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价格双轨制市场化改革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格双轨制(以下简称双轨制)是指对同值的标的物实行两种不同的定价机制。在我国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同一商品实行政府定价和市场价的,有不同商品实行分类管理、双轨并行,有已经市场化的商品价格和尚未市场化的要素价格。双轨制既是渐进改革制度创新的结果,也是极少数人利用体制漏洞谋取暴利、滋生腐败的温床。据专家估算,  相似文献   

2.
王先庆  彭雷清 《经济纵横》1991,(10):33-36,32
<正> 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是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拟就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困境、出路以及双轨制向单轨制过渡和转换的对策进行初步探讨。一、生产料价格双轨制:起源功过、困境生产资料价格双轨(本文主要指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以下简称“双轨制”)是指在同一时期、同一市场上,同一种生产资料部分实行行政定价,部分实行市场定价的一种市场价格制度。它是我国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采取渐进式改革的一种过渡性选择,同时也是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物资和价格体制条件下的特有产物。  相似文献   

3.
刘象春 《经济问题》1993,(4):65-65,62
商品都有价格,世人熟知。卖方想的是价高利大,买方则希望物美价廉。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计划价格,商品的定价、调价权都归国家,人们对商品价格变动及其原因不太关心。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商品的价格逐步放开,价格的变化将由市场调节。这样,商品价格的变动必然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因此,当前深入研究商品价格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变动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商品的市场价格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来自商品的个别价值向市场价值的转化,这个转化过程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支配,即受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4.
价格双轨制的初衷是放调结合,即放开计划外和超计划的价格以及调整计划内的价格,最后完成由计划价格向市场价格的过渡。双轨制后来被曲解为一个产品两个价格。实践证明,双轨制是一个天才的创举,体现了中国体制转轨的特点。双轨制对当前中国推动资源价格、要素价格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1994,(10)
商品定价五项措施出台据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情况,国家有关部门最近时制定商品价格提出5项措施,内容如下:一、对现行价格政策、价格形式、管理方式进行清理。凡国家已明确放开的商品价格,要还权于企业,各级物价部门和主管部门均不得截留。二、对属于市场短缺、国家鼓...  相似文献   

6.
李鸿珠 《发展研究》1995,(10):34-35
电力是基础商品,其价格影响着整个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成本。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电力价格体系一直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运行。其它商品的价格相继放开,由市场形成价格,而电力价格仍  相似文献   

7.
<正> 在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内,我国物价要在保持基本稳定前提下,有步骤地改革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办法。为了体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政策规定,除了改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价格形式的国家定价的管理方法外,还必须有计划地开展在国家规定范围内的企业定价的研究和试点。目前这种价格形式,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的浮动价格。我国从1979年8月开始试行浮动价格。三年多的实践证明,它是社会主义商品价格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并于1982年7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物价管理暂行条例》以法规形式加以确定。因此,研究浮动价格形式不论是对计划经济为主,还是对市场调节为辅的政策规定以及  相似文献   

8.
<正> 党中央把价格体系的改革看成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这充分表明了改革价格的必要性、紧迫性。本文从分析价格体系变动规律入手,来考察现行价格体系不合理的状况,说明造成价格体系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并论述改革价格体系的必要性。价格体系从横的方面看表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类)商品间的比价关系,从纵的方面看表现为同部门(同类)商品不同环节、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质量的差价关系。和任何事物一样,价格体系在不断运动、发展中形成。有的商品价格上涨了,有的商品  相似文献   

9.
萧坊 《经济导刊》2007,(1):87-89
改革开放初,为了缓解巨大的商品供需矛盾,我国曾试行把同一商品分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在计划内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在计划外则按市场价格出售.这就是传说中的"价格双轨".于是,有官员将计划内商品卖给黑市,从中赚取差价,"官倒"、"倒爷"正是在这种背景中产生的.这种寻租活动获得了巨额垄断租金,并催生出中国第一批"权贵资本".今天,当我们讲到"资本"的原罪时,总也离不开"价格双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对价格机制转换的初始条件——价格双轨制进行剖析,认为牌市差价会影响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的实际实现额,进而影响增量供给和市价。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需求不变与需求过度条件下价格机制转换的经济效应,认为通过调整牌价和数量指标难以克服价格双轨制的固有缺陷,双轨价格向市场价格过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那种认为放开牌价必然引发通货膨胀的观点是缺乏充分依据的。事实上,价格总水平是否持续上涨与控制还是放开价格无关,而与是否存在过度需求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正> 一、问题的提出各种商品的价格符合其价值的情况,一般只存在于简单商品生产阶段。到了资本主义阶段,商品的价格就不是直接由它的价值决定,而是由生产价格决定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又出现了垄断价格,某些被垄断资本控制了的商品价格,可以较长时间地背离生产价格,维持较高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商品价格符合价值的情况,就更不存在了。只有在偶然的情况下,才会有商品价格等于它的价值的情况。或者是从社会总价格等于总价值的角度来说,才会有价格符合价值的情况。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各部门资金有机构成有很大差别,各种商品价格的形成,决不会退回到简单商品生产阶段上去,再直接以价值为基础订价。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初,为了缓解巨大的商品供需矛盾,我国曾试行把同一商品分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在计划内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在计划外则按市场价格出售。这就是传说中的“价格双轨”。于是,有官员将计划内商品卖给黑市,从中赚取差价,“官倒”、“倒爷”正是在这种背影中产生的。这种寻租活动获得了巨额垄断租金,并摧生出中国第一批“权贵资本”。今天,当我们讲到“资本”的原罪时,总也离不开“价格双轨”。  相似文献   

