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吕博宇 《河北企业》2023,(11):11-16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立数字中国,促成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形成具有优势的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新的就业形态。采用2014年到2020年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以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对就业总量影响进行重点分析阐述;通过投入产出表研究数字经济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会促进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就业的增加,并改变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为促进就业结构高级化发展,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经济、就业的拉动作用,培育和储备高技能人才,促进就业转型、就业结构高级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就业结构演变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北京市就业结构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分析,运用曲线回归方法探讨了就业结构变动对就业水平的影响,并通过计算就业结构变化K值对就业结构变动的速度进行了动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就业结构日益高级化,在结构转化的过程中,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社会经济结构与制度体系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就业结构体系也随之发生明显的调整.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就业结构演变的历史逻辑,总结就业结构的发展规律、经验和特点,可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就业结构调整与高质量就业发展提供思路."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就业需重点关注就业人口的自身发展、就业人口的区域流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适配性、就业制度体系建设等,应以自主就业为主、政府保障就业为辅,城镇就业与农村就业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就业政策环境,发挥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就业促进效应,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就业布局.  相似文献   

4.
任伟峰 《价值工程》2014,(1):174-175
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分析了产业结构和大学生就业结构的现状,并从产业结构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运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系数剖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提出实现产业转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在劳动者心中播种自强不息的信念,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相似文献   

6.
肖玉  涂乐宇 《企业导报》2011,(11):145-146
以产业结构偏离度和灰色关联度为工具,实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不协调的,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第二、三产业具有一定吸纳就业潜力,但吸纳就业人员不足。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发现FDI流入不足、工业增长乏力、国有经济比重偏高是造成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程度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劳动就业局始终坚持把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求职者自主择业的就业方针贯穿于就业全过程中,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求职者多渠道就业等方式,较好地实现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劳动者素质稳步提升,失业风险有效控制”的目标。截至今年四月底,该区城镇新增就业3866人,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北京市经济快速发展,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引起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八五”时期以来,北京市三次产业劳动就业的变化情况,产业结构变化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以及近年来第三产业的内部升级效益对就业的影响,拟为北京市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调整就业结构,维持就业稳定,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贸易结构与就业结构: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贸易结构不断变动,对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系统研究了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首先建立了一个简明的理论框架,探讨贸易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然后运用投入产出法和偏差分解法对我国1993~2007年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变化的就业效应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偏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结构变动不利于就业,并导致我国的就业结构偏向熟练劳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产业经济学就业弹性理论,实证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关联度,通过计算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就业的结构偏离度,我们发现高技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影响高技术产业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扩大就业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7,(36):30-31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陕西省的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本文通过对陕西省三次产业的GDP结构、就业结构以及就业弹性现状的分析,发现陕西省就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在探究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陕西省就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力合理就业,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而产业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尤其是决定就业结构的状况,不同的产业构成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劳动力的构成。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状况也逐渐演变,而劳动力要素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关键。因而,就业结构成为衡量和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广西经济发展状况与就业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的变动引起人力资源就业结构的变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一产业劳动率偏低;第二产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偏高,第三产业就业率偏低。西部地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平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改善就业结构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就业是民生之本,通过鼓励创业,不仅可以扩大就业效果,也可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和社会严峻、迫切的现实问题.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就业结构的调整,就业模式的转变,是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就业内涵,促使就业结构的改变,构建新的就业模式--创业型就业模式.本文就这一问题的相关方面作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价值工程》2013,(4):167-168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决定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河北省县域2001—2010年统计年鉴资料,运用结构偏离度分析方法,揭示了河北省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及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及县域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扩大就业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促进就业结构良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就业保障存在的问题(一)残疾人就业结构层次较低,整体质量不高 在对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所示的19个行业进行划分合并后,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的整理结果,可以发现在五大类行业中,残疾人的就业比例均低于健全人,并且79.2%的残疾人就业集中于农村。  相似文献   

18.
袁娜 《中国就业》2011,(5):13-15
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产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通过分析目前新疆产业结构和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对构建适合新疆发展的多层次产业结构体系,缓解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进行研究,并提出根据地域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体系,为提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匹配效率,解决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非农产业就业吸纳力不足是四川省就业结构转换偏离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促进四川人口就业结构转换的对策: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农业;二是积极发掘第二产业就业的潜力与发展空间;三是大力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总量的增加;四是加速四川城镇化进程,为劳动力转移与非农产业发展提供载体。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推动就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三次产业的特性及其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适配度决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就业决策和就业流向。本文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使用广义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抑制了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促进了劳动力从事包括第二、三产业在内的非农工作。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对第二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制造业,而对第三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同时体现在传统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2)第二产业数字化具有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特征,倾向于吸纳高技能劳动力;(3)第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发挥降门槛和稳就业的关键性作用,能够同时吸纳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进入;(4)数字经济发展主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年轻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拓展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赋能农户增收,且有助于提升非农就业质量。因此,持续深挖数字就业红利,对于新时期促进就业增长、保障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