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亚洲“四小”实施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在它们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年来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大幅升值、劳工短缺和工资上涨,特别是1989年1月1日起美国取消普惠制以后,它们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大为削弱,对外贸易的发展明显减缓。1987年,亚洲“四小”的贸易顺差为308亿美元,1988年降到200多亿美元,1989年已降至170亿美元左右。在亚太地区新的产业分工格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下,亚洲“四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经贸战略和政策进行大幅调整,以促进外贸来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亚洲“四小”的国际贸易备受注目。六十年代中期,它们的出口仅占世界出口总额不到2%,1987年提商到6.5%,其中五分之二销往美国。1980年到1986年“四小”出口新增加的560亿美元中,美国市场占300亿(54%)。英国1986年进口“四小”的产品500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14.6%——相当于美国从法国。  相似文献   

3.
<正> 一、发展对外贸易面临的困难80年代以来,对外贸易仍是亚洲“四小”经济增长的“推进器”。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急剧变化,必然给亚洲“四小”的对外贸易带来深刻的影响。近年来,这种影响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有利的因素是,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暴趺、日元的升值等,使得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亚洲“四小”受益匪浅。但同时,不利的因素也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亚洲“四小”同美国的贸易不平衡,引起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日益加剧,导致其对美国的出口势将受阻。亚洲“四小”的经济主要是依赖美、日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在60年代中期前后迅速发展起来的。1986年,新加坡、南朝鲜、台湾和香港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它们的出口总额分别为  相似文献   

4.
从某种意义上讲,亚洲“四小”经济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无不反映在亚洲“四小”经济上。六十年代的“黄金时代”、七十年代初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两次经济衰退,都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景气变化。1985年  相似文献   

5.
在战后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亚洲“四小”因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亚洲“四小”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有个正确分析和恰当评估。一、外部因素:特定的国际环境和国际资本的支持亚洲“四小”经济起飞大都在60年代和70年代。这一时期,正是战后世界经济相对高涨繁荣时期。由于科学技术出现了以计算机、半导体技术、核能应用、空间宇航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发展,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大发展,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率由50年代5%左右上升到60年代6%,世界经济的高涨繁荣,带动了世界市场容量的相应扩大,国际市场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迅速增加。50年代世界贸易总额平均年增长率高达7%,60年代及70年代初进一步达8%以上;20年间世界进口总额扩大了5倍多,达到了3285亿美元。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世界经济环境和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日本同主要贸易对象国与地区之间的国际分工关系正在发生变化。随着日本在世界上经济地位的提高和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及亚洲“四小”同日本之间在技术和生产效率的差距逐步缩小,日本同亚洲“四小”之间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它们在产业和贸易领域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加强,而且正在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亚洲“四小”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间,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给南朝鲜、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以下简称亚洲“四小”)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这一发展模式本身也隐含着许多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的发展,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更使这些矛盾和问题日益显露出来。同时,曾经促成亚洲“四小”经济高  相似文献   

8.
1980年至1989年世界药品市场销售额由790亿美元增加到1725亿美元,八十年代平均增长速度为9.3%,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 进入九十年代,世界药品市场仍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预测到2000年,医药市场的发展速度仍将保持在7—10%之间。据此推算,世界药品市场到2000年将达到3300亿美元以上。  相似文献   

9.
战后,亚洲“四小”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和国际分工关系的发展引人注目。作为亚太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形成的历史还很短,但其对外贸易与国际分工地位呈现出跳跃式的变化,与美国的分工关系已从垂直型分工上升为初级形式的制成品水平型分工,而且这种水平型分工正向更高级阶段过渡。在50年代,亚洲“四小”对美贸易地位无足轻重。1955年,东盟国家对美出口占亚太地区对美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而亚洲“四小”占不  相似文献   

10.
澳门是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微型经济地区。澳门的经济在60年代初期发展较快;70年代高速增长,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16.7%;80年代持续稳定发展,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4%,不逊于亚洲“四小”。目前,澳门已是亚太区域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社会生产总值,1991年为41.6亿美元,1992年已达到50亿美元。人均产值,1991年为11417美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被称为亚洲“第五条小龙”的泰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60-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平均为8.4%;1970-1980年为7,4%,1980-1990年为8%,特别是1987-1992年平均以10%的速度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50年的14亿美元和69美元增至1990年的812亿美元和1441美元,40年间分别增长59倍和21倍。199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660美元;外汇储备超过214亿美元;通货膨胀率控制在5%左右。按目前发展速度,泰国有可能在本世纪末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因此。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如下三个问题:一、亚太地区贸易的基本状况;二、劳动密集型制品贸易在亚太地区贸易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亚太地区贸易,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品贸易的今后发展趋势。 一、亚太地区贸易的基本状况 1、亚太地区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地位。 根据太平洋经济委员会的《太平洋经济共同体·统计》,1980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为18.560亿美元,其中太平洋地区的出口贸易额为6,098亿美元。  相似文献   

