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期财经领域有太多的事值得人们去回味。接连曝光的金融大案一次次提醒人们:中国银行业在公司治理、内控制度、风险管制方面还有许多重要的工作要做,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依然任重道远。完善的内部控制是银行优良经营的基本前提,也是保证金融体系稳定健康运行的基础条件。2005年,随着中国银行体系核心组成部分的改革步步深入,中国银行业监管力度不断提升,各家银行也纷纷在内控建设方面使出了浑身解数。本期我们组织了部分专题文章和范例对内控管理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近期财经领域有太多的事值得人们去回味。接连曝光的金融大案一次次提醒人们:中国银行业在公司治理、内控制度、风险管制方面还有许多重要的工作要做,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依然任重道远。完善的内部控制是银行优良经营的基本前提,也是保证金融体系稳定健康运行的基础条件。2005年,随着中国银行体系核心组成部分的改革步步深入,中国银行业监管力度不断提升,各家银行也纷纷在内控建设方面使出了浑身解数。本期我们组织了部分专题文章和范例对内控管理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近期财经领域有太多的事值得人们去回味。接连曝光的金融大案一次次提醒人们:中国银行业在公司治理、内控制度、风险管制方面还有许多重要的工作要做,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依然任重道远。完善的内部控制是银行优良经营的基本前提,也是保证金融体系稳定健康运行的基础条件。2005年,随着中国银行体系核心组成部分的改革步步深入,中国银行业监管力度不断提升,各家银行也纷纷在内控建设方面使出了浑身解数。本期我们组织了部分专题文章和范例对内控管理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近期财经领域有太多的事值得人们去回味。接连曝光的金融大案一次次提醒人们:中国银行业在公司治理、内控制度、风险管制方面还有许多重要的工作要做,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依然任重道远。完善的内部控制是银行优良经营的基本前提,也是保证金融体系稳定健康运行的基础条件。2005年,随着中国银行体系核心组成部分的改革步步深入,中国银行业监管力度不断提升,各家银行也纷纷在内控建设方面使出了浑身解数。本期我们组织了部分专题文章和范例对内控管理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近期财经领域有太多的事值得人们去回味。接连曝光的金融大案一次次提醒人们:中国银行业在公司治理、内控制度、风险管制方面还有许多重要的工作要做,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依然任重道远。完善的内部控制是银行优良经营的基本前提,也是保证金融体系稳定健康运行的基础条件。2005年,随着中国银行体系核心组成部分的改革步步深入,中国银行业监管力度不断提升,各家银行也纷纷在内控建设方面使出了浑身解数。本期我们组织了部分专题文章和范例对内控管理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近期财经领域有太多的事值得人们去回味。接连曝光的金融大案一次次提醒人们:中国银行业在公司治理、内控制度、风险管制方面还有许多重要的工作要做,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依然任重道远。完善的内部控制是银行优良经营的基本前提,也是保证金融体系稳定健康运行的基础条件。2005年,随着中国银行体系核心组成部分的改革步步深入,中国银行业监管力度不断提升,各家银行也纷纷在内控建设方面使出了浑身解数。本期我们组织了部分专题文章和范例对内控管理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王松奇 《银行家》2004,(1):114-116
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有人说是产权改革,有人说是风险内控机制建设。这两种说法可能都没错。但前者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任务,而后者则是世界上所有银行必须面对的一项永久性课题——它已经超越了任何制度和体制色彩。 银行风险内控机制建设也就是金融学家们说的银行风险管理。2003年,我和张云峰等同学翻译了英国银行家Eddy Cade撰写的《银行风险管理》一书,这是我  相似文献   

8.
<正> 打造最受信赖的友好型银行是赢得客户,拓展业务,谋求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银行业顺应时代变革的需求。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搭乘中国经济快车得到了迅猛发展,按市值计算,在世界银行业排名中,中国银行业已包揽了前三甲。当前,银行服务已经延伸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银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高端化。消费者日益成熟理性的同时,金融业的服务也面临全面升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中国银行业对外全面开放,国内银行将与入境的外资银行展开全方位的激烈竞争.在这之前,中国银行业都已着手加速各方面的改革,力求打造核心竞争力.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经理人激励机制的建设.由于中国银行业存在着原来的国有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已上市)与股份制银行的差异,所以经理人激励机制建设的阶段与进度在不同银行有着一定的区别,但它们试图建立长期权益激励机制的方向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0.
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如何超越“贱卖”的争论与分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年以来,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显著加速,国外银行机构进入中国银行业的路径也明显转换。国有银行股权“贱卖贵卖”之争实质上是监管制度和金融市场差异所致。我们认为,在中国银行业开放的过程中,不应当局限在银行贱卖贵卖之争,而应当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整个经济金融体系的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11.
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经结束,中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状况究竟如何,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从总体上来看,在五年过渡期内,中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所上升,特别是改制后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从而表明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然而,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参差不齐,出现了分化趋势,而且在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的主要方面仍与国际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中国银行业的改革需要从决定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上实现实质性的突破,即真正建立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和强化风险管理体系、培育和提升银行创新能力、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相似文献   

