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中国失地农民就业难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拉美一些国家由于不平等的土地分配制度与城市化的过度发展,也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蜂拥挤入大城市,在就业机会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引发了严峻的社会问题。拉美失地农民问题启示我们,中国应科学有序地发展城市化、妥善安排失地农民的就业、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如解决不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土地制度、安置补偿等问题,失地农民将难以顺利地变为市民,我国城乡一体化难以健康发展。本文从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失地农民城市融入、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四个方面对失地农民问题进行了综述及分析。  相似文献   

3.
城市建设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通过对绵阳构建百万人口大城市过程中所面临的失地农民问题以及绵阳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实践的评述,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和谐,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与现状,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地农民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制度,使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失地农民.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在大幅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出现了因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而出现的失地农民,而非农就业创业则是解决失地农民出路的便捷通道,既可以满足失地农民就业创业需求,也有利于失地农民快速融入城镇生活。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创业其根本是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创业培训,以满足于其城镇就业创业的基本需求。本文通过探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需求,进而在分析失地农民就业培训面临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五点可行性对策和建议,以期加快失地农民城镇就业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6.
关于城市发展进程中保护失地农民利益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跨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征用了大量农地,出现了大批失地农民,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利益的流失。如何有效地保护城市发展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使失地农民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好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比较农民失地前后社会褐利水平差异的基础上,指出失地农民的现状存在着帕累托改进,并且这种改进是可以通过失地农民增收来完成的。之后阐释了失地农民增收的帕累托改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为完成帕累托改进失地农民增收的路径选择,以期能对改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刘梦琴 《南方农村》2010,26(6):59-63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让失地农民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成果的一个重要制度创新。本文研究了广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背景、历程、制度设计、实施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进一步发展完善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为农村的变化,为农业的发展,为农民的富裕做出了巨大贡献。事物具有两面性。由于教育、文化、技能、素质等因素,使得失地农民在方兴未艾的城市中难以找到稳定适宜的工作,从而出现了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结合实地走访。简述了贵安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现状;分析了贵安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的原因;浅谈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多,如何帮助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成为加快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民增收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问题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多,如何帮助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成为加快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民增收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问题。近日,笔者对辽宁部分农村的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情况展开调查。  相似文献   

11.
合理安置失地农民的构想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地大量被征用并因此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而失地农民安置、其合法权益的维护已成为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城市化进程的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因此 ,本文通过分析失地农民的困境 ,认为滥用征地权、忽视土地的财产功能、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和缺乏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造成失地农民困境的制度原因 ,并提出了合理安置失地农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失地农民市民化显著滞后于农地城市化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的内涵式发展,而且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如何提高失地农民市民身份的心理认同度,加快推进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本文基于浙江永康、义乌两地的实证研究表明,政府除了需为失地农民市民化提供所需的物质基础和市民身份匹配的物质保障,一个更为关键的方面是提高征地过程的民主化程度,通过提高失地农民对征地过程的参与程度增强失地农民对政府市民化安置的情感支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比较农民失地前后社会福利水平差异的基础上,指出失地农民的现状存在着帕累托改进,并且这种改进是可以通过失地农民增收来完成的.之后阐释了失地农民增收的帕累托改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为完成帕累托改进失地农民增收的路径选择,以期能对改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下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致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增长放缓和就业问题突出的双重难题,其中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已经更加突出并值得关注。本文以西安市为例,在新形势下着重探讨了制约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多重因素,认为解决西安市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应该对失地农民进行再就业培训和观念培养,制定切实政策,构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扶持乡镇企业,做好失地农民劳务输出、自主创业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农地城市流转对不同年龄阶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农地城市流转对不同年龄阶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影响,为制定差别化的征地补偿政策提供借鉴。研究方法:以武汉市江夏区、东西湖区、新洲区和洪山区为研究区域,将失地农民分为小于45岁、45—65岁、大于65岁三个年龄阶段,然后以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为依据,利用模糊数学法,对不同年龄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进行定量测度。研究结果:(1)农地城市流转对不同年龄阶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影响存在差异。45—65岁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最大,其福利水平下降了18.69%;其次是小于45岁的失地农民,下降了16.62%;大于65岁的失地农民下降了12.74%。(2)不同年龄阶段失地农民的各功能性活动指标在农地城市流转后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存在不同。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居住环境、健康、社会参与功能均有所下降,社会保障和住房条件功能得到了改善,但变化程度不同,而发展机遇和交往与闲暇功能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失地农民中变化方向不同。研究结论:根据失地农民年龄特点制定合理细致的征地补偿政策,是提高失地农民福利水平、减小福利差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西部少数民族失地农民是我国失地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失地农民中一个重大而特殊的问题。通过对这部分群体经济结构特殊性的分析,提出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失地农民特殊的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对策,有利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出现了失地农民群体。农民失去土地后,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这一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会延缓城市化进程,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  相似文献   

18.
基于森的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的失地农民福利水平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目的:测算农民失地前后的福利水平。研究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失去土地后,农民的福利水平略有提高,模糊评价值从0.342上升到0.373,居住条件和发展空间的改善是失地农民福利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心理状况和居住环境则呈现出恶化趋势。研究结论:应该通过提升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心理调适机制,从而提高失地农民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数量激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教育资源匮乏,失地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普遍缺乏非农劳动技能,在就业市场上明显处于弱势,这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发展。就业乃民生之本,只有不断开发并提升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才是保障失地农民充分就业,实现可持续生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全面进步而言,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不仅有生存权,而且也有发展权。社会保障制度虽然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但是社会保障只能解决人们的生老病死等问题,而不能解决发展问题。大批失地农民肯定不能仅仅依靠最低生活保障而生活。为了让失地农民过上更舒心的生活,必须为失地农民提供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搭建创业平台,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让失地农民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样他们的收入增长和生活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