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村财务会计》2006,(12):24-24
本刊讯 国土资源部最近颁布了《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按照这一考核办法,国家将开展2006年度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工作。  相似文献   

2.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实现严格保护耕地的法定内容,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实践和耕地占补平衡的清查,分析了耕地占补平衡和补充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通过加强对补充耕地的严格审查,确保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地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3.
耕地保护与耕地占补平衡均衡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在耕地保护与耕地占补平衡方面存在的耕地动态平衡压力过大、耕地保护政策落实困难等问题,指出现阶段我国应在耕地内涵挖潜方面做文章,并提出了严格规范垦荒行为、推行内涵式挖潜的土地利用方式、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易地占卜平衡等耕地保护与耕地占补平衡均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省域范围内实现占补平衡是将来占补平衡的发展趋势。本文以不同农业生态区的耕地质量占补平衡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占补平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关于耕地"占补平衡"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能否解决占补平衡问题,直接涉及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土地利用的总政策。传统“等质等量”意义上的耕地“占补平衡”,在实践中无法得到长期保证,应从农产品产出总量上去重新认识和理解“占补平衡”,认真研究和探讨实现占补平衡的新对策,加大对现有耕地的整理力度,并作为实现占补平衡的重点工作;在未利用地的开发工作中,应把水产养殖用地视为耕地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齐鲁粮食》2006,(9):38-38
国土资源部日前颁布《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自今年8月1日起施行。按照《考核办法》规定,国土资源部近日对本年度的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作出具体部署:凡落实补充耕地资金、实行了项目挂钩并完成补充耕地任务的,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考核为合格。  相似文献   

7.
实施可持续耕地占补平衡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剖析耕地占补平衡的内涵与外延,并针对我国目前耕地占补平衡实施过程中,落实不到位及占补平衡指标过于粗糙所造成的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思维方法,建议从更高的时空尺度和监测水平上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实现以人为本、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再议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新土地管理法的核心内容之一,从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该制度有效地保护了耕地,但由于制度发展时间不长,仍然存在“重开垦,轻整理”、“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本文在分析现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最优开垦规模的分析框架权衡生态成本和经济效益、整合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激励机制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放入社会大环境考虑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难度越来越大。于是,利用市场化运作,将补充耕地指标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进行交易实现占补平衡的目标渐成新趋势。本文拟对耕地占补平衡市场化运作之利弊作一简析。耕地易地占补平衡的法律和政策依据《土地管理法》第33条规定:个别省、直辖市  相似文献   

10.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耕地保护的核心制度之一。但现行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单纯为了补充耕地,不顾条件硬性开垦,导致成本高、效益差且影响生态环境等后果。本文分析提出:对不同自然禀赋条件采取差异性政策,使政策的刚性与经济人的理性相统一,让经济人在刚性政策的约束下作出理性的经济选择,才能真正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山东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耕地资源变化格局和粮食产量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包括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的年际变化率以及四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耕地潜力分析及供需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基于对湖北省耕地利用现状分析,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对湖北省的耕地面积进行潜力分析和预测,并得出如下结论:湖北省耕地远景全部供给潜力是544.18万hm^2,2010年时的实际供给潜力约为476.06万hm^2;在湖北省2010年外调粮食300万t的前提条件下,湖北省2010年的耕地需求总量应为508.33万hm^2,超过2002年482.53万hm^2的耕地面积现状;相较于2010年当时的供给潜力而言,其缺口可达32.27万hm^2;2010年时若湖北省只满足自身粮食供给不再外调粮食,则其耕地需求量应为473.14万hm^2,耕地面积供需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德州市耕地质量监测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发展,德州市于2006年建立了市、县(市、区)二级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开展为期5年的定期定点耕地质量监测活动,为耕地质量建设提供连续的定性、定量的依据。概述了耕地质量检测的必要性,介绍了山东省德州市开展耕地质量监测的技术方法,分析了该市11个耕地土壤质量指标的监测结果,提出了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制定耕地质量建设规划等3项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同市耕地保有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在总结大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耕地保护目标编制的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参考以前成功的规划经验,利用大同市历年统计资料,通过对大同市社会经济数据进行分析,最终测算出规划期末大同市应该保有的合理的耕地面积。预测结果:2010年大同市的耕地保有量为37.3450万hm2,比基期2004年减少0.8540万hm2;2020年为35.2002万hm2,比基期2004年减少2.9987万hm2。  相似文献   