12.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是义乌农村合作银行发展战略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银行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现状和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改革进程现代银行业竞争的关键是银行制度,而以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银行制度的核心。近两年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中国银行业建立了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穆迪做了中国银行业2006年度展望报告——《在自由化程度提高和竞争加剧的环境下的改革与转型》。报告中穆迪给予中国的银行外币存款和债券评级的加权平均值为A3,但银行平均财务实力评级却低至近乎垃圾级的E+,这也是穆迪在全球范围内给出的最低评级水平。穆迪认为,中国银行业(尤其是改革后的大型银行)继续显示出极高比例的关注类贷款,为不良贷款的2~5倍,此类贷款容易受到经济条件变化的影响。此外,中国银行业的财务基本面仍然疲弱,资本金、拨备和盈利能力相对较低,中国银行业近期有所改善的财务状况尚未得到任何经济周期的检验。  相似文献   

14.
中国银行业已全面开放,市场竞争呈不断加剧之势。中国本土的商业银行为了应对竞争,不断推出新产品,加快业务发展争夺市场。同时,商业银行也必须面对不断增长的各种风险的威胁。此外,国内监管与国际监管的接轨和新法规的实施,都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法律和监管压力。因此,如何建立健全有效的欺诈风险管理机制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中的关键课题。在前不久中国银监会召开的大型银行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强调说:“大型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在内控有效性、风险管理水平、客户服务、产品创新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5.
刘彦  刘传军 《金融论坛》2000,5(7):28-31
世纪之交国际银行业掀起的并购浪潮,为正在经历着深刻变迁的中国银行业开启了发展思路的崭新视角,引导兼并重组的产业力量推动中国银行业的体制变革和持续发展成为令人深思的问题.本文全面分析了兼并重组在优化资源配置、处理不良资产、推进市场化改造、维护稳健运行等方面对中国银行业的预期收益,同时提出,银行业兼并重组实践也要面临由银行体制、政府政策、资本市场和制度体系缺陷所造成的约束.在此基础上,本文力图塑造以兼并重组为主导的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型模式,描述了围绕兼并重组的银行业系统性改革工程,并初步刻画出中国银行业兼并重组趋向的未来格局.  相似文献   

16.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已经步入了历史性的攻坚阶段,改制的目标是要达到国际银行业的先进水平.对一些核心问题的正确认识将决定中国银行业改制的方向及成功与否,如中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的根源在哪里?中国的商业银行如何才能实现向现代化银行的飞跃?世人的目光注视着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国人也在苦苦思索.在这个现实背景下,拥有多年银行实务工作经验、现任中信银行行长的陈小宪博士在<风险·资本·市值--中国商业银行实现飞跃的核心问题>一书中,从"风险、资本、市值"的视角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解答.  相似文献   

17.
胡晔 《金融论坛》2006,11(1):3-8
中国银行业经营透明化既是改革的要求,也是银行自身成本-收益比作用的结果,还是银行外部监管者提高监管能力的要求。然而信息屏蔽收益的递减并非意味透明化收益的自然递增,事实上,透明化也加大了银行的名誉风险。名誉风险有社会性、内生性、间接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对其进行科学管理能为银行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为此,中国银行业应加强名誉风险的基础管理,科学制订名誉规划,建立管理责任制度。同时,要强化名誉风险意识,扩大名誉风险管理视野,提高名誉风险管理人员素质,实行专业化管理。就现实而言,中国银行业名誉风险管理亟待解决商标管理、改革面临的矛盾、透明化进程及文化建设等四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银行业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的评价我们认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持正面的看法,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GDP增长速度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和监管环境的改善;●银行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改革的持续进行;●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非利息收入的快速增长;●通过加息提高净利息收益。近期,我们对国际投资者们作了一系列推介活动,其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对中国银行的结构性盈利能力的五年展望是什么,以及未来可能的赢家和输家是谁?”  相似文献   

19.
老外看中国     
老外看中国01中国银行业改革成效有目共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副主席罗杰·弗格森在日前召开的“2006年中国国际银行会议”上表示,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和银行在过去的几年中进行了很多有目共睹的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他认为,中国银行业的信贷文化和风险管理文化也在逐步建立。外资是一种  相似文献   

20.
黄淑玲 《银行家》2007,(1):80-82
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长远发展趋势有一个非常正面的看法,主要是基于四个因素,第一是宏观与监管环境的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率目前大约是全球的两倍,监管环境也正朝着非常正面的方向发展。第二是正在进行中的银行风险管理改革以及银行内控的持续改善。第三是富裕水平的提高带来非利息收入的快速增长。第四就是加息带来的息差加大,对工行、建行等国有银行有非常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