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客户竞争的焦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将进军中国市场,这将给我国银行业带来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外资银行客户竞争实力和竞争焦点进行分析,提出了中资银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2006年I2月11日,我国兑现加入WTO时的承诺,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迎来了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竞争的新时代。外资银行通过这几年在中国的摸索,已逐渐适应中国的市场,拥有自己的一套战略措施。本文通过对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加入WTO一年多的时间,就有不少外资银行已经开始抢滩中国市场,现在我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外资银行进逼的脚步,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竞争的态势开始形成。对此,中资银行只有准确把握外资银行的市场定位及其竞争策略,知己知彼,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准确的对策,应对外资银行的强大冲击和挑战。一、外资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1.外资银行进入市场的重点区域外资银行进入市场的重点区域是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与国外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规模成正比,与国外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分布相对应。外资银行从全球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现状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秀君 《特区经济》2008,(11):80-83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商业银行均不同程度地开办了各种金融衍生品交易。基于我国加入世贸和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在金融衍生产品方面的优势不断凸现,面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正处于一个超常发展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卜津 《特区经济》2007,(12):218-220
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迅猛发展,外资银行不断涌入我国,势必与我国商业银行展开激烈的竞争,而竞争最大的威胁便是人才的大量流失。本文结合国有商业银行人才的非专用性特征,分析了人才流失的动因,并根据这一重要特征提出了遏制人才流失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银行业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这对我国银行和企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两个方面分析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对我国银行和企业的有利方面。对企业而言,外资银行业务拓展可以加强对国内企业的服务;对银行而言,竞争双方加剧,尽管如此,中外资银行的在竞争中也存在着合作和双赢。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结构断点检验,对中国加入WTO是否引起中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出现明显变化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外资银行进入与中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加入WTO后,国内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显著地提升了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并且中小型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明显高于大型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进入与中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之间呈现倒U型。外资银行进入会加剧中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但只有当外资银行进入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中国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行为才会出现反转。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仍处于倒U型阶段的上升阶段,现阶段我国仍属于外资银行进入初期。  相似文献   

8.
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开放,大量外资银行将会涌入我国金融市场,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将不可避免,甚至会表现的异常激烈。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国有银行打破了传统的经营范围,不断深化改革,但依然面临许多问题,中资银行要想与外资银行竞争客户及市场,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伴随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开放,外资银行大量涌入,与中资银行共同构成了我国的银行体系。外资银行的进入引进了外部资金,促进了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中资银行完善经营机制和拓展海外业务,我国银行业将获得巨大收益。然而,短期内银行业的风险也相应扩大,不单纯是外资银行的一系  相似文献   

10.
在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下,全面认识中外资银行的合作性竞争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回顾了2000年以来外资银行参股国内商业银行的概况和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中外资银行在金融业开放背景下的合作性竞争关系,并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徐薪 《发展》2002,(2):65-67,71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银行逐步进入我国,外资银行的进入,一方面活跃了我国的金融市场,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给我国的金融业带来了冲击和影响,尤其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了压力和挑战,我国加入WTO后将逐步开放人民币业务,即在加入WTO两年后,允许外资银行与中国企业进行本地人民币业务,在加入WTO五年后,将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取消设立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这首无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将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布外资银行在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高玮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4):70-74
文章采用Panzar—Rosse模型测度了1985年至2008年间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并对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市场竞争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类型在样本期内由寡头竞争型转变为垄断竞争型,市场集中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市场竞争程度相应的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国内银行业市场的竞争。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之间呈现U型关系,即外资银行进入初期并没有显著促进银行业的竞争,而是在进入程度达到某一阶段之后才起到刺激竞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探讨在自贸区背景下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问题。自贸区既为我国银行业公平竞争带来了活力,也对我国现有的银行业造成不小的冲击。本文针对自贸区外资银行带来的风险,从市场准入监管角度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曾立宏 《特区经济》2009,(8):233-235
我国金融业现已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纷纷进驻中国,对其监管的重要性日益紧迫和突出。本文主要从东道国角度出发,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外资银行监管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视角,联系外资银行监管的最新发展动态,着重分析国际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浪潮下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历史与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在经济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资银行监管需考虑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伟 《特区经济》2007,(12):67-69
本文以波特的"五力"模型为分析工具,力图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认为国内银行业在中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着外资银行进入的竞争挑战。因此,国内银行业要实施创新,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外资与中国银行业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中国银行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序幕。1981年7月南洋商业银行在北京成立分支机构,也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外资银行。20多年过去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加入WTO、经济进一步与世界接轨,我国金融业也逐步步入“实质性对外开放”的新阶段,金融市场开放深度与广度的与日俱增,金融监管部门对外资银行在我国业务范围、地域等限制也逐步降低。截止到2001年6月,我国境内共设立了411家外资银行类金融机构,其中营业性金融机构190家,代表处221家。营业性(代表处除外)外资银行来自18个国家的68家外国银行,分布在我国20个城市。世界前50名大银行都已在中国设立营业性机构。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迅速发展,不仅给我国原有的金融市场格局带来了冲击,同时也提供了一次发展的良好机会;既是对我国原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一次挑战,也是一个有利的发展契机。通过竞争,外资银行必将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原有的中资银行只要善于利用自身优势,推进本身的体制改革。量体裁衣,选择不同的适当竞争策略,遵循金融市场规律,在竞争中必能争得并保留属于自己的领地。  相似文献   

17.
随着金融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的日益发展 ,以及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进入等 ,都将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 ,迫切需要国有商业银行调整战略、加强管理、寻求对策 ,增强其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8.
2007年4月2日,东亚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以及花旗银行等外资银行先后在我国完成了本地法人银行注册手续。它们运用分行模式正式拉开了在我国经营服务的序幕,同时也展开了与中资银行之间以网点设置为标志的全面竞争。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开设分行以及布局网点脚步的加快,我国银行机构地域网点优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应对外资银行网点挑战,做好我国银行金融服务工作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承诺,2006年12月11日起中国内地金融市场全部对外资开放,外资银行开始与中资银行同台“唱戏”。如果说,前5年是与“狼”初舞的话,那么,如今中资银行与“狼”共舞的时代已经真正到来。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183家外资银行中,已经有十几家外资银行有意从分行注册为法人银行了,届时,世界一流的知名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展开全面的竞争。面对如此阵势,中资银行该如何应对?中外银行又将在哪些方面展开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与WTO成员国双边或多边协议的签定,中国很快将加入WTO。本针对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方式、人才竞争和服务水平方面将受到外资银行的冲击,反观自身,寻找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网点、化环境、支持等方面的优势条件,提出了迎接挑战的四个主要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