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当前的调整措施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作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继日本之后,经济迅速发展的亚洲“四小”也愈发为世人所瞩目,并被誉为创造了“奇迹”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然而,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亚洲“四小”的前景如何,对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作何评价已  相似文献   

5.
经济的发展是一种“超国界行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中实现进步。外向型经济在当今亚太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即所谓的“亚洲四小”那里,已经被证明是一条成功的发展战略。因此,大胆参与目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国家计委王建提出的“国际大循环”构想,不管它具体的计划步骤是否已臻完善,其发展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总体战略,适应了  相似文献   

6.
张忆 《亚太经济》1990,(3):48-54
从50年代初迄今40年以来,台湾、香港、南朝鲜、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其中除香港外,由于当局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介入,经济战略及政策措施有轨迹可循,特别是60年代以后,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占有突出地位,对外贸易在亚洲“四小”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从横向上对亚洲”四小”对外贸易和发展特点及其与外向型经济的关系作一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亚洲“四小”实施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在它们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年来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大幅升值、劳工短缺和工资上涨,特别是1989年1月1日起美国取消普惠制以后,它们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大为削弱,对外贸易的发展明显减缓。1987年,亚洲“四小”的贸易顺差为308亿美元,1988年降到200多亿美元,1989年已降至170亿美元左右。在亚太地区新的产业分工格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下,亚洲“四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经贸战略和政策进行大幅调整,以促进外贸来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忆 《亚太经济》1988,(4):11-17
出口导向战略的确立与经济增长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是香港、台湾、南朝鲜、新加坡经济发生重大变革的转折时期。此间,“四小”先后实现了经济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转变,即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以谋求经济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9.
东盟国家在战后的经济发展,虽然不及联邦德国、日本和亚洲“四小”,但也跻身于世界上最有生气的国家之列,无论是在世界经济上升或衰退时期,其经济表现都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好些,在亚洲仅次于“四小”而被西方国家称之为“准新兴工业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或已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从过去的经济实绩和目前种种迹象分析。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海外直接投资呈现跳跃式增长。日本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香港、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的直接投资迅速扩大,投资部门结构和产业技术层次均发生变化。几年来,日资已深深渗入亚洲“四小”经济的各个领域,对它们的经济发展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丘传英 《南方经济》1992,(5):50-51,55
广州经济在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中,取得了重大进展。最近广州市提出力争用15年左右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并采取了重大战略措施加快广州市的经济发展,把外向型经济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外向型经济,要有外向型的产业结构为依托。因此,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使之合理化。  相似文献   

12.
一 亚洲“四小”经受过长期的殖民压迫和殖民统治,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从总体上说,它们是在经济文化比发达国家落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具有超阶段发展的特点,因此,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十分缺乏,高级技术人员更加缺乏。特别是它们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六十年代前后就以面向世界市场为中心。  相似文献   

13.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亚洲“四小”,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大力出口制成品,推动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亚洲“四小”各自的发展模式并不完全相同,政府的经济贸易政策也各有特点,但是对外贸易,特别是制成品出口对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公认的。那么,“四小”为什么会走上出口导向的发展道路而没有通  相似文献   

14.
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刘进庆先生在一次小型报告会上提出,过去我们常常沿用西方的一个概念,即“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个概念实际上包括10个国家和地区,欧洲四个,拉丁美洲两个,其他四个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包含四个主要特点:一是工业化速度快;二是经济增长快;三是制成品出口增长快;四是劳动就业增加快。  相似文献   

15.
上海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目标外向型经济是二国或一地区以国际市场为依据建立的一种经济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一切经济活动都以出口为中心来进行组织和协调。外向型经济大多见诸海岛国家或地区,最典型的是日本和“亚洲四小”。这些国家和地区领土面积小,资源缺乏,客观上迫使它们向世界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从而形成比较发达的外向型经济y英国经济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也是外向型焊汰了由于国1外技夺殖民地,”它的经济和海外殖民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但是,  相似文献   

16.
战后,亚洲“四小”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和国际分工关系的发展引人注目。作为亚太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形成的历史还很短,但其对外贸易与国际分工地位呈现出跳跃式的变化,与美国的分工关系已从垂直型分工上升为初级形式的制成品水平型分工,而且这种水平型分工正向更高级阶段过渡。在50年代,亚洲“四小”对美贸易地位无足轻重。1955年,东盟国家对美出口占亚太地区对美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而亚洲“四小”占不  相似文献   

17.
进入八十年代后,南朝鲜、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亚洲“四小”的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看来,象六、七十年代那样的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主客观环境已经失去。当前面临的严峻的经济社会环境说明它们的经济发展已到了重大转折时期。能否顺利实现这一转变将关系到亚洲“四小”的未来生存和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它们对转变什么,怎么转变等问题尚无明确认识、因此今后三五年对亚洲“四小”来说将是个至关重要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亚洲“四小”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对外贸易额迅速扩大,由1980年1644.3亿美元增至1989年4812.9亿美元。它们作为“新兴工业化社会”群体,显示出具有了参与稳定世界经济集团的基本力量。本文拟就以下三个问题作些分析。一、八十年代贸易的主要特征首先,贸易地位不断提高。1980—1989年,亚洲“四小”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由6.96%升至7.65%,其进口贸易由4.5%增至7.33%,出口贸易由3.9%增至7.95%。这些贸易地位变化,主要由以下两种因素促成。一是由于实现了规模经济和供贷商品多元化,促其产品竞争力上升。1970—1984年,亚洲“四小”出口多元化指数提高了,其主要出口商品品种,香港由8种增至128种,南朝鲜由22种增至152种,新加坡由59种增至173种。另据1988年《日本经济新闻》调  相似文献   

19.
亚洲“四小”地域狭小,资源贫乏。近20多年来,虽曾遭到中东石油“冲击”、西方经济危机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然而,由于能因应世界经济形势变化,根据自身优势,采取适合的外向型发展战略,从而使其经济取得较快增长。 6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4.9%。“四小”取得9.0%的增长;70年代西方世界为“石油冲击”、金融动荡和经济滞胀所困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放缓为3.2%,而“四小”依  相似文献   

20.
李鸿阶 《亚太经济》1989,(1):11-15,20
6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特别是日本、亚洲“四小”经济发展异常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人们对此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的认为,“四小”经济增长是得益于适宜的国际经济环境,实行出口带动增长战略;有的将其归结为儒家文化价值观,以及自由企业制度的作用。应该说,这些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对“四小”经济增长源泉的综合认定却很不充分。那么,“四小”经济增长源泉是什么?其前景又怎样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