13.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已经与49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55年来,双方在政治互信、经济合作、文化交往和外交关系上保持了长期持续的发展。从“交朋友”到“做生意”,中非关系已经从过去的“无私援助”走向更加务实的“互利共赢”。中非贸易额更从1980年的8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1267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  相似文献   

14.
<正> 80年代以来,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1965年国际技术贸易额为25亿美元,1975年也仅只110亿美元,到1985年就达到600亿美元,1989年更迅猛达到1100亿美元。以1975~1985年增长率计算,年均增长率为16.3%,远远超过一般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在国际技术市场上,美、日、欧垄断的局面继续存在,但美国的地位进一步被削弱,日欧的地位明显增强;世界软件技术贸易的地位也大大增强。以计算机软件贸易为例,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供的资料,80年代初该项贸易总额为50~80亿美元,到80年代末已达300~500亿美元。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内部高科技产业的贸易比例不断提高。长期以来,跨国公  相似文献   

15.
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和澳大利亚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变化第一、对外经贸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持续下降,贸易条件恶化,但出口购买力指教仍有增加。澳大利亚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重要贸易国之一,1987年对外贸易额在24个OECD 国家中排第13位。对外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32.4亿美元增加到1988年的691.46亿美元,增长20.34倍,人均出口额由204.16美元提高到1631.8美元,增长8倍。但是澳大利亚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从60年代后半期开始持续下降。战前澳大利亚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2.38%,战后至50年代前半期仍保持在2%以上,50年代后期开始下降,60年代初略有回升,从1965年至1988年持续下跌,1965年为1.77%,1975年为1.46%,1988年仅1.15%。战后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值增长相当快,但由于大大低于  相似文献   

16.
蒋耀平 《广西经济》2014,(12):37-40
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绩我国加工贸易自1978年发展至今历经36年。1981-2013年(有海关数据统计以来),加工贸易进出口规模从25亿美元扩大到13578.1亿美元,年均增幅为21.7%;占外贸比重从5.7%上升至1998年最高的53.4%,到目前的32.6%;增值率从1989年的20.7%上升至73.2%,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第一,助推了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从改革开放初的不到17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超  相似文献   

17.
1、发展规划及发展重点 新技术革命的核心是微电子技术,亚洲“四小”在确定技术发展方向时,主要发展半导体、电讯设备和电脑。 新加坡重视电子技术和电子工业发展,提出90年成为亚洲电脑软件中心的目标。1981年3月,政府颁布了“新十年经济发展计划”(1980—1989年),确立了十年经济发展总目标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空前发展以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的推动下,全球经济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信息、通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则大大提高了服务的可贸易性,世界服务贸易也因此取得了长足发展。1980—2008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37313亿美元,28年间增长了10倍,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贸易总出口的比重从七分之一提高到近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19.
近几十年来,世界技术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其增长速度远比其它贸易快得多,1975年至1985年世界技术贸易增长速度为16.3%,而一般贸易只增长了3.3%。六十年代以来,技术贸易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1965年国际技术贸易总额为25亿美元,1975年增至120亿美元,1985年达到500亿美元,预计到九十年代中期将将达到2,500亿美元。技术贸易不仅本身增长迅速,而且对一般商品的出口带动作用日趋重要。一切发达国家都同时是商品对外贸易大国和技术对外贸易大国。美、日等国都利用其技术优势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整合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与东盟贸易额逐年增长,2000年达到395亿美元.2001年,虽然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及"9·11"事件的影响,双边贸易仍持续增长,全年贸易额达418.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中国出口185.71亿美元,进口232.3亿美元,东盟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若按进出口总额排序,东盟有4个国家排名在中国前20大贸易伙伴中.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5年的6.94%增至2001年的8.2%;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6.42%上升至2001年6.91%;中国从东盟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从1995年的7.37%上升至2001年的9.5%,由此显示双方的贸易关系日趋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