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现行企业财务制度中允许采用的加速折旧方法之一,也是财政部公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列举可供使用的四种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之一。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帐面余额和双倍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年折旧率折旧年限现行制度规定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到期以前2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平均摊销。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双倍余额递减法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收入”这点的不足,在应用这种方法时必须注…  相似文献   

2.
“平均余额”的计算方法吴秀祥在财务指标的计算中,平均余额的计算是最为普遍的。如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人数、平均存货等。其计算公式很简单,以平均存货为例:平均存货一(期初存货十期末存货)十2。这是用来计算一个报告期的计算公式,通常是一个月。若要计算1—...  相似文献   

3.
为指导乡镇企业生产经营,为加强宏观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以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高效。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如实反映乡村集体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而有关项目的期未平均余额就是为计算乡村集体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而服务的,如平均应收帐款余额、平均存货成本。流动资产平均余额、固定资产原值平均余额、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平均资产总额等项目都涉及到总合产报酬率(%)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计算,因此对有关项目期未平均余额的计算必须准确、真实。数年之前,我们在汇编各乡镇的乡村企业财务报表时,就要求各乡镇工…  相似文献   

4.
固定资产减值后价值恢复时的会计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固定资产减值转回金额的限制及转回时的会计处理作了明确规定。按照《指南》的处理,在固定资产价值恢复时使“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余额为零,从而符合科目定义,但固定资产减值后价值还没有恢复时或还没有全部恢复时,“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余额可能和“实际减值额”(笔者定义为不考虑减值因素正常折旧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之差)并不相等,使“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余额失去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荣树新 《财会月刊》2012,(11):44-45
基于资产、负债的概念,在填列资产负债表“应交税费”项目时,应根据“应交税费”明细账户余额分析填列:期末“应交税费”贷方余额的明细账户,其余额填列资产负债表“应交税费”项目;期末“应交税费”借方余额的明细账户,其借方余额填列“其他流动资产”项目,而不填入“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未交增值税”明细账户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6.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的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的净值扣减预计的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笔者对这种处理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中,总资产报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项指标的计算,都涉及到平均余额,而“年均余额”的计算方法是否接近实际情况?对这些评价数值影响很大。本文对影响“平均余额”的计算的几点主要因素作些探析,希望财会工作者在实务中尽可能选择运用符合实际的计算方法,排除不良的影响因素。 一、时间划分对计算方式的影响 平均余额是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常用的一个数值,其计算公式财务制度规定为:期初余额+期末余额/2。这里的“期”指财务会计报告期,当报告期期间跨度为一个季度时,期初、期末余额即为季初、季末…  相似文献   

8.
一、带息应收票据计提利息的时点问题《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如为带息应收票据,应于期末时按应收票据的票面价值和确定的利率计算应计提的利息,计提的利息增加应收票据的账面余额。同时规定,《企业会计制度》中出现的“期末”和“定期”是指月末、季末、半年末和年末。但是对此应收票据究竟应在月末、季末、半年末还是年末计提利息,人们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把“期末”理解为“每月末”;二是把“期末”理解为“中期期末”和“年度终了”。由于对利息计提的时间有不同的认识,从而影响了应收票据账面余额的确定。如果应收票据到期不能收回,也会影响转入应收账款的金额。  相似文献   

9.
一、计算方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一种计算方法.它的基本规则是:以固定资产使用年数倒数的2倍作为它的年折旧率.以每年年初的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作为每年折旧的计算基数.但由于在固定资产折旧的初期和中期时不考虑净残值对折旧的影响。为了防止净残值被提前一起折旧,因此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最后两年中,折旧计算方法改为平均年限法.即在最后两年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减去净残值后的金额除以2作为最后两年的应计提的折旧。诚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可以遵照这种规则来处理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折旧问题.但笔者认为。这种通用的规则并不能全部适用。在实务中.如果不顾固定资产净残值估计的实际情况.机械地照搬上述原则.则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应用可能会走入误区.并将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末期折旧计算的不当和错误。试看以下一例:  相似文献   

10.
2004年CPA考试早已尘埃落定,但关于2004年CPA考试会计学科最后一道综合题的争论却仍在继续,问题焦点集中在两方面:1.题目本身是否严密;2.参考答案是否正确。较长时间以来笔者一直从事本地区会计资格考试及CPA考试辅导,经过认真研究认为:1.题目本身确实不够严密,表现在:①固定资产折旧表述欠妥;②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之问勾稽关系阐述不清;③对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开始时问不清,影响递延税款余额的正确计算。2.目前辅导资料中该题参考答案存在的主要问题:①没有注意到调整前甲公司报表数据不全,错误的利用不全的数据得到不平的报表,然后想当然的把甲公司期初未分配利润改为-450万元;②忽视递延税款期末余额和本期发生额之间的差异,错误的将计算的期末递延税款余额当成本期发生额,没有考虑到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从而将甲公司“所得税”、“未分配利润”计算错误。3.笔者自认为,本文亮点在于:①首次先根据题目意思确定调整前甲公司报表数据,使得调整前甲公司报表已经平衡,不会出现调整后报表不平而需要凑期初未分配利润的问题;②本文根据题目要求和假设条件,正确的计算出了期末递延税款余额,并考虑到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正确的计算了甲公司“所得税”、“未分配利润”。  相似文献   

