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章通过理论和数理分析我国资本流动与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差异,发现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差距与资本流动的区域差异有较强的相关性,即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同时东部地区获得国内贷款、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为此,文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从生态经济、民生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治理和生态文化五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全国30个省市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全国各省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区域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基本呈现出三大地带梯次下降的地域分布态势,其中京津和江浙沪一带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最高;东部省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具有绝对优势,中部省区略低于东北省区,高于西部省区;在各省区中,东部和中部省区区域内差异较大,西部和东北省区区域内差异较小。通过进一步分析,认为提高五个系统层的协调度是提高东部和东北省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宪  刘勇 《开放导报》2008,(3):32-37
2007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区域经济继续保持普遍加速高位运行态势,地区差距继续向趋缓方向发展:增长速度继续呈"西部东部快、中部慢"格局,差距继续有所缩小;经济总量继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格局,总量比重结构差距呈"地带缩小、省区拉大"态势。2008年我国区域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趋势,增长速度可能稍有放缓,区域差距将继续保持"绝对差扩速放缓、相对差距略有缩小"态势。本文提出了2008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武丽娟  徐璋勇 《南方经济》2018,37(5):104-127
文章利用全国27省份517个村庄的4023户农户微观调研数据,使用模糊断点回归方法,对农村普惠金融的贫困减缓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东部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降低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水平,促进了经济增长;在中部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绝对贫困水平和相对贫困水平的下降,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效用不明显;在西部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绝对贫困水平的下降,但增加了相对贫困并抑制了经济增长。基于此,文章提出在农村普惠金融的推广过程中,应注意其发展战略实施的区域差别化,以实现普惠金融积极效应的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5.
加快中西部发展,积极缩小区域差距,已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中西部省区需要转变发展思路,总揽全局,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实施以下三大赶超战略。实施结构赶超:申西部省区加速发展的主题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表面上是增长速度、人均收入等方面的差里,深层次上则反映了经济结构上的差距。首先,从产业结构方面看,东部地区以加工业为主导,率先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而中酉部省区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地域分工中,一直是东部地区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慢、经济效益差,除了政策与地理环…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信息化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机理,从信息化资本水平、信息化产业水平和信息化应用水平来测度区域信息化水平,基于2003-2015 年中国29 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双固定效应模型,采用LSDV 和GMM 法,实证检验了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两者关系的地区差异。结果显示:总体上信息化促进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推动效用明显大于东部地区。这表明,信息化发展并未造成区域创新能力的马太效应。加快推进信息化战略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而且对于缩小区域创新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亦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永恒的主题,然而地区差距却是一个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因此,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坚持“五个统筹”的原则,把财政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区域  相似文献   

8.
刘勇  李仙 《调查研究报告》2006,(172):3-25,F0004
2005年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依然保持了近年来“东部和西部快、中部和东北慢”的格局;地区经济总量继续呈东部和中部比重提高,东北和西部比重下降态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是“东部和东北高、中部和西部低”格局。在人口与经济双调节机制作用下,我国东西部绝对差继续减速扩大,相对差继续缩小;城乡间绝对差和相对差继续扩大。2006年我国区域经济还将继续保持全面增长的照好态势。  相似文献   

9.
文章构建了基于市场化配置程度、市场化运作程度以及市场准入程度三大子系统52个具体指标的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出2005-2018年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综合指数以及三个子系统指数,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揭示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指数总体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市场准入程度相对于市场化配置以及市场化运作水平较高;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区域发展不协调,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地区;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且东部-中部、东部-西部、东部-东北部地区间差异呈扩张趋势,中部-西部、中部-东北、西部和东北地区区域间差异呈逐步缩小趋势。文章为构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评价指标提供有力的实证支撑,同时为提高中国及四大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东北、西部以及整体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我国居民整体MPC为0.49,处于较低水平;1999年以来,各区域的MPC除中部小幅度增加外均呈现下降趋势,西部下降幅度达39.7%,其中,2013年各区域的MPC沿西部、东部、中部和东北依次递减,且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结果支持了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边际消费倾向随着绝对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递减,同时也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实践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新疆国际入境旅游客源市场2002年至2006年的数据,以全国国际入境旅游市场为参照系,运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偏离一份额分析法,对新疆国际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全国比较,新疆国际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总体发展缓慢,竞争力弱化趋势明显,但市场结构相对合理,效果较好。2006年的客源市场比重与2002年相比,俄罗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客源市场重要程度有所下降,但饿罗斯市场仍然占据榜首;而韩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客源市场重要程度有所上升,其中,韩国市场上升最快,不仅是主要的客源市场,而且是新疆国际旅游经济的增长点,发展前景广阔;其余客源市场则相对变化不大,趋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2.
