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战后,台湾经济经过几次转型,发展较快。第一次转型出现在60年代初,由替代进口工业化转变为出口导向工业化。第二次转型出现在70年代,由轻工业为主转向重工业为主。第三次转型出现在进入80年代之后,台湾当局提出“国际化、自由化和制度化”,以工业升级为核心,进一步开放台湾经济,试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当前,台湾当局的“三化”方针。  相似文献   

2.
台湾现代农业成效及对福建的启示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台湾现代农业的进程与成效台湾农业发展大体经历了恢复、发展、调整和转型的四个时期,有过繁荣,也有过徘徊。但农业总体水平较高,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50年代初,台湾经济是传统的“米糖经济”。1952年农业产值占台湾生产总值的36%,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56%,农产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95%。60年代中期,台湾工业产值和工业品出口值比重均超过农业,整个经济结构出现了历史性转变,其政策取向也从“以农业培植工业,以工业支持农业”转变为“以贸易促进农工,以农工支持贸易”,建立出口加工区,引进先进的技术,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3.
战后台湾对外贸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49年至1957年的对外贸易恢复和进口替代阶段,1960年至1973年的外贸出口扩张阶段和1974年以来的对外贸易调整阶段。本文仅就台湾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为使对外贸易迅速扩张而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作一探讨。一、出口扩张的主要政策50年代末,台湾当局抓住当时海内外的有利时机,对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行了清理。  相似文献   

4.
<正>台湾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就台湾产业发展历程观察,上世纪50年代的第一次进口替代政策, 以发展劳力密集、进口替代的轻工业为主:60年代的出口扩张政策,使轻工业得以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利益, 迅速打开海外市场70年代以发展重化工业为主的第二次进口替代政策和  相似文献   

5.
陈仕雄  石锦建 《魅力中国》2010,(23):393-393
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在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环境下,台湾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对外贸易是台湾经济起飞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台湾政府根据时局的变化和经济形势的不同,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外贸政策,包括进口替代、出口导向等。大陆和台湾同文同种、血脉相连,而且经济发展前有几乎相似的背景,因此台湾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外贸及政策方面的经验对大陆而言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方生 《南方经济》1991,(3):51-54
一、台湾经济面临的困境和出路二十多年来,台湾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它却陷于困境。这种因境,概而言之,可谓内外交困。从六十年代开始,台湾由进口替代战略转变为出口导向战略。这一转变,给台湾经济带来了迅速发展,使台湾得以跻身“四小龙”行列。但“繁荣由此而来,危机亦由此而生”。随着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对外贸易在台湾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由五十年代的1/4左右,上升为八十年代后期的4/5  相似文献   

7.
一、对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影响 1.台湾 台湾同香港一直保持着很好的经济关系。台湾对香港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例,到1993年达23.6%,仅次于美国。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至1993年台湾出口到香港的产品又转口到大陆的占41.1%。实际上香港已成为台湾产品进入内地的中转港。 与出口相比,台湾从香港的进口比例1993年仅为2.24%,但是台湾经过香港从内地的进口增长很快,占其从香港进口总额的比例已由1979年的28%升至1993年的64%。 1952~1993年,香港在台湾的投资合计为19亿美元,而台湾在香  相似文献   

8.
台湾经济的高速增长除了特殊的历史原因外,台湾当局采取得当的财政政策是关键。进口替代政策阶段便工业生产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大提高,与农业大体持平。出口扩张政策阶段使台湾完成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过渡。重化工业政策阶段使台湾确立了完整的经济体系。技术升级政策阶段使台湾的技术水准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9.
在亚洲的起飞中,台湾的起飞,尤其是它在60年代,70年代的经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台湾毕竟是一个海岛,海岛型经济固有的局限性和经济对外高度的依赖性,始终是影响它,甚至制约它继续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和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及接踵而来的世界性经济萧条,给了台湾以很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的80年代,对台湾经济来说,虽不风顺但总的来说还是有增长的,相对来说,比其他地区还不算坏。从1980-1989年均增长7.8%,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年均增长率的2倍。去年以来,台湾的经济增长出现明显的衰奶寅象。据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刘泰英的分析,去年上半年,台湾经济增长率虽达到6.7%,但是工业生产指数却呈现2.4%的负增长,其中轻工业衰退4.5%,这些均显示去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6.7%是个虚胖的现象,靠金融服务业支撑。去年下半年的增长率还将滑落至5%。再拿支撑着台湾经济增长的出口来说,除了个别的年份(如:1982、1985、1988年)而外,80年代的年均增长率都是2位数,1987年达到顶峰的34.7%,但从1988年起出现了下降趋势,1988年降至13%,1989年更跌至一位数的9.3%,而且这种趋势仍在继续发展。台湾的对外贸易在80年代是连年顺差,不断扩大,因而它的外汇储备到1989年达到73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而占世界第二位。但这种出超局面,去年出现了明显的萎缩现象,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的统计,去年上半年台湾的贸易出超比去年同期萎缩20.1%,其中出口金额为318.7亿美元,进口金额为269.3亿美元,出超仅49.4亿美元。贸易出超额的明显衰退,已经使台湾上半年国际收支出现56亿美元的赤字,创下60年代以来台湾最大的国际收支赤字记录。  相似文献   

