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隋行 《中国经贸》2009,(9):76-77
“我看好中国经济,即使金融危机期间也不例外,2008年,我唯一投资的股市就是中国股市,我是在2008年10月和11月买入中国股票的。”罗杰斯日前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表示。而对于最近一段时间的反弹,他认为,A股现在已经进入牛市,未来一波大的牛市就出现在中国。一年前,罗杰斯曾表示看好农业、基础设施、旅游,水务板块,而此次他认为酒类、航空业的前景不错。  相似文献   

2.
海晨 《上海经济》2007,(9):20-22
目前中国股市市值已与去年GDP相当。8月11日,新华社发表述评称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转折性变化。此前,在中国股市处于甚为微妙的当口,国际投资家罗杰斯(Jim Rogers)不失时机地跑来上海"传道授业解惑",唱起"中国股市的牛市可以持续80年到90年"的高调。  相似文献   

3.
博研信息     
亚洲股市仍处牛市:2010年时将会终结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美林证券表示,全球新兴市场股市大体仍处于长期牛市之中,近期的跌势只是一次主要的中期修正。据路透社报道,美林全球新兴市场股票分析员哈奈特指出,2010年前全球新兴市场、商品市场、日本股市及全球小型股仍有望引领其他资产类型走高。他在香港举行的媒体简报会上表示,“因为本轮牛市诞生于巨大通货膨胀恐慌之中……,只有出现巨大通胀忧虑时,牛市才会终结,我认为这种情况只有临近2010年才会发生。”哈奈特表示,尽管2006年通涨和利率趋升,新兴市场股市受挫,但未来3至5年来看,许多新兴…  相似文献   

4.
许荣 《新财经》2006,(5):85-85
当我们的眼光被旧时经验所蒙蔽,看不到股市发展的曙光,而国外投资者却惊喜地发现其价值,之后,内地股市才被我们所重新认识,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的牛市  相似文献   

5.
许多人都说,千年等一回的2007年的大牛市。是不可复制的。股市是不可能年年牛市的。在股市挣了多少钱,最后都会还给股市。在从紧性货币政策大背景下,2008年的中国股市充满了变数。  相似文献   

6.
痛一个股民的股市沉浮 初涉股市找到致富之门 "年初我还是百万富翁,但现在我却只能说是十万富翁了!" 2008年12月25日下午,站在成都春熙路上,望着熙熙攘攘来往穿行的俊男美女,许路不禁仰天长叹!许路今年34岁,人瘦眼微肿,川南宜宾人.  相似文献   

7.
在即将迎来2012年的时候,中国的A股再一次告知世人,"10年只是一个原点而已"。截至2011年12月30日,上证指数收报于2199.42点,全年下跌634.52点,跌幅达22.6%;深证成指收报8918.82点,下跌3677.24点,大跌29.52%。10年一觉"A股梦",有人说,股市离底部越来越近。"10年来A股股市融资量和新股发新量都很大,但股民的回报却微乎其微,对股市已经缺乏信心。"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此前,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曾表示,2012年将迎来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和财政盈余资金等长期资本入市的机遇。在即将迎来2012年的时候,中国的A股再一次告知世人,"10年只是一个原点而已"。截至2011年12月30日,  相似文献   

8.
"中国股市在牛年真的会步入牛市吗?"从2008年12月31日的收盘价算起,中国A股市场已经反弹了近20%,尤其是在农历春节过后的牛年里,中国股市牛气冲天,似乎有改变颓势的迹象,这给深套已久的中国股民带来了一丝安慰。  相似文献   

9.
2014年中国A股市场完美收官。在巨额杠杆资金撬动下,金融股一枝独秀,引领上证综指全年上涨近53%,同时沪深两市日成交量过万亿元人民币,中国股市从熊冠全球一跃成为最为活跃的市场。不过,当指数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不少投资者却“满仓踏空”,甚至有些投资者还将在熊市赚的钱又赔了进去。显然,这是典型的指数型牛市。  相似文献   

10.
新股民股事     
申城刚进入6月,一场不大不小的雨恰恰为炎热的天气降了高温。在不久之前的5月30日凌晨,中国财政部将印花税从0.1%上调至0.3%,向比天气更火热的中国股市泼了一盆凉水。虽然此前的牛市为中国人创造了极佳的致富捷径,可是由此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问题:股市泡沫,大批并不理智的新股民涌入股市,甚至有人辞职或抵押房产炒股,都构成了2007年中国股市不能承受之重。  相似文献   