13.
在10年经济体制改革中,意见最为分歧、争论最为尖锐、交锋最为激烈的问题莫过于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以下简称双轨价),争论的复盖面遍及理论界、实际部门、大中小企业以及社会各阶层。通过5年的辩论与实践,双轨价究竟是“良药”还是“毒剂”,已日趋明朗化,就连一些昔日极力鼓吹双轨价的人们,也不得不承认双轨价已来越变得弊多利少,终究非“合轨”不可了  相似文献   

14.
1.建立市场调节价格争议仲裁制度的必要性。(1)有利于价格主管部门实行工作重点的转移。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实行政府定价商品价格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形成。同时,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价格争议将会日益增多,迫切需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处理市场调节价争议。(2)有利于将群众举报经营者违反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违法行为与市场调节价的争议区别开来,按照不同的方法分别进行调查处理。经营者超过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销售商品(提供服务)属价格违法行为,适用于价格举报范围的处理;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  相似文献   

15.
火车票定价与社会福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殿春  杨超  盛明泉 《经济研究》2006,41(12):92-100
一般认为火车票市场之所以存在“倒票”都是因为价格管制的结果。价格管制导致了市场中存在套利机会,但是本文应用一个动态博弈模型论证了:对于火车票这种特殊商品,即使价格升高到供求均衡价格,依然可能存在套利机会;单纯地提高价格不仅不能消除“倒票”行为,而且损害了低收入消费者的福利。本文提出了一种差别定价方式———两期定价方法,可以驱逐市场中的“套利者”;同时,恰当的两期定价还可增进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6.
<正> 双重价格是计划价格体制下以自由价格作为补充时的特有现象价格运动的规律性会使得同一市场中同一种商品以同一价格出售,这叫做价格的同一性。在同一市场上出售的同一种商品的价值反映着同一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因而价格将是同一的;在商品自由交换条件下,能够用低价购入的人绝不会用高价购入,能够用高价售出的人也绝不会按低价把自己的商品出售,这样进行选择和竞争的结果也必然使同一种商品价格趋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随着价格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一些不合理的商品价格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调整商品价格时,对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类)商品间的比价关系重视不够。这就使得一些不合理的商品比价长期得不到纠正,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协调顺利地发展。同时,不合理的比价关系破坏了价格体系的总体平衡,从而也就抵消了商品差价关系的合理性。因此,理顺商品比价关系是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本文试图对当前商品比价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作一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滑准税亦称滑动税,是对进口税则中的同一种商品按其市场价格标准分别制订不同价格档次的税率而征收的一种进口关税。其高档商品价格的税率低或不征税,低档商品价格的税率高。征收这种关税的目的是使该种进口商品,不论其进口价格高低,其税后价格保持在一个预定的价格标准上,以稳定进口国内该种商品的市场价格。  相似文献   

19.
蔡昉 《经济月刊》2014,(9):15-15
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经济思想中包含着充满智慧的改革方法论,比如,“摸着石头过河”。渐进式改革包含了邓小平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以“价格双轨制”改革为例,计划经济时期,绝大多数商品都是需要凭票证购买。如何改革?我们采取放调结合的办法,逐步让价格达到市场均衡水平。什么是市场均衡水平?我们先放开一部分非必需商品的价格作为参照,就逐步了解到市场均衡价格。到上世纪90年代初时,人们发现,市场上基本上所有的产品价格都由市场决定了。夸张点说,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价格改革。  相似文献   

20.
胡湾 《经济导刊》2006,(11):96-96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缓解巨大的商品供需矛盾,我国曾试行把同一商品分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在计划内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在计划外则按市场价格出售。这就是“价格双轨”。于是,有官员将计划内商品卖给黑市,从中赚取差价,“官倒”、“倒爷”正是在这种背影中产生的。这种寻租活动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