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采用DEA模型中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北京高技术企业总体2005—2008年间技术创新活动的效率及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北京高技术企业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38.7%,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提升。此外,北京高技术企业及各行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技术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均有贡献。除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与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外,技术效率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均产生负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测算了广东制造业各行业在2000-2007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包括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然后又测算了不同所有制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研究表明,广东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增长来源主要是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变化不大;在不同所有制下,技术效率的差异仍不是很大,技术进步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类型企业的全要素增长率变化,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明显,但是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却在平均水平以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逐步形成这一独特背景,运用中国制造业2001-2007年的行业面板数据,研究了FDI通过前、后向联系和水平联系等渠道对中国制造业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得出了以下重要结论:(1)只有高强度的国内R&D投入才能促进制造业内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提升;(2)在全球生产网络条件下,FDI通过前、后向和水平联系三个渠道对中国整体制造业内资企业产生了技术溢出,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水平;(3)全球生产网络条件下的FDI通过前向溢出渠道提高了高技术行业和低资本劳动比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后向溢出渠道提高了低出口外向度行业和高资本劳动比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而通过水平溢出渠道提高了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引入交互项的方法,将技术进步和效率增进及其引发的规模经济和要素重置效应引入统一的研究框架,重点考察了技术进步和效率增进对不同技术附加值制造业行业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及影响机制,并对行业技术结构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技术和效率在出口中的作用已明显超越要素投入,结构升级路径得到优化。中、高技术附加值行业的技术进步与效率增进贡献之间存在显著差距,说明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不相适应,出口未能实现最佳技术结构。技术进步和效率增进通过规模经济和要素重置效应对各行业出口的影响十分微弱。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非期望SBM模型测算了2002-2012年中国工业行业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根据效率值对工业行业进行了分类,然后分析了工业行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收敛性及其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工业各行业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差异比较明显,极差约为0.3;中国每年工业行业整体的能源效率为0.61~0.73,即节能潜力为27%~39%;工业整体、高效率行业和低效率行业都呈现出显著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特征,表明工业行业整体的能源效率差异在缩小;一般效率行业只呈现出条件收敛,即这类行业收敛于自身的稳态;行业规模、研发投入和资本深化等指标对工业行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95~2010年间占中国进口贸易份额较大的13个发达国家和13个发展中国家的R&D数据和行业贸易数据,并用DEA法分析了中国进口贸易带来的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文章在得到发达国家R&D资本通过进口贸易促进了我国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这一基本结论的基础上发现,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有正向技术溢出效应,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我国行业技术效率都有负向溢出效应,且中国在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时,高R&D强度行业的溢出效应明显高于低R&D强度行业。这说明,我国应该在继续扩大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同时,更要重视自己国家内部对进口产品所附带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及二次创新,重视自身R&D投入水平的提高,优化资金投入结构和使用效率,促使技术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7.
文章梳理了我国能源经济学界数十年来对能源效率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具体阐述了能源效率既有能源经济效率与能源环境效率之分,又有能源物理效率与能源经济指标之别,更有单要素能源效率与全要素能源效率之不同,而全要素能源效率则为学者们所青睐;同时指出,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既有技术进步、外商投资、对外开放度等短期因素,又有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等长期因素。  相似文献   

8.
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本文首先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联系和理论逻辑,然后基于2003-2017年的数据测算了广东省制造业整体及低、中、高技术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投入产出组合效率,进一步分析广东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问题和产业发展的供给端困境,最后提出提高广东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可行路径。以期为广东省深化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思路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29个省区市2014-2018年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对各省市生产效率进行测算,进而构建DEA-Malmquist模型对各省市综合生产率指数进行计算和分解.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总体水平较高,但是超过一半的省市区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而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创新效率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值大于1,很多省份存在规模效率不高的问题,导致创新效率呈现N型的回调震动形态,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动力.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需要注意保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尤其要注重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13-2017年间我国文化产业三大子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文化产业三大子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行业异质性,文化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最高,其次是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与零售业最低;三大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因素有明显的异质性,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主要依赖技术进步,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则受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共同制约;文化产业的三大子行业表现出不同的区域差异,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东部地区,文化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则呈现明显的东、中、西梯度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将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源泉分解成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部分,分析了它们对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的影响。2000-2009年间17个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表明:(1)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其中技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深化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缩小了,其中技术效率变化、资本深化是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12.