10.
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国际经验
  二战以后,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逐渐看到高速、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问题,开始探索提高经济质量与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增长之路。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60年代原联邦德国,70年代英国、法国、日本,80年代新加坡、香港、台湾,90年代韩国,均相继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各国充分结合了本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国际形势,转型路径各不相同,但有许多共同的经验,也有各自的教训。  相似文献   

11.
汤向俊 《山东经济》2005,21(5):107-110
本文利用我国1978年至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进口和出口的数据,按东、中、西三个地区分类,对这三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进口增长、出口增长分别采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结论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而西部地区不明显;东部和中部地区进口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西部地区不显著;在这三个地区出口都不是经济增长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正>奠定深厚基础台湾机床产业的发展成功离不开台湾当局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植。早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岛内当时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绝大部分依赖从外国进口。为扭转此局面,台湾当局在第一至第二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时期,组织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和"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支持农业"的方针,以农业经济所  相似文献   

13.
起点不高的台欧贸易 以出口扩张带动经济增长,这是外向型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台湾当局奉行的主要战略。1986年,台湾出口额达到398亿美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达一半以上。在世界各国和地区中名列第11位。因此,国际市场的扩大与缩小,贸易额的增加或减少,已成为台湾经济生死攸关的一大问题。早在七十年代末期,面临石油危机后日愈拨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台湾当  相似文献   

14.
张忆 《亚太经济》1988,(4):11-17
出口导向战略的确立与经济增长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是香港、台湾、南朝鲜、新加坡经济发生重大变革的转折时期。此间,“四小”先后实现了经济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转变,即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以谋求经济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苏浙沪两省一市1985~2006年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存量、进口流量、出口流量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度数据,采用协整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长三角地区外资、外贸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外资和出口贸易在长期和短期都具有经济增长效应,而进口只在长期具有经济增长效应;在短期,外资具有贸易创造效应,出口能够拉动进口。文章最后根据实证检验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是日本经济出现重大转折的时代。以1985年日元大幅度升值为契机,日本逐步实现了重大产业结构的调整,摆脱了日元升值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冲击,较为顺利地实现了从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的转变。从1986年末经济开始回升以来,由于内需的迅速扩大,出口增长速度小于进口增长的速度,使外贸顺差继续缩小,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而作为扩大内需两大支柱的私人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都有较快增长,因而从1987年开始日本经济出现了较为长时期的景气繁荣。至1991年下半年长达50几个  相似文献   

17.
<正> 本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是乡村工业问题研究的一个新兴阶段。这种研究的强化,主要来自经济史和社会史研究的推动。在后两方面的研究中,不仅应用了新的方法,而且引入新的题目,诸如人口史与家庭史等。特别是在对近代初期的研究中,超越了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所用方法的精巧性,地区成为最受偏爱的研究热点。同时,对发展中国家问题的讨论日益开展:经济增长,发达与不发达,现代化与落后。在此过程中,对欧洲都市地区工业资本主义转变问题的新认识成长起来了。  相似文献   

18.
<正>你是否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农产品出现在市面上,像那些又大又甜的莲雾、杨桃、槟榔、芒果、柳橙、葡萄、柚子、凤梨、释迦等时鲜水果,个个水灵灵、鲜艳欲滴,尽管价格不菲,仍让你忍不住掏出钱来,先尝为快。ECFA助力台湾农产品"抢滩"内地自上世纪90年代,台湾农产品便开始向大陆出口,不过数量一直较少。1997年,内地进口台湾农产品的金额只有1456万美元;直到2006年,进口金额增至4.3亿美元,增长了近30倍。自2005年起,内地市场超越美国和日本,成为台湾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  相似文献   

19.
一、台湾城市化成就的经验 我国台湾创造世人瞻目的城市化成就,其城市化经验颇为宝贵.有关研究认为,其基本经验可归纳为: 1.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城市化过程步调一致才能加速城市化过程 我国台湾缺乏现代工业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只有丰富的劳动力(50年人口增长2.5倍).因没有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故像祖国大陆那样城市化不足(与工业化相比)的现象并没有发生,乡村人口被快速而稳定地转变成城市人口.与许多第三世界城市不同,如埃及的开罗、印度的加尔各答,台湾省的城市没有出现过度城市化、城市人口过剩、失业率高、城市贫民窟等社会问题.大量的人口增加不仅没有成为城市包袱,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台湾根据自己的经济与资源条件,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使工业就业率的增长大大快于人口增长率,从而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到城市的第二、三产业.70年代以后,我国台湾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产业升级又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由此可见,灵活而富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粮食国际贸易和性质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50年代中国粮食出口大于进口,粮食国际贸易的性质主要是换汇换机器设备,推进国家的经济建设:20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粮食进口大于出口,性质是救济人民生活、获得外汇和支持世界革命;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仍然是进口大于出口,性质是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支持工业化建设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粮食出口大于进口,性质是从抑制比较优势到发挥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