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0 毫秒
1.
构建非现场监测系统的目的是识别有风险银行,对其进行监测并提出顸警。我国商业银行非现场监测起步较晚.存在监测指标设计不合理、没有风险评价体系、监测技术落后、信息收集及监测工作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对此。作者提出构建非现场监测系统的原则和总体结构,在对原有指标进行取舍的基础上,设计和完善了非现场监测指标体系,确立了流动性指标、资产安全性指标、盈利性指标、资产充足性指标及市场风险性指标等指标类别。在构建和实施商业银行非现场监测系统时,还应注意信息的准确度与共享性、建立非现场监测工作机制、实现两种监管方式并重、采用新技术和提高监测人员素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后,外汇局构建了贸易外汇监测系统总量核查等指标体系,初步实现了对经常项目非现场监测的全覆盖。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基于全口径监测的经常项目非现场监测框架尚未建立,二是基于风险预警的经常项目非现场监测指标不够完善,三是基于风险识别的经常项目非现场监测功能较弱,四是基于成果运用的经常项目非现场监测综合分析不足,五是贸易信贷报告项下存在非现场监测盲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以央行为中心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流向监测"基础设施平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提供涵盖信息存证、风险监控及资金监测为一体的全流程贷款资金流向监测解决方案.于企业而言,有助于提升资金风险监测和识别效率、减少人工追踪数据工作量;于银行而言,可对贷款资金进行实时、动态、穿透式监测,缓解监测信息不对称、监测迟滞及空白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早期预警和动态监测,督促商业银行增强金融风险的自我防范、自我控制和自我化解能力,平凉银监分局在综合运用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了《平凉市辖内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对辖内商业银行实施风险预警监管,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对加强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非现场监管主要从资产质量指标、资本充足性指标、流动性指标和效益性指标等量化指标对金融监管对象进行判断分析。提高非现场监管的质量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把握好宏观经济的走势,提高监测分析的高度;二是把握好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趋势,提高监测分析的深度;三是把握好银行经营发展的总体趋势,提高监测分析的广度;四是把握好对银行经营过程中出现问题监测分析的角度,增强监测分析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行业动态     
银监会发布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试行规程本刊讯为实现对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持续监控和动态分析,中国银监会日前发布《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规程(试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的工作目标、范围、方式、频率和程序等进行了具体规定,基本规范了非现场监管工作的整个流程和各个环节。《规程》以风险监管为核心,以监管信息为主线,建立了监管部门持续识别、监测和评估商业银行风险的操作规程。《规程》还明确了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的非现场监管工作职能。据介绍,非现场监管是审慎银行监管体系中一种重要的持续性监管手段…  相似文献   

7.
在金融监管工作中,非现场监管重在事前,通过报表和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分析、预测和监测,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信号和重大问题的端倪,对银行风险预警有前瞻性,所以非现场监管工作已成为银行业监管的核心.近期,延边银监分局开展专题调研,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现场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人分析并提出了开展非现场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中央银行最优流动性管理和银行最优流动性资产持有量的差异,认为中央银行应当约束外生的固定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比重,这一比重应显著高于银行自身的最优化决策。但目前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时点性较强,难以及时、准确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比重变化及由此形成的潜在流动性风险。据此设计一套流动性监测指标,通过每日监测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比重的变化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并通过实证检验其有效性,为有效监测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变化和风险波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高旭 《金融会计》2005,(12):36-38
随着银行业风险的不断上升,识别、监测、管理与控制风险已经成为银行业的重点工作之一。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第三道防线的内审部门,如何在业务部门对风险进行度量与控制的基础上,利用非现场审计手段,提高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是每一位内审人员一直以来不断思考、探索与实践的问题。华夏银行内审部门立足于“预警风险、改善内控、加强管理、促进发展”,在有效开展现场审计监督与评价工作的同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独辟蹊径,探索推出了利用“相对风险指数”监测辖属分支机构风险状况的非现场审计风险监测方法,不仅实现了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的有机结合,而且在风险监测方法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论文系统梳理了影子银行国际监测的背景和2011~2018年间的三个发展阶段,基于宏观统计、信贷资产关联度分析、分类识别、风险指标、创新分析、政策工具七个模块对当前最新监测模板内容进行了分析,概括了影子银行国际监测的主要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推动形成适应我国特点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体系、坚持功能监管并加强监管协调、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和加强网络借贷平台管理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许金铭 《金融论坛》2004,9(7):51-56
随着国内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当前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风险管理存在着一定风险,重构托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不仅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和制度创新的需要,也是我国银行托管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本文在借鉴国外托管机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对重构我国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全程监控风险的管理思想,并尝试构建全程监控风险管理体系,进而对全程监控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和现实基础、评价对象和内容、评价的标准、评价工具和手段以及评价结果的反馈做了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2.
