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洋 《辽宁经济》2011,(12):50-53
在现代民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中,仲裁作为一种独立解决纠纷的方式,日益得到争议双方的认可并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与传统的机构仲裁相比,临时仲裁以其自主性、灵活性和经济性等优点得到了多数国家的认可,并在立法实践中予以明确。本文从临时仲裁的概念入手,结合我国当前的仲裁实践,对临时仲裁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在规范仲裁员制度、保障仲裁裁决的执行和加强仲裁监督三个方面对临时仲裁制度的构建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芳 《理论观察》2006,(4):128-129
仲裁作为纠纷解决的方式之一,已经日益的为人们所重视,而临时仲裁作为其中的一种类型,几乎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好评。我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所限,至今未承认临时仲裁的效力。临时仲裁产生之合理性、存在之优越性、及发展之国际趋势性显示出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应然性。  相似文献   

3.
临时仲裁是仲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机构仲裁而言,这种仲裁形式具有灵活性、便捷性、经济性等优点,更能满足当事人私权自治的急迫需要。目前我国还不承认临时仲裁制度,对我国仲裁发展存在负面影响,在海事仲裁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当今国际海事纠纷仲裁,绝大部分采取临时仲裁的形式,与我国仅设机构仲裁形成鲜明对照。随着我国与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我国仲裁制度也应与国际惯例或者国际通行规定相符合。  相似文献   

4.
国际商事仲裁作为一种高效、可执行性强的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临时措施是国际商事仲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2006年《示范法》在临时措施发布与执行的规定上给了世界各国一个很好的参考。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但各种仲裁规则做了很好的尝试,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在发布主体、发布类型以及适用与执行方面与国际主流理念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5.
林一飞 《特区经济》2006,(4):295-296
仲裁协议对仲裁协议仲裁机构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在实务中经常遇到。有关仲裁机构的不明确约定对仲裁协议的效力形成挑战。本文结合实务,基于大量案例,对仲裁协议中经常出现的有关仲裁机构的约定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齐皇 《黑河学刊》2011,(11):17-17,11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争端解决机制重心的仲裁,没有设立常设仲裁机构,仅仅对临时仲裁庭的设立做了规定,这不能不说是C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遗憾。建立常设仲裁机构不仅是C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的外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即在劳动争议的仲裁活动中,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及其仲裁人员和仲裁活动参加人必须遵守的次序、形式和方法。现行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主要是南劳动争议处理法规和规章确认的仲裁活动的次序、形式和方法,它在劳动争议处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成泓 《特区经济》2005,(12):79-80
证券仲裁,是指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有关证券的合同权益争议或其他财产权益争议,依据事先或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争议提交给仲裁机构,由其依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裁决的制度。  相似文献   

9.
《民营视界》2009,(6):36-36,49
一、仲裁法律制度简介 仲裁,也叫公断,是指平等主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纠纷发生后根据协议自愿交由仲裁机关居中作出一次性终局裁决或调解。裁决或调解对各方均具有法律效力。在我国第三方居中裁断者只能是仲裁委员会。仲裁起源于古罗马时期的欧洲,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先进完善的仲裁制度,仲裁在国际上已经非常流行,国外大多数的经济纠纷是由仲裁方式解决的。  相似文献   

10.
杨洪波  陈丹 《珠江经济》2004,(10):71-76
在国际商事仲裁程序法适用问题上,随着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普遍接受,在传统的仲裁地法理论之外,日益兴起一种新的理论:国际商事非内国仲裁理论。本文在非内国仲裁的含义、产生的原因及理论论争的基础上,通过对非内国仲裁法理论依据与法律依据的探讨和对非内国仲裁实践的研究,论证了非内国仲裁理论的合理内核,揭示了国际商事仲裁实践朝非内国仲裁方向发展的显著趋势,并就如何完善非内国仲裁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2013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作出了“加强青岛市仲裁工作,推动仲裁国际化,打造国际知名仲裁机构”的重要批示,预示着青岛仲裁即将“风生水起”。随着青岛仲裁委员会换届工作会议的召开,新一届仲裁委员会将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把青岛仲裁委员会打造成具有国际公信力的国内一流、辐射东北亚地区的国际知名仲裁机构。本刊记者专访青岛仲裁委员会主任姜巧珍,听她解读即将全面实施的“一二三四五”战略。  相似文献   

12.
仲裁委员会提醒劳动者,应当合法合理地提出自己的仲裁请求,并尽可能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仲裁秘书是仲裁程序的推进者和管理者,重视和加强仲裁秘书在仲裁程序各环节的职责,就可以规范仲裁办案程序。  相似文献   

14.
所谓仲裁,就是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协议,不经过法院审判,由当事人自主自愿,选择将争议提交第三者作出裁决的解决纠纷方式。与发生纠纷后,到法院诉讼相比,选择仲裁方式解决纠纷,有以下优势:一是充分反映当事人的意志,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灵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以及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化,劳动争议案件呈现出上升趋势和新的特点。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并不适应今日形势之需要,如强制仲裁、仲裁时效模糊,裁、审机构适用法律不统一等缺陷日益突出。因此,对于现行劳动争议中偏离仲裁本质属性,与国际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脱轨,与世界各国通行做法相去甚远的某些缺陷,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王茜 《中国集体经济》2013,(10):104-105
仲裁协议是仲裁的基础,当双方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发生争议时,如何认定其效力关系到整个仲裁程序能否启动和顺利推进。然而我国立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对于仲裁协议效力认定机构的规定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本文针对其不足,从仲裁委员会,仲裁庭的构成、职能和性质着手,分析仲裁庭理应成为认定机构之一的必要性,并按对仲裁协议效力发生争议的不同时间阶段,分别设置相应的认定机构。  相似文献   

17.
仲裁ABC     
碰到生意场中的朋友,一个经常的话题总是“经济纠纷怎么办?”,“打官司,实在气闷,一审二审下来,就是一年半载。”或曰“申请仲裁嘛!”但是,什么中仲裁?仲裁是哪些好处?怎样申请?……,面对一连串的问题,人们又是一头雾水,看来《仲裁法》的宣传真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郭欢 《魅力中国》2014,(8):331-331
仲裁是一种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与诉讼并行的纠纷解决机制,其经济、高效、灵活、便利等特点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我国1994年《仲裁法》的颁布统一完善了我国的仲裁制度,但随着仲裁事业的发展,该法律已逐步暴露出许多与仲裁实践不相符的地方,尤其在司法对仲裁的监督问题上,相关规定不够完善,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很多弊病,为完善这一制度。维护仲裁权威。应当删除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有关仲裁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9.
仲裁与诉讼是解决民商事纠纷最为有效的两种方式。在诉讼活动中经常涉及到第三人,而仲裁活动以往一般不涉及第三人。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商业交流的日益加强,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复杂的经济纠纷,致使众多争议突破了传统的当事人双方的范畴,而出现多方当事人纠纷,即涉及到争议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因此,在我国适当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是仲裁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冯莹 《魅力中国》2010,(6):142-142,106
仲裁协议的形式要件伴随着仲裁制度不断发展。国际商事仲裁发展之初,多数国家国内法及《纽约公约》等国际公约对于仲裁协议要求严格的书面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对书面形式的严格要求已不能适应甚至影响了仲裁制度的发展。因此。一些国家开始了奠于书面形式要件宽松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本文总结仲裁协议书面形式扩张表现,分析了仲裁协议形式要件的宽松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