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它让人们感受到了科技带给金融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它也对我国传统金融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未来互联网金融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常见业务模式,接着以互联网理财为例,在各参与主体有限理性的假设下,运用进化博弈理论分别对金融消费者是否选择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稳定策略、互联网金融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稳定均衡策略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揭示互联网金融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逻辑,预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主流金融理论认为金融主体的行为应是理性的。但实际上,它却常常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在理性交易者与非理性交易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经济体中,非理性行为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是长期的和实质的,这足以引起交易者乃至决策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有限理性下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博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间的动态博弈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后,两者都饱受质疑。本文从有限理性的角度,运用进化博弈的方法,分别对金融机构间的对称博弈关系和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间的非对称博弈关系进行分析,得出长期均衡点,并对其进行分析,为我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实践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明仪皓  刘巍  朱盈盈 《上海金融》2012,(12):57-60,121
基于博弈双方"有限理性"的假设,本文构建了一个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合作的进化博弈模型。研究发现,该动态博弈过程的结果有两个可能的进化稳定策略:其一是双方都选择"不合作",其二是双方都选择"合作"的最优进化稳定策略。为了增大该博弈过程收敛于最优进化稳定策略的可能性,我们认为,政府应该给予非正规金融合法地位,同时搭建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的联动平台,降低双方合作成本、增加合作效益。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交易行为中单个的消费者与经营者并不具有完全理性,实际中并不能完全按照理性人的标准行事,博弈学习理论为研究有限理性行为及群体内部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利用这一理论研究群体内部成员是如何在博弈过程中学习博弈的最优策略的,通过对这一动态调整过程的分析得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将金融生态概念引申到互联网金融领域,充分体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继承性、创新性、竞争性和自调性,这是现代经济金融理论的又一个重大突破.互联网金融生态,是各类金融活动主体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通过长期的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相互联系和制约形成的具有系统运行机制的动态平衡系统.通过经济学理论系统分析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及其博弈行为,对理解和重构现有互联网金融生态机制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全局的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构成及其生态主体行为倾向,构建博弈模型分析各生态主体之间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互联网金融生态机制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时代金融》2019,(5):120-122
进入21世纪后,金融监管机构对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适度性越来越难以把握,监管的"度"对于一国的金融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运用演化动态博弈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构建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动态博弈模型得到相应的演化稳定策略,以此来解释相关博弈方所采取的博弈行为。  相似文献   

8.
基于有限理性的农业巨灾保险主体行为分析及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有限理性的进化博弈分析框架,本文分析了农业巨灾保险主体群落基因复制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发现,农民个体是否购买农业巨灾保险关键取决于个体的比较预期收益和其所要承担选择成本的大小。而保险公司与投保农民的博弈轨迹不存在使博弈双方共同稳定的进化稳定策略,只能实现农业巨灾保险市场上平均意义上较优策略。同时,由于农业巨灾风险强破坏性和发生概率分布厚尾性的影响,政府的有效行为具有优化农业巨灾保险主体行为变迁轨迹的效能。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本文从居民参与互联网金融的行为心理出发,用行为金融学的心理账户和从众行为分析居民的投资行为,认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潜力巨大,并就其安全与监管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创新,而金融互联网则是对传统金融服务的升级。本文从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概念、功能、相互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势出发,通过列示现有各方观点,试图以理性的态度对观点进行评析,揭示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都会对金融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金融互联网才是未来银行业大势所趋,差异化经营有助于传统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不断加深、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互联网企业与银行展开着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不断地改变金融业的格局,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发展造成的冲击和商业银行进行的战略跟进,并进一步探讨了未来商业银行如何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下应对挑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以余额宝为首的余额理财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吸引大量闲散资金,迅速占领了互联网金融理财市场。在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价值和感知风险两个控制变量,构建余额理财用户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用户使用余额理财平台的主要因素并对模型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用户的绩效期望、社会影响以及经济价值显著影响用户的投资行为意图,用户的努力期望通过绩效期望间接影响用户的投资行为意图,而投资行为意图决定用户的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银行并没有增加新的风险种类,但对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互联网银行的含义出发,分析了互联网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研究了互联网银行跨国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对互联网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的介绍,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五大内生因素,对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产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融机构如何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并在这一轮互联网金融热中占领高地,突破传统业务的束缚,拓展盈利空间,实现线上线下的交互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的推行,不仅助推了该领域的持续发展,更是加快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但其作为一种租税特权,对税收公平、税收中性等原则势必造成一定的损害;作为一种资源分配工具,又会造成利益不均衡分配等问题。互联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的顺利推行,需要经过博弈分析的利益检验和比例原则的功能评判,以契合该领域政策推行的目的性、适当性、必要性和均衡性。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会正在走向全面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异军突起使得居民的生活行为方式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科技进步带来的数字化变革正在影响并形成全新的生活习惯和商业模式。在这种大背景下,以网络为载体的互联网金融改变了金融运营模式,传统的银行业正在面临严峻考验。商业银行必须全面认识大数据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转变经营策略,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金融部门和“双支柱”调控政策的DSGE模型,系统考察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组合在不同经济金融冲击下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相关分析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纳入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确实比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相对更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二是“双支柱”调控框架在应对金融冲击时的稳定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这说明宏观审慎政策确实是通过金融稳定渠道发挥作用的,从而与货币政策侧重实体经济(产出和通胀)的稳定效应形成了有效互补;三是不论是在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还是在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双支柱”调控框架都较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更好的经济金融稳定效应,这说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不依赖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改变而改变,在具体的政策工具组合方面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运用多元测算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获取我国31个地区2008-2014年“互联网+”、普惠金融和经济增长相关变量数据,借助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研究三类变量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研究发现:“互联网+”和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相当,经济增长对“互联网+”的影响较大,而对普惠金融影响相对较小.微观上看,三者之间正向作用已经存在,普惠金融对城镇化率和贸易开放度驱动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互联网+”对普惠金融发展、城镇化率和贸易开放度驱动的经济增长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各经济主体加强基础性投入、注重精准化投入并做到长期坚持以促进三者协同发展.但从长期看,普惠金融对“互联网+”和经济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驱动的经济增长存在负面冲击,“互联网+”对经济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驱动的经济增长也具有微弱的负面冲击,因此,需要政府层面加强统一监管并积极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消除其中的摩擦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互联网金融提供的客户借款描述,通过潜在语义分析挖掘借款描述文本内容的主题,运用二元分位数回归分析借款描述对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借款描述中有关情感表达、个人信用和借款目的的描述与违约情况呈负相关,有关财务情况的描述与违约情况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接着运用突变分析和 SVAR 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路径为:“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且它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期限结构效应”,即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会增加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但从中长期来看,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大,两者可作为互利共生的事物共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对我国金融改革有很好的倒逼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监管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