15.
我国耕地质量状况与提升对策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耕地质量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提升耕地质量是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耕地质量整体偏低、退化和污染严重、占优补劣现象普遍。根据耕地质量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的目标是:(1)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提高;(2)土壤养分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土壤障碍因子得到消减或控制;(3)高标准农田布局和比例合理化;(4)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化。建议我国耕地质量提升采取如下措施与对策:(1)开展全国耕地质量调查;(2)构建全国农田土壤质量监测网络和研究野外台站两大平台;(3)开展便捷施用技术,高效、循环利用的"有机肥资源利用"工程;(4)实施中低产田改良与污染土壤修复的"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工程。研究对进一步强化耕地质量建设、推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提出了山西省粮食安全及耕地保护研究的基本框架,对山西省耕地资源、粮食需求量和耕地区域生产潜力做了研究,对粮食安全和耕地阀值进行了计算,对粮食和耕地变化提出高、中、低3个方案进行预测后认为:全省2010年耕地应保持在410万hm^2,2020年耕地应保持在420万hm^2。  相似文献   

17.
山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山西省人增地减的矛盾日趋突出。该文分析了山西土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利用相关统计模型计算了山西省土地资源绝对承载力与相对承载容量,明确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山西经济人口容量必将高于自然人口容量。因此,山西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控制人口数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土地资源的人口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耕地质量数量的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基于农用地分等的模型法摸清河南不同区域不同等级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增产潜力,为制定粮食增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1)河南耕地可实现生产能力总产可达7 000万t以上,高于2020年生产6 500万t的粮食规划目标,土地利用强度平均约为70%,粮食生产能力有较大的增产潜力。(2)产能单产的空间分布整体表现出平原高于山地丘陵,最高在太行山前平原,最低在豫西北太行山地;总产集中分布在黄淮平原、南阳盆地和冀鲁豫低洼平原,这一区域是河南粮食核心区的重点区域,也应是今后重点建设的区域。(3)实现上述产能还受到"水土资源、科学技术、农民素质、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强"等因素的制约。必须克服制约因素,才能变为现实产量。研究结论:(1)基于耕地数量质量的数学模型方法估算耕地生产能力是可行的。(2)河南省有完成粮食生产目标的耕地资源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学界普遍关注的学术问题,结合耕地面积变化展开的研究也颇为多见,从全国到各省的分析皆有,但一般集中在粮食主产区省份.陕西省虽不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但其耕地面积不小,因此对其耕地面积变化与粮食生产的相关性研究也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该文总结了陕西省耕地面积概况和粮食生产概况,以1980~2010年的数据为基础,选取了总量、年变化率等指标,分析了陕西省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的相关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认为近年来陕西省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均呈现缓慢增加态势;虽然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耕地面积变化对粮食总产的约束作用逐渐弱化,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系数仍为高度相关.提出陕西省应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保持耕地面积的相对稳定,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20.
经济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投入,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不可避免。该文在分析广州市耕地数量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选择了广州市的两个产业发展时期,即“二三一”型阶段(1980~1993年)和“三二一”型阶段(1994~2002年),对两个时期的耕地数量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广州市在不同产业结构下耕地消耗存在着差异,发展阶段越高,耕地消耗量越小;(2)在“二三一”阶段,耕地变化受工业的发展影响最大,经济发展依赖于资源的消耗;(3)在“三二一”阶段,广州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减少,第三产业发展成为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导因素;(4)在耕地转化效益上,“三二一”阶段明显要优于“二三一”阶段,广州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