11.
晓超 《中国经贸》2009,(9):74-75
自进入2009年以来,A股市场一直表现得“牛气;中天”,近四个半月时间里,上证综指一直振荡上行,涨幅称雄亚太股市。  相似文献   

12.
自进入2009年以来,A股市场一直表现得"牛气冲天",近四个半月时间里,上证综指一直振荡上行,涨幅称雄亚太股市。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股票市场的发展既离不开实  相似文献   

13.
锡士 《上海经济》2010,(10):62-62,64,65
老鼠仓,泛指金融从业人员利用职务或地位,从事任何与委托人利益相冲突的证券交易的行为,如内幕交易、利用信息不对称提前布局、先于客户或单位资金提前买入等。  相似文献   

14.
4月初,苹果公司CEO库克在苹果中国官网发布了致中国消费者的致歉信。表示,苹果意识到,由于对外沟通不足而导致外界认为Apple态度傲慢,并非不在意或不重视中国消费者的反馈。对于由此给消费者带来的任何顾虑或误会,表示诚挚的歉意……"苹果"怎敢如此歧视中国?此前,我曾百思不得其解,"苹果"何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歧视中国?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风险来源于内部和外部。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是防范内部风险的主要手段。市场价格的波动性以及违约是造成企业外部风险的主要原因。客户信誉档案的建立,价格供求模型的建立、加强企业预算管理以及合理使用金融衍生品是防范外部风险的重要措施。国有企业具有另一种特有风险,即来自政府行政权力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不同制度解决政府和市场关系、破解"市场失灵"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现代经济运行体制中,"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痼疾。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中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最终提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组合方案。"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能够破解"市场失灵"的奥秘在于,一是强调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二是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三是强调要坚持"两点论"、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
山东是中国的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三位。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实施东部开放,西部开发战略,全省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灵活的经济政策为山东上市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截止到2000年12月8日,山东省已有57家公司的64只股票在境内外股票交易所上市,其中A股54只,B股6只,H股3只,N股1只,共募集资金367.1亿元,总股本达293亿股。总的来看,山东省在上市公司数,募集资金总量、股本规模等各个方面均居于全国各省市前列,这说明在发展资本市场方面山东省与其他省市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而这种优势是与山东经济在全国所处的地位基本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8.
吴玮丽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0):155-158
"市场换技术"的可行性一直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文章从"市场换技术"的经济战略内容出发,分析了各方对于市场换技术的观点,认为技术和市场属于两种不同范畴的事物,不能够进行交换,得出"市场换技术"是一种悖论.然后,分析技术转移方进行技术转移的动机和中国在技术转移中存在的误区.对于如何通过技术转移获得技术进步,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提高人力资本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东盟是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东盟包括新加坡、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印度尼西亚和文莱10个国家。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十国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启动组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计划。2004年9月,在中国一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双方在北京最终就货物贸易协议达成一致。根据协议,中国和东盟双方从2005年起全面启动自由贸易区建设,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8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大市场。从2005年7月20日开始,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开始实施全面降税进程,分阶段削减关税,到2010年相互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关税。其中,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可享受多5年的过渡期,到2015年将大部分产品关税降为零。此外,各方还将取消所有进口数量限制及与VvTO规则不符的非关税措施。自贸区全面降税实施一年来,中国与东盟整体贸易出现了较快增长,取得了预期效果。以中国与东盟贸易额最大的省份广东为例,据海关统计,2005年7~12月的两地贸易额就已突破200亿美元关口,达到20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14.5%;2006年,广东对东盟出口146.7亿美元,继续大幅增长26.7%:自东盟进口294.8亿美元,稳步增长16.4%。  相似文献   

20.
由于环境保护在更多的方面反映为社会公共需求,环保产业的发展历来存在着“休谟悲剧”的困扰——市场需求不足。传统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不仅导致财政负担沉重、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而且严重阻碍了环保质量改善的进程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历史经验说明,一旦制度安排产生出非市场化的需求,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污染治理成本过高,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或者污染治理成本过低,导致环保产业难以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讲,要促成环保产业的良性发展,就必须为环保产业创造出有效需求,而创造环保需求的制度安排的关键在于真正让市场机制起作用,使污染者明确有支付“污染治理成本”的义务,同时明确拥有“选择提供环保服务的环保企业”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公众和政府的监督下,实现环保服务成本的最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