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宝林  杨钧波 《活力》2011,(17):65-65
经过多年的发展.网络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的普及,目前为止,我国网民已经突破了4亿,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已经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在揭露社会矛盾、促进跨地区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真正成为反映民情、舆情的重要渠道。做好网络舆情的掌握引导工作.预防和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是当前各级检察机关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吉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2):132-133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惊人,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表达民情、畅通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渠道。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网民意见的非理性等缺陷的存在,网络舆情出现偏差,从而扰乱公众思想,混淆网民视听。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主要受众群体,面对网络舆情,如何把握自己,不被网络舆情所迷失,不断增强掌握和驾驭网络舆情能力,进而更好的促进他们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发挥,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重要问题。本文从网络舆情的现状、特点出发,分析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迷失自我的表现、原因,寻找帮助大学生走出网络舆情自我迷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吴贵勇 《秘书工作》2013,(12):32-33
当前,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创新社会治理、贯彻群众路线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特别是做好网民给党政领导留言反映问题的回复,是摆在各级党政办公人员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马军 《秘书工作》2012,(9):30-31
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的综合反映,体现出的是网民的思想情绪、社会观点、价值取向等。编辑网络舆情信息的目的就是使领导透过纷繁复杂的舆情事件和网民言论,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和掌握大多数网民对某一热点事件的观点态度以及事件未来发展的趋势变化,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日益平民化,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了解世界、表达观点、反映诉求。“国民”与“网民”的双重身份,让网络舆情和网络问政成为官员不能不直面的新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6.
综合分析了网络舆情扩散的过程,探讨了网络舆情扩散在网民、网络媒体层面以及政府处理网络舆情扩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网民、媒体、政府三个层次分析网络舆情扩散,因地制宜,可以有针对性的找出治理网络舆情扩散的策略,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扩散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大众物质条件的日益提高,互联网渗入至社会的各个角落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社会,社会主流信息的传播途径已经从电视、报纸、广播等转至网络传播.近年来,社会上每每爆发突发性敏感事件,公共舆论总是在网络上骤然聚集,面对网络上的一片哗然,相关部门的处理和应对常常出现滞后现象.由于相关部门不能采取及时的措施应对纷至沓来的网络舆论,常不可避免的造成网络舆情事件.这很有可能破坏社会秩序,造成社会动荡,更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地方政府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而网民是社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若能通过有力高效的措施与网民进行协调沟通,双方在理解的基础上达成一致,定能有效地应对舆情,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广大网民社会参与意识的提高和一些社会热点、突发事件的发生,网络舆情爆发了巨大的能量。笔者以网络舆情的特点为切入点,围绕其成因进行深入剖析,针对如何应对负面网络舆情的问题,结合当前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9.
吴光辉 《河北企业》2012,(12):41-42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触角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在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变革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如何认识企业发展与网络舆情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带来的挑战,是企业在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全新命题。一、企业发展与网络舆情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接近40%。庞大的网民群体,通过论坛、贴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际上公认的"第四媒体",网络以其特有的优势比其他传媒的发展更为迅速.在很大程度上,网络已成为信息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情作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甚至成为政府部门的决策参考.面对汹涌浪潮般的网络舆情,检察机关如何及时、主动、有效地应对和妥善处置涉检网络舆情,从而切实提升检察机关公信力,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基层检察机关必须深入研究和对待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特点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成为广大网民了解政府最新动态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了解民众真实想法的重要方式。网络舆情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既给县级政府带来了挑战,又给政府带来了机遇。所谓挑战即负面网络舆情对县级政府造成的压力,机遇即政府便于通过网络舆情拉近和群众之间的距离,为此本文主要对县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问题对策进行研究。首先以网络舆情为切入点,并从网络舆情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及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条件入手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进行阐述,之后对县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积极探索、积极响应网络舆情、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公开、积极形成公众互动及积极采纳公众意见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发现县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舆情监测手段落后、处理手段单一、研判预警能力不足、政府应对迟缓及上下级政府协调不够、官方权威信息发布不及时等问题,并对形成缺乏危机意识、执行观念过于陈旧及应对机制有待完善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最终提出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转变执政理念,重视信息公开度,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朱浩 《企业导报》2011,(18):11-13
网络舆情宜用不宜堵,为了使地方政府能够遵循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即时化解社会矛盾,本文以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从应用研究的层面,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思路和对策,即三个方面的主要措施:一是树立科学的公共管理理念,进一步厘清管理职能,建立高效的工作班子;二是优化管理手段,着力形成完善的分析研判机制、应急预警机制和总结反思机制;三是积极引导网站、网民,进一步加强政府官网建设、行业自律、法治建设和网民思想道德建设,多管齐下,最大限度发挥网路舆情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等媒体近年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舆情危机.对于企业来讲,若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就要随时掌握网络舆情的相关动态,并对员工做好舆情引导,目前这已经成为企业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孟伟 《价值工程》2014,(28):218-219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各种言论、思想充斥网络,导致信息不对称的普通民众极易受到一些偏激言论的吸引而忽略了真正的事实真相,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因此如何构建起高效的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对于更好的利用网络舆情反映现实民意、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已经逐渐成为近年的热门话题,由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加上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偶发性因素,都极易引发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如果不加以仔细分析或认真对待,可能引发一系列后果.因此,高校要采取相关措施,对网络舆情加强引导和监控,维护社会和校园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的普及,地方党委和政府感受深刻的一点,就是互联网已成为掌握群众舆论动态,了解民意的主要载体。新一期《嘹望》新闻周刊刊文引述专家的观点指出,应建立网络突发事件舆情快速反应机制,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初步的社会舆情汇集报送工作和深度舆情汇集分析工作,为上级部门第一时间掌握民情、果断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如何加强对于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成为突发事件管理中亟待解决的一个核心课题。  相似文献   

17.
周杰亮 《中外企业家》2012,(15):153-154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把我们带入了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中网络舆情正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怎样妥善处理网络舆情,是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和善政的大事。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能力,健全网络舆论引导制度[1]。这是根据目前形势党中央对网络社会管理提出的新方针。国内外一系列的网络舆情事件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在网络社会中正确处置网络舆情,对于加强和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最快捷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一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和监管意义据统计,2014年我国互联网络发展迅猛,网民人数达到6.32亿人,其中20岁至2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达到30.7%,青年人一直是网络用户的主力军。这些青年网民也多是在校的学生,接触网络更多的高校学生也就成为这其中的主体。高校在校生这一群体通常对社会时事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并对新奇热点事件保持高度的关注度,易于形成群体共识,小团体间舆论传播速度快。他们是对新思想、新技术高度关注的群体,有着极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会对网络热点形成快速并且激烈的反应。但他们也是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没有完全健全的群体,网络上的舆论导向和事态发展趋向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而这种引导又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管得紧了、束缚多了会限制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任其发展会在错误的舆论焦点上形成群体性感染,从而发生学生群体性事件。国内各大高校都很重视学生思想的管理,心理辅导员的管理就是一种主动的干预和引导。可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里不易实现对心理养成的教导,因此建立一套完善可靠的校园网舆情管控系统,不但便于自动化、全方面的管控,而且也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分析数据。高校在快速发展数字化校园、信息化校园的环境下,补齐校园网络舆情管控方面的短板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20.
尹楠 《管理观察》2020,(3):38-40
本研究提出以政府、网民、互联网公司为主体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模式,并基于多智能体建模的方法进行仿真模拟,分析影响互联网公司协同治理行为的因素。根据研究结论在政府、互联网公司、网民三个方面分别给出提升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协同治理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