周成  肖雁  毕剑 《改革与战略》2014,(1):115-119
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是当前旅游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指数等方法,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山西省2001—2011年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特征及演变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时间上,山西省旅游业发展迅速,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逐渐扩大,而相对差异呈现缩小态势,旅游经济总体向良性方向发展;空间上,中部地带内城市旅游差异显著,是地带内旅游差异的主要贡献者,而地带内差异又是造成全省旅游总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分析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缩小区域旅游差异、促进全省旅游业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卢小琴 《特区经济》2013,(12):131-133
针对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根据其近25年的入境旅游接待数据,分析了客源市场的地理空间结构和游客在省内的流向,认为湖北入境旅游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客源国分布广泛但游客入境后主要集中在武汉、宜昌及恩施三地,得出湖北入境旅游市场具有发展势头强劲、抗风险能力较强,客源市场空间分布合理、入境游客在省内高度集中等特征。进而提出了拓展市场范围,加强宣传,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和进行区域合作等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三亚主要客源国之一韩国2005-2013年数据,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三亚入境旅游市场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一阶差分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时间序列数据,证实了三亚韩国入境旅游市场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均GNP、人均GNI、相对CPI、汇率、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等虚拟变量,其中人均GNP、相对CPI成正向变动,人均GNI、汇率和虚拟变量成反向变动。最后,针对三亚入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拓展三亚入境旅游的市场策略。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是国际旅游岛,旅游业是海南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星级酒店和入境旅游在海南旅游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采用海南省2000—2020年入境旅游与星级酒店相关数据,基于供需视角构建海南省入境旅游需求系统与星级酒店供给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与系统耦合模型,分析两个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发展和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2000—2005年海南省入境旅游发展落后于星级酒店,入境旅游与星级酒店处于濒临失调和轻度失调级别,供给大于需求;随着入境旅游发展和星级酒店调整,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逐渐增加,2006—2020年两系统主要处于初级协调等级;海南省入境旅游与星级酒店耦合协调度整体上耦合程度逐渐提高,保持入境旅游与星级酒店供需平衡是实现二者高度耦合协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秦宏瑶 《科技和产业》2023,23(1):121-126
针对入境旅游经济不充分不平衡叠加问题,选取2011—2019年四川省21个市州入境旅游经济指标,综合运用全局莫兰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旅游漏损等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揭示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与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突显、增长困难加大、质量性指标不达标、空间离散分布趋势增强,五大旅游区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失衡,市州入境旅游经济畸重畸轻,主要入境目标客源市场趋于分散。通过深入推进入境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解决入境旅游需求侧深层次矛盾等措施,有望促进入境旅游高质量协同发展和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7.
钟华 《特区经济》2009,(2):36-37
本文通过2001~2007年深圳及全国入境旅游的数据,从深圳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客源结构、消费状况、旅游目的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深圳入境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8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法、格兰杰因果法对民航客运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动态检验,并进一步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探讨了民航客运变化对旅游发展的冲击效应及其重要性。结果发现:①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航空客运与旅游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航空客运是旅游业增长的原因,即航空运输业发展对旅游客流量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推着作用。②冲击效应分析表明,航空客运的发展变化对旅游业冲击作用的持久性长。入境旅游对国际航线冲击的反应幅度较大,而国内旅游对国内航线里程冲击反应幅度较大,表明入境旅游客流量对国际航线敏感,国内旅游客流量对国内航线里程较敏感。③方差分析表明,国际航空客运量冲击对入境旅游波动的贡献最大且呈不断递增趋势。国内航线里程对国内旅游增长贡献率最大。与入境旅游相比,航空客运对国内旅游影响更大且稳定。本研究为认识民航客运与旅游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8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法、格兰杰因果法对民航客运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动态检验,并进一步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探讨了民航客运变化对旅游发展的冲击效应及其重要性.结果发现:①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航空客运与旅游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航空客运是旅游业增长的原因,即航空运输业发展对旅游客流量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推着作用.②冲击效应分析表明,航空客运的发展变化对旅游业冲击作用的持久性长.入境旅游对国际航线冲击的反应幅度较大,而国内旅游对国内航线里程冲击反应幅度较大,表明入境旅游客流量对国际航线敏感,国内旅游客流量对国内航线里程较敏感.③方差分析表明,国际航空客运量冲击对入境旅游波动的贡献最大且呈不断递增趋势.国内航线里程对国内旅游增长贡献率最大.与入境旅游相比,航空客运对国内旅游影响更大且稳定.本研究为认识民航客运与旅游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新疆具有明显的旅游资源优势,近年来入境旅游发展较快。对其入境旅游市场进行分析,有利于进行明确的客源市场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发展策略,进一步加快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本文在统计整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的时间结构、空间分布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今后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