金融监管制度变迁与商业银行成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商业银行的成长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融监管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良好的金融监管不是商业银行的“紧箍咒”,而是商业银行成长的“推进器”,可以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的成长和发展;反过来,商业银行的持续成长也进一步促进了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因此,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实现金融监管的激励相容,就成为当前金融监管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3.
董明会 《金融论坛》2006,11(7):39-46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目前衡量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状况及其抵补能力的权威规定。本文应用新的核心监管指标框架,以实证方法比较分析了我国5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状况及风险抵补能力和水平,透过指标及数据表象分析了背后存在的深层问题和原因。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了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必须提高资产质量和强化风险管控能力、加强业务转型和提高盈利能力、提高拨备及资本充足水平、与国际惯例接轨和加大信息披露等启示;并提出了完善《核心指标》、统一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办法及衡量指标、统一信息披露格式及口径等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遵照巴塞尔协议Ⅲ,我国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新规促使我国商业银行优化了优质流动性资产的配置,提高了商业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仍然存在着流动性监管指标因存款增长不足而导致的优化困难、中小型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压力持续增加、监管难度因商业银行同方向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而增加、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流动性监管指标监管效果尚需评估等诸多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体系,我国亟需有效引导商业银行完善资产负债配置、引导中小型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建立差异化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建立业务数据动态报备制度、及时更新与修正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政策等。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加值在商业银行绩效考评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深入,资本经营的概念日渐为人们所接受和重视,寻找和探索一套可行、有效又具操作性的绩效考核体系,成为商业银行投资者和经营管理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商业银行运用经济增加值为绩效考核指标的作用入手,对其体系进行可行性分析,进而从商业银行的机构及管理层指标体系、职能部门指标体系和一线员工指标体系各方面分别阐述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具体组成及核算方法;同时还提出商业银行实施以经济增加值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需要解决明确管理动机、完善资产负债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绩效考评体系具体构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商业银行的稳定健康直接关系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乃至国家安全。本文在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经营稳健的商业银行"和"经营出现财务风险的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性、信用、盈利能力、流动性和发展能力五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法构建了一个多指标综合监控的银行财务风险测度模型,以期能够有效地识别风险,通过事前控制确保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平抑经济波动,为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奠定基础,最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沿着良好的态势发展。  相似文献   

17.
工商银行信贷竞争力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贷竞争力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表现为在有效控制风险前提下的市场拓展能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无论是在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等显性竞争力指标方面,还是在组织流程、营销能力、风险控制等隐性竞争力指标方面,与国内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据此,本课题提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以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信贷竞争力现状,准确理解信贷竞争力的特质,科学把握信贷竞争力的基本点;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探索从信贷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组织流程、风险管理、服务创新、文化建设等6个方面提升信贷竞争力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张强  刘彦 《金融论坛》2005,(9):12-16
要想促进经营资源向效率高的金融机构转移,同时又避免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所产生的外部性来实现高效率的金融稳定,降低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行政法规壁垒,提高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效率,减少商业银行向监管者寻租的可能,更有效地防范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应该确定商业银行净资产完全损失点,并在这一点上实施市场退出。要想确定商业银行净资产完全损失点,在技术上,需要能够估算商业银行的潜在损失;在体制上,应该对商业银行实施末位监控制并建立和完善损失分担机制,同时,还应该建立商业银行市场退出后的后续债权管理机制并探索运用资产证券化方式,提高后续债权变现能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困扰我国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提出了衡量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基本框架和理论模型。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资本、风险和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规模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商业银行规模效益的计量中必须综合考虑。同时,作者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效率提高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规模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效益出现了震荡徘徊现象。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必须在资本、风险和管理三维框架内进行,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水平,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是对企业精细化管理行为的引申和运用,它对商业银行克服粗放经营现象、运用数据技术进行成本和风险控制,进而实现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商业银行的精细化管理涉及决策组织、职能部门和执行机构,包括管理战略、管理资源和营销策略等管理过程,具体对风险管理目标、经营成本控制和客户服务方案每一环节设计系统化方案、进行标准化控制和实行差异化管理。实施精细管理需要有效的组织保障、技术支持和目标监控,并通过智能化的程序控制和规范化的制度约束,确保规范管理行为,实现管理目标,取得最佳的经营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