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合肥位置居中,连接东西,沟通南北,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近年,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都有合肥市的身影;2017年6月国家工信部批复合肥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层面频繁赋予合肥全新定位,又一轮投资热潮即将到来。为了抓住机遇,本文基于2002年-2015年合肥市相关数据,运用Eviews9.0实证检验影响FDI的经济因素。分析得出GDP、进出口总额、就业人数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存在联系,并提出合理引用外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跻身长三角"副中心"后,如果没有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盲目的引进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没有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特色的主导产业,经济发展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利用合肥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这两大区位优势,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积极探索助推合肥经济建设的创新发展路径,以期合肥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3.
平媒     
2011年1月1日。《合肥日报》创刊一周年,这张年轻的省会城市党报,2010年全年《合肥日报》实现广告收入568.54万元。创刊首年,发行量突破4万份,一举跃居安徽省地市党报之首。日零售量达2000份,并通过流动售报日销上千份,实现了“当年创刊,当年盈利”。  相似文献   

4.
以质量管理学中过程管理的原理设置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进步比较指标体系,采用主观赋权法中的相对比较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以每年六省会城市各三级指标的最大值作为标准值,将各三级指标数据除以相应的标准值再乘以100作为三级指标的监测值,即三级指标相应的指数,由下级指标监测值加权综合得到上级指标指数,直至得到各省会城市每年的科技进步指数,从而得到各省会城市排名为:武汉、长沙、太原、郑州、南昌和合肥。  相似文献   

5.
合肥市民生竞争力如何,运用SWOT分析法比较了合肥市与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其它省会城市民生状况的优劣。研究表明:合肥生活环境良好、房价适中、科教资源丰富;交通区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合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其劣势是经济基础薄弱、居民平均收入不高,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优势不明显。合肥民生建设应发挥优势,加强薄弱环节,克服不足,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品牌》2019,(16)
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境内旅游景点众多,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然而合肥旅游业与众多旅游发展较好城市相对比,任有较大的差异。如合肥旅游产业开发不完善,其内容形式相对单调,旅游产品也相对匮乏。因此,合肥旅游业需从传统的旅游模式中脱离出来,改革创新,开发创新型服务项目,发展创新型旅游业。综上,我们选择架构合肥线上旅游网站这一创新型项目,将线上方便快捷的优势与线下真实可触摸的特点相结合,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开发更多的服务功能和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7.
《浙商》2006,(7):100-100
获奖理由 1.合肥位于中国中部偏东,与长三角地区无缝连接,是东部沿海到内地产业转移的必经之地.占有中部崛起的先机。 2.合肥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近几年,安徽省积极打造“省会经济圈”.发展前景不可小觑; 3.合肥将”科技创新”作为城市的名片.这里拥有众多科研院所,为合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资源.也为浙商来合肥投资兴业提供了智力保障; 4.这几年.合肥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华为、格力、海尔、德力西、伊利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业已落户,2005年仅新增浙商投资额即达41亿元。  相似文献   

8.
王开澄  吴飞舟 《商》2014,(33):132-133
合肥,自古以来就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如今,他又被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其地位可见一斑。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合肥更有丰富厚重的历史沉淀,他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本文拟通过介绍合肥不同的地理名称,以及对其变化原因及规律的探讨,来展示合肥悠久的历史文化,加深对历史地理学科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构建安徽省会经济圈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静  姜帆 《商业时代》2008,(12):107-108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构建城市经济圈,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初步探讨了建立以合肥为中心的安徽省会经济圈的可行性与未来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构建省会经济圈过程中要注意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沈晓琳 《浙商》2012,(10):101-101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的合肥市,其投资环境和政府的优质服务获得了浙商的一致好评,浙商纷纷表示将继续在合肥投资。  相似文献   