11.
在会计核算中时常用到以下计算程序:第一步,计算“按规定应该具有的数额”(“应有数额”)A。A表示按照会计规范或有关规定,某一指标或账户余额在本期期末应该达到的数量水平。A一般取非负数,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用公式A=E—F(当E〈F、A〈0时,取A=0)计算。E和F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第二步,计算“实际已经具有的数额”(“已有数额”)B。  相似文献   

12.
会计学中,有些名词、概念,界定不清,易发生混乱。现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已有严格的区别。一、“账面余额”与“账面价值”新制度指出:“账面余额”是某科目的账面实际余额,不扣除作为该科目备抵的项目(可理解为“原值”)。“账面价值”是指某科目的账面余额减去相关的备抵项目后的净额。依此解释,可将这两个概念的关系用公式表达:账面余额(原值)-折旧(或-摊销-准备±差异)=账面价值(净额)下面是账面余额、账面价值两者关系的计算举例:这里有几个值得说明和研究的问题:1.固定资产的三个价值。由于固定资产既要计提折…  相似文献   

13.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中最常见的是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鉴于此两种折旧法在计算年折旧额时比较复杂,笔者提供简捷计算公式,供参考。1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不考虑固定资产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帐面余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  相似文献   

14.
读《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998年第2期《介绍计算各种平均余额的简易方法──“首末折半法”》与1999年第11期《对“首末折半法”的补允》。1999年第6期《计算平均余额方法的新探索》3篇文章,对于各报告期各项指标的平均金额的求得分别是:(-)按“首末折半”与其他各月末余额相加,除以报告期月份;(二)按各月平均余额相加,除以报告期月份;(三)《计算平均余额方法的新探索》中,所得出的各报告期的平均余额,也同(一)与(二)相符。优点是按报告期上月平均余额,同本月的月初与月末数计算取得报告期平均余额,不…  相似文献   

15.
任平 《财会通讯》2005,(10):47-47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加速折旧法的一种,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和双倍的直线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1)折旧的基数不是固定资产原值而是净值;(2)折旧率按同等条件下直线法(设残值为零)折旧率的双倍计算;(3)由于采用此法,系按净值的一定比率计算,到一定年限后,须改用直线法(否则永远提不完)。我国目前规定,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以前两年内,改为直线法。其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和年折旧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相似文献   

16.
按照新会计制度的定义,“事业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除经营收支外其余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期末计算结余时应将“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其它收入”等科目余额转入“事业结余”科目,借记以上科目,贷记本科目,同时将“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等科目余额转入本科目,借记本科目,贷记“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等科目。借方余额当期损失,本科目贷方余额为当期实现的结余,年度终了单位应将当年实现的结余或损失全部转入“结余分配”科目,结转后…  相似文献   

17.
《企业会计制度》已经执行一年多了,其中借款费用核算还不够规范。由于借款费用核算得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当期损益和期末资产状况。笔者针对一些实际情况想对此做些探讨。一、借款的费用1.辅助费用,是筹资发生的银行手续费等。2.利息,按借款合同利率计算。如果是溢(折)价发行的债券,利息还应加折价摊销(减溢价摊销)。3.外币借款汇兑差额,企业借入外币在“长期借款”账户要记载折合人民币数额,这需用期末汇率折算。由于汇率变化,期末应调整余额。二、固定资产借款费用资本化是借款费用核算的核心1.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时间界…  相似文献   

18.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的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的净值扣减预计的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笔者对这种处理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2001年度.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首次将减值应用到固定资产的期末计量。2002年.为配合企业会计制度的具体实施,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减值核算作了详细的规定,要求企业在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若固定资产发生诸如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或经济性贬值等有形或无形损耗时,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相似文献   

20.
许多企业在进行借款费用的会计核算时,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影响会计核算的质量。究其原因,往往是在具体运用“每一会计期间利息资本化金额=至当期末止购建固定资产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资本化率”这一资本化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时,对一些关键问题比较模糊,造成了差错。为此笔者针对借款费用资本化计算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一探讨。一、在资本化计算范围上,要分清“专门借款”和“非专门借款”的界限企业借入资金的用途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二是用于购建固定资产。因此,对借款费用的确认,首先要回答该项借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