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影响中国农地产权市场化的制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鹏翼 《农业经济》2001,(12):39-4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最深刻的变化当属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而这一变革的核心为上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这一产权演变的路径由集体产权为中心过渡到有限制的土地承包权为中心。这种制度安排有效地解决了“搭便车”行为和监督问题,降低了制度运行成本,增强了制度的有效性,进一步明晰了土地产权关系,达到了责任、权利基本一致,在某种程  相似文献   

2.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简单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从未停止 ,但真正称得上产权制度变革的只有三次 :第一次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发生在建国后不久 ,其标志是中央人民政府于 1 950年 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指出 :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农业生产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在土地分配上应“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这一土地产权制度安排有两个要点 ,一是废…  相似文献   

3.
加快建立新型农地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谢根成  薛云 《农业经济》2004,(10):19-20
实行家庭承包制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进而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农业领域中又出现了新的矛盾,这些矛盾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家庭承包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业的纵深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土地的分散经营,规模过小,使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困难,阻  相似文献   

5.
今年我省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迫使企业走向市场。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无法解决,将制约着企业走向市场。  相似文献   

6.
论农地经营权流转的市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 ,对农地规模经营和市场配置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和市场配置 ,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因而 ,积极探索农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改革 ,稳定承包权 ,搞活经营权 ,实现农地经营权市场化 ,促进农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是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也是我国农业适应WTO需要的必然选择。一、概念的界定农地经营权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括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地制度各主要创新形式的特征及地区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多种农地制度创新的出现源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农地权利需求的差异这一理论假说。然后通过对江苏省和江西省农地制度演变与农地绩效的计量分析,对该假说作了初步验证。本文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户对农地收益权和使用权的需求较转让权强;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则对农地转让权和使用权具有强偏好。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入WTO后 ,必须加速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而其关键是进行农地产权制度创新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 ,巩固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成果 ,运用现代产权理论 ,合理界定和安排农用土地产权 ,构建一套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用土地产权制度。一、农地产权制度建设 :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根本问题综合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和西方学者的产权理论 ,产权的内涵大致包括 4个基本要点 ,即产权是一种财产权利 ,是一种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的社会性行为权利 ;产权是市场交易的前提 ;产权具有排他性 ,外部力量不得侵犯…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启示朱有志向国成站在世纪之交的时代梯级上,纵观西周以来3000余年的历史行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农地制度历经了三次大的变迁:一是终结于战国时期的井田制(即国王——领主所有制)向土地私有制的变迁;二是终结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加入WTO后,必须加速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而其关键是进行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巩固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成果,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合理界定和安排农用土地产权,构建一套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用土地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将交易成本理论拓展到非典型的农地产权交易中,从一个新的视角探索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革及其治理问题.首先介绍了关于交易成本和契约治理的基本观点及其拓展,进而分析了征地过程中农地资产专用性的变动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农地集体产权残缺表现及相关的机会主义行为,最后,提出了市场化条件下农地交易契约关系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文章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分析了此次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政策法制、经济金融和社会文化三大非市场因素对利率市场化的不利影响,并针对上述三大非市场因素提出了加速利率市场化实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地整理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地整理是协调人地关系,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我国"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农地整理更具必要性与迫切性.目前应该如何加快农地整理步伐,提高农地整理效益,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农地整理产业化的内涵与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农地整理产业化的内涵按照产业经济学的观点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通俗地讲 ,产业是按产品分类 ,生产某一种产品的一群人、一批组织 (单位、企业 )合在一起组成的一个行业。目前我国农地整理起步不久 ,称之为产业还为时尚早。但从各地的实践来看 ,产业化是农地整理的发展趋势和必由之路。农地整理产业化是通过培植和发育各种形式的农地整理企业 ,接受政府、集体、农户的委托进行农地开发整理 ,以出售新耕地折抵的建设用地指标、收取耕地开垦费、新增耕地收入、发展高效农业等方式获取农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与参与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项目不同,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有更大的自主性,因此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背景下,加强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意愿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的意愿,并识别出影响因素,寻求提高农户市场化生态补偿参与意愿的发力点。[方法]文章基于贵州省仁怀市208户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从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农业经营特征和农户行为态度四个方面研究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意愿整体较高,81.25%的农户表示愿意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家庭务农人数越多、家中有村干部、平地数量越多、坡地数量越少、对坡耕地经济收益越不满意、认为水质下降对作物产量影响越严重、越认同参与生态补偿可获得荣誉感的农户,越愿意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结论]增强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意愿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保障和提高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后的经济收益;降低农户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增强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的荣誉感和参与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测度2003—2008年中国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并运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差异化的原因,揭示提升中国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的政策含义。研究方法:比例分析法、变异系数分析法、泰尔指数分析法。研究结果:(1)2003—2008年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6年平均值为18.50%,2003年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为20.69%,2008年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为11.45%;(2)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平均值最高的地区与最低的地区相差35.18%,2003—2008年间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均有所上升。研究结论:(1)中国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不高且呈现下降趋势;(2)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的差异受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的影响,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小于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3)要提高中国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就必须加大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改革力度,降低区域内市场化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与劳动力转移关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当前和今后政府促进农民增收和消除贫困的重要举描之一。本文采用中国农村调研的第一手资料,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个因素,并且特别关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地区道路交通投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稳定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持和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鼓励公共投资和稳定农村土地产权的政策促进了农村地区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上述政策的稳定持续和进一步实施会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地规模化流转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浙、川、皖3省18县调研资料,对农地规模化流转的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农地转出是以劳动力转出为前提的。非农就业机会越多、劳动力转移障碍与摩擦越小、保险市场越完善越利于农户劳动力转出,从而越利于农户农地转出。农户农地转出主要受实际租金率的影响。在非农就业不稳定和保险市场不完全情况下,农户会倾向于保留或短期流转超过最佳经营规模的部分农地以建立家庭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时期风险分摊机制。现阶段农地确权的不到位、流转信息平台的缺失和不完善、农户规模小且分散、政府对基层政府和村集体的激励不当都增加了农地交易成本,从而不利于农地规模化流转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市场化改革以来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市场化改革以来,农户收入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计量结果显示,人均土地资源变动、初始人收入是影响1978-1984年农户收增长的重要因素;制度资源的省区分布、农户就业结构的变动对1984-1998年农户收入的增长产生重要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为制定加快农户收入增长、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政策措施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王琢 《中国农村经济》1994,(5):16-21,26
1987年,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南海县(现已改为市,以下简称南海)作为农村改革试验区,试验的课题是: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设农副产品出口基地。1989年,南海分析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发现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存在一些新矛盾,这就是农村现代化同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矛盾。南海针对这个现实矛盾,从1993年上半年开始,以改革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目标铺开了164个改革试点,推行以土地入股为特征的股份合作制。这次改革试点扬弃了农村传统集体经济的产权制度,创新了农村合作经济的产权制度。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的中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