11.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中部崛起中前景可期".同时在合肥视察期间,欣慰地称赞合肥是科教基地,是一个"养人"的地方,是创新的天地.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合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合肥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哪些优势?目前存在哪些短板?经济发展中将面临哪些主要矛盾?文章将从以上几个问题入手,一一剖析,从合肥经济的发展视角提出笔者一些浅薄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千亿合肥     
胡海涛 《新商刊》2003,(6):32-35
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省会,合肥似乎有着某些先天的不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合肥的城市首位度最低,经济总量和人均GDP也一直是“小弟弟”。不安,使皖人羞于横比。面对着珠三角,长三角沸腾的精彩世界,面对周边“老大”以其经济实力和辐射力对皖地的“跑马圈地”,面对省内“小老弟”的逼近,不安,使备受挤压的合肥终于“拔剑而起”。“千亿规则”浮出水面,显现了合肥的雄心——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龙头,辐射全省,对安徽经济发展战略而言举足轻重。它不仅仅是政府的施政蓝图,也承载着皖人太多的沉重和太长的期盼。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安徽是个外地酒慎入的酒窝。那么合肥便是这个酒窝中酒精度最高的一点。除古井以外,大部分徽酒没有强大的品牌背景,并且随着白酒品牌区域化。守住本地市场便成了徽酒持续发展的要务。而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不仅拥有巨大的销量,其战略地位也不言而喻。古井、种子、明光、高炉、口子、迎驾等轮番作战,誓死捍卫着自己的领地和尊严,给合肥市场筑起了很高的壁垒。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大学生买房难等问题,武汉、成都、长沙、合肥、南昌等5个省会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近日在武汉召开联席会,就自由职业者和在校大学生自愿缴存使用公积金等议题达成合作行动计划。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农民工、在校大学生等群体在上述5座城市可自愿缴纳住房公积金。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缴纳住房公积金政策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在校大学生缴纳住房公积金政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合肥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工业是合肥崛起的主要支撑力量,必须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牢固树立工业立市意识,把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尽快做大做强合肥工业,全面提升合肥全省经济的中心地位。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工业不强是  相似文献   

16.
1996年到1999年省会电视台作为城市级别的电视台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过程。现实看,城市台的处境仍然不容乐观。因为各个省有省级的电视台,从一个省来说省级电视台的总体实力肯定比省会台要强。况且,每个省级台都有一个可以覆盖全国的上星频道,只从覆盖面这一方面讲就比城市台胜上一筹。这样,省会电视台与中央台和省级台相比,不管是人力、资金还是技术都处于劣势。但与此同时,处于中心城市的这个特点决定了省会电视台主要服务于其所处的城市。最主要的特点在于省会台是在省级台的"包围"中求发展的,两者也在争夺城市这个共同的市场。鹿死谁手,就  相似文献   

17.
比较了东部、中部、西部三地区城市规模结构 ,并使用依赖度综合指标比较了省会城市经济在三地区的重要性。根据城市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提出在西部大开发时应该弱化省会城市的部分经济职能 ,抓住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会 ,统筹安排 ,形成省会城市带动大、中城市 ,大、中城市带动小城镇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8.
智颖 《中国广告》2012,(8):88-89
省会电视台是在夹缝中寻求生存的一个群体,它们没有放弃锐意改革,而是选择在艰难中前行。背景资料:2008年10月28日,由南京电视台牵头组织的7家省会城市电视台广告经营负责人在南京齐聚一堂,共话发展,并组建了广告经营联盟。这7家省会城市电视台分别为南京、杭州、成都、广州、武汉、西安和沈阳,其广告创收总量在我国城市电视台中均位居前列。为进一步探讨省会城市电视台面临的问题,拓展城市电视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7家电视台一致同意组建广告经营联盟,并发表了联盟宣言:决定在广告经营合作中互利互惠、精诚合作,共同抵制虚假信息,联合谈判,互相代理本地广告品牌,对普遍认为信誉差、资信不好的客户进行联合抵制。这被认为是省会电视台一搏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张蓝水 《农机市场》2009,(11):28-31
有幸连续3年,参观、采访一年一度的亚洲第一农机大展———“全国农机会”,每年都有新的感触。今年农机大展从郑州移师江南重镇安徽省省会合肥对记者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新展馆、新气象、新技术。本着选定的报道宗旨“新奇共分享,意义试浅析”,此次报道就来个:合肥“全国农机会”猎“新”。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36个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数据,提取反映各省会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的12个指标,运用因子分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通过计算因子得分获得综合排名,大概了解各省经济状况能力。通过聚类分析将省会城市分为若干类,对各个省会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整体把握,并使政府制定各个地区的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