梁俊 《上海经济研究》2012,(3):36-46,55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将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源泉分解成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部分,分析了它们对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的影响。2000-2009年间17个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表明:(1)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其中技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深化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缩小了,其中技术效率变化、资本深化是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全球分工参与对本国的经济与环境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基于2000~2015年中国33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和动态EBM-Malmquist指数分别测算了33个行业的全球价值链(GVC)嵌入程度和低碳全要素生产率(TFP),然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了GVC嵌入对中国工业低碳TFP的内在传导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工业低碳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而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整体略有下降;全球价值链嵌入显著促进了中国工业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其内在传导路径为规模效率、环境改善效率与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产业结构调整、环境规制及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低碳TFP增长,而能源结构、所有制结构对低碳TFP增长表现为阻碍作用,研发投入对低碳TFP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鹏 《特区经济》2014,(7):181-183
基于DEA-Malmquist法,实证分析了2001—2012年我国三大地区及西部各省市高技术产业R&D效率的差异性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R&D创新效率总体上是有较大提高的,特别在西部大开发前期处于高速增长状态,而2006年以后则处于持续衰退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R&D创新效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升;西部地区内部,西南地区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创新水平上远超过了西北地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超效率DEA方法,利用1995~2007年中国与10个OECD国家的要素投入、经济产出数据,分别测算出各国在该时期内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和节能潜力。结果表明:(1)如果采用能源强度指标,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可能会被低估,而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可以更全面、合理地反映出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水平变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2)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逐年提高,节能潜力逐年降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趋于缩小。(3)知识投入对于能源效率的提高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胡萌 《北方经济》2009,(18):68-70
2000年以来,青岛市工业能源强度呈现下降趋势。本文利用一个改进的结构分解方法(SDA)分析了青岛市工业所属各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行业结构对其工业能源强度降低的影响程度,发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促进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因素.而行业结构的变化是阻碍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因素,形成效率节能而结构耗能的态势。其中,桌些行业对这种结构耗能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在今后的工业节能降耗中,行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运用较广的单国视角的全球价值链分工评价指标进行扩展,通过构建四个维度的指标体系(双边嵌套差额、嵌套平衡指数、嵌套强度指数和嵌套地位指数),拓展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上贸易伙伴国之间增加值双边嵌套关系及其演变特征,并重点分析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和印度制造业出口的双边嵌套关系。研究发现,总体上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嵌套关联强度不断增加。无论是伙伴国出口包含的中国增加值比例,还是中国出口包含的伙伴国增加值比例都在增加,但前者增加得更快,中国的双边嵌套地位在上升。由于中国出口规模庞大,中国出口包含的伙伴国增加值很多时候大于伙伴国出口包含的中国增加值,存在嵌套逆差。中国与美、日、德在高技术行业的关联度比中、低技术行业高,而与俄罗斯、印度则分别是中、低技术行业关联度较高。中国在低技术行业优势地位明显,高技术行业相对较弱,但是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中国的整体国际分工地位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通过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Super-SBM模型,利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以及京津冀地方统计年鉴数据,测算2009-2018年京津冀高技术产业三阶段的技术创新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利用PLS回归分析法分析各阶段技术创新效率的驱动要素.对于打开京津冀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黑箱"和提升京津冀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为样本,依据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各行政区全要素绿色能源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更加合理,全要素绿色能源效率显著更高。在此基础上,利用双重差分法检验推行排污权交易试点政策是否会影响全要素绿色能源效率。验证结果显示,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能显著提高区域全要素绿色能源效率,具体实现路径主要是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高污染试点地区,排污权交易制度对全要素绿色能源效率提高和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将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划分为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两个阶段的基础上,使用1997-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方法考察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状况。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技术开发阶段,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21.03%,这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的快速提高和技术效率的小幅改善;在技术成果转化阶段,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6.05%,关键原因在于技术进步水平明显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技术效率的改善。为持续提高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加快产业发展,放大其技术外溢效应,应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实现由偏重技术开发向技术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并重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