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近年来,各大中资银行纷纷并购海外银行,总金额超过了100亿美元。本文分析了当前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背景,阐述了海外并购对中资银行的益处,并提出了中资银行海外并购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冰 《特区经济》2008,(6):80-81
近年来,各大中资银行纷纷并购海外银行,总金额超过了100亿美元。本文就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背景,分析了海外并购对中资银行的益处,同时提出了海外并购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以此对中资银行的海外并购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9年末已经国际化的15家中资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探究了2005~2009年间中国与中资银行所进入的34个国家/地区的双边贸易以及直接投资对中资银行在这些国家/地区的分支机构数目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资银行倾向于在双边贸易、直接投资总额多的国家/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这验证了中资银行跟随客户进行国际化的动机。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中资银行跟随客户在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所呈现的区位特征。  相似文献   

4.
外资机构:我看好你的未来。中资银行:好。外资机构:但我需要卖掉你的股票。中资银行:好吧。一边看多,一边做空,市场蒙了。虽然外资机构在减持中资银行股的时候承认,是因为自己的日子不好过,并明确表示不会看空中资银行未来的发展,但这种观点并不能让我们舒服些。毕竟,外资机构拿走的是数百亿美元的真金白银,而这正显示了中国金融机构由于在定价上的被动而逐步成为外资机构"提款机"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中国金融行业向外资解禁之后,中资银行不仅面临着经营竞争,更面临着人才流失的极大风险,中资银行如何留住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文章通过建立动态博弈扩展模型,分析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并探讨在触发策略下中资银行如何留住现有的高级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及私人财富进行了重新洗牌,世界各经济体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使得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本文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后危机时代我国中资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资银行如何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承诺,2006年12月11日起中国内地金融市场全部对外资开放,外资银行开始与中资银行同台“唱戏”。如果说,前5年是与“狼”初舞的话,那么,如今中资银行与“狼”共舞的时代已经真正到来。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183家外资银行中,已经有十几家外资银行有意从分行注册为法人银行了,届时,世界一流的知名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展开全面的竞争。面对如此阵势,中资银行该如何应对?中外银行又将在哪些方面展开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8.
发生在南京交通银行的“爱立信事件”和上海发展银行的“庆丰印染事件”明明白白地给中资银行敲响了警钟:外资银行已经开始抢滩了。从结果看,上述事件中中资银行失去了信誉良好、还贷能力强的客户,这对本来已经存在大比率不良贷款的中资银行无异于釜底抽薪,并进而产生连锁反应。但这仅仅是开始,笔者认为,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时间表的展开,外资银行逐渐进入中国并展开业务,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中资银行一方面要积极与之竞争,保住已有的业务份额;另一方面还要主动拓展海外业务,寻求多种合作途径,在竞争中壮大自己。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927—1937年全国中资银行的数量、资本状况、地区分布、资本所有制及规模结构、银行内部业务分工与结构体系等,进行了新的考察、统计和初步分析,对这一时期中资银行问题的基础性研究填补了一个重大空白。  相似文献   

10.
孔明明 《新财经》2007,(3):24-26
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对中资银行或许并不感冒,甚至相当反感,这也是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后,便获得了满堂彩的原因。大家都希望,外资银行能够给我们的理财生活带来全新的感受,给我们带来“上帝”的感觉。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由于文化的差异、网点数量的劣势以及市场环境的不同,外资银行目前还很难走进千家万户,也很难完全适应中国市场。不过,这并不影响中国消费者对它的热情,这种热情出于一种期盼,更出于对中资银行的意冷心灰。一方面,我们期望中资银行能从消费者对外资银行的热情中,感觉到刺痛,感觉到孤立无援,继而“痛改前非”,挽救那一点点或许有的、可怜的信任。否则,待外资银行的“月亮”真的“圆”了,中资银行将变得黯淡无光。另一方面,也希望外资银行“本土化”后,莫要被中资银行同化——橘生淮北别为枳!  相似文献   

11.
2005年中国银行业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中资银行大规模的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进行市场化改造。本文从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定位出发,结合外资参股的现状,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难以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原因,进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引资行为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林华 《西部论丛》2005,(11):55-57
银监会不久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银行业开放促进了中资银行管理能力提高和产品创新,今后银监会将促进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深层次合作。这无疑为外资银行争抢中国市场提供了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海外并购作为公认的能够快速调整海外资产收入结构和利润结构的手段,如今已经获得越来越多中资银行的肯定。近几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所导致的海外并购成本的降低更为中资银行提供了绝佳的动作机会。然而,在跨越了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并购鸿沟后,并购后的整合问题开始逐渐浮出水面。本文在总结分析我国银行国外并购整合的现有问题基础上,分三个方面对于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后的整合提出具体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伦敦当局回应本刊称,中资银行被拒主因是"背负坏账多"11月15日,中国工商银行新闻处处长汪振宁就10月底英国《金融时报》一则题为《中资银行逃离伦敦的强硬规则》的新闻回复《中国经济周刊》称,未曾听说这样的信息,"工行内部也没有撤离打算。"上述报道称:中资银行在近日致函英国财政部表示,不公平的监管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重点分析了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利弊,指出外资并购中资银行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作用,并提出了我们趋利避害的对策建议:1、加强中资银行自身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2、倡导理性并购,注重并购协同效应的发挥;3、建立健全外资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4、加强并购中的金融协调监管。同时.还应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母国监管当局的合作,构筑有效统一的监管体系,共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6.
加入WTO五年后,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限制已经完全解除,形成对中资银行的全面竞争,造成前所未有的多方面竞争压力。对此,必须开展深入分析,以利于寻求应对策略,保证中资银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这场竞争的关键就是中资银行必须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与国外金融机构展开全面的市场竞争,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将自身培育成为实力雄厚、管理先进、稳健经营、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银行。  相似文献   

17.
中资银行在基本银行业务方面的压力不会太大。但是,在利润率要高得多的增值银行服务方面,中资银行将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回顾了银行并购与效率衡量相关理论和实证文献;然后搜集了06-08年间发生的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案例11起,以国内17家银行06-08年间的财务数据作为样本,运用随机边界分析法(SFA)测算了银行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值,并检验了海外并购是否对提升银行的效率起到了显著作用。在银行并购效率的研究领域,以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研究为多,而对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效率的研究尚不多见。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开放潮》2002,(6):4-5
对于银行收费问题,近来人们议论较多。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李礼辉近日透露,中资银行正在酝酿对100元以下的账户收费,而且,中国银行业协会起草的“调整国内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的有关申请已提交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计委。那么,中资银行提供的“免费服务大餐” 面临终结了吗?  相似文献   

20.
一、经营方式是外资银行竞争优势发挥的前提 中国加入WTO,银行业将对外资银行更加开放,中资银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在这场较量中,大家普遍认为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外资银行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其经营规模与历史、管理体制、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等等都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才成长壮大起来的中资银行所无法抗衡的,中资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