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董宁 《改革与开放》2007,(11):19-20
<正>自1998年国家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可以说进入快车道,货币化住房分配、市场化和社会化供给体系已大体建立,人民群众住房条  相似文献   

2.
魏红征 《特区经济》2010,(8):269-271
随着我国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住房需求矛盾日渐突出,解决城市住房合理供给问题十分迫切。城市住房产品具有准公共性,完全由市场提供或公共提供都会造成社会总收益的损失。优化我国城市住房产品配置效率措施应为采取混合提供方式,坚持市场化供给,加大小户型、低总价住房供给,平抑过高房价,保持房价平稳增涨。  相似文献   

3.
北京的住房政策变迁及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来,北京的住房配置由实物分配一统天下转变为以市场交易为主的普通商品房、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并存的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并存的格局。文章认为,市场化是房地产业发展繁荣的根本原因,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依然是解决住房问题的根本出路。然而,住房问题的解决不能纯粹依赖市场,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要靠保障性住房来解决,因此,保障性住房政策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4.
龙淼森 《发展》2007,(5):113-115
当前我国房价上涨,主要原因在于住房市场上的供求矛盾,尤其是公共住房的供给不足.本文通过对公共住房的供给主体、供给对象、住房金融、住房流通机制、住房分配机制和住房价格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公共住房不但是一种带有福利性质的公共产品,同时还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廖丹 《黑河学刊》2011,(5):5-6,60
改革开放以来推进的住房制度改革既解决了国家在住房建设上的财政困难,也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发展,住房问题成为当前中国最棘手的社会问题之一。必须认识到,住房权是一项基本人权,要在住房分配制度从契约向身份转换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住房公共产品和市场商品的二元住房市场制度。  相似文献   

6.
自1998年我国实行住房市场化以来,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住房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市场经济理念深入人心.但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倾向也时有出现,不少人一味强调市场的作用,在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的同时,忽视了公共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在还没有新的更好的制度代替经济适用住房以前,应着重在完善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为防止准入不严、高收入阶层以投资为主、私下出租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试行政府主导型的封闭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自1998年实行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国发【1998】23号),历经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从完全市场化逐渐回归公共政策,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成为当前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发【2007】24号)。面对商机涌动的新兴住房保障市场,商业银行应如何认识、把握业务拓展过程中的商机,尤其是识别和控制保障性住房按揭业务的风险,对提升住房金融业务的价值创造力、促进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住宅消费要依靠住宅建设来提供商品。住宅建设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产业,住宅消费市场化,不仅能刺激住宅建设本身,而且还能带动建材、冶金、木材、轻工、机械、电子、塑料以及装饰、家具、商业服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发展。所以,住宅货币化、市场化后住宅建设可望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在目前我国的住房市场化改革中,由于旧体制的惯性作用,对已住房的政策取向上仍然带有很浓的福利性色彩。市场化的重点仅仅放在已建成的空置房和未来的购房上。这样,尽管我国从1988年开始已进行了十多年的房改,可是已住房始终未能进入流通领域进行商品…  相似文献   

9.
我国房地产业市场化程度加强四大问题成为瓶颈 1998年以来,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居民住房观念发生重要转变,居民住房消费有效启动,住房商品化的新体制基本确立,房地产市场体系逐步建立,房地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以及加快城市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主要问题住房问题是每个国家面临的共同性问题.现代国家政府一般采取在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的住房干预政策来解决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居民住房权利的实现,虽然主要依赖市场机制,但国家通过住房保障机制的干预亦是不可或缺的.房地产市场由市场化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组成已经取得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镇住房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值得肯定也必须坚持。由于在原福利分房制度下的既得利益群体在市场化过程中也得益更多,住房的市场化加剧了住房乃至收入的不平等。但是,以补偿改革中利益受损群体为目标的住房政策应当在市场化前提下避免对价格机制的干扰。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是房地产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问题,也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格外关注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随着住房市场化的推进,土地供应政策的调整,征地拆迁难度的加大,经济适用住房成本价格倒挂,供给比例逐年下降.而廉租住房作为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总体覆盖面还很窄,且覆盖人群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13.
巴曙松 《发展》2005,(10):16-16
当前以市场化为方向进行的住房制度改革,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取代了以往低效率、不透明、不公平的住房制度,正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根据全国16个主要城市的调查,近年来城镇居民的住房面积得到了大幅提高。2004年底,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均达到20.15平方米,比1998年提高了3平方米;户均使用面积达到60.17平方米,比1998年提高了8.59平方米。住宅的成套率达到80%,住房自有率也达到了70%。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参照国外的经验,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适当介入是必须的,但是这种介入须立足于市场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住房短缺是在面对中低收入者的保障性住房供给中严重短缺,而高端市场的高档公寓和别墅则存在高空置率,其主要原因在于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及政府调控不力.因此,政府应在解决住房短缺问题中发挥主要作用,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以及严格实行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相似文献   

15.
中央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本文讨论了目前中国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所取得的进展,并分析了过快推进保障性住房所可能存在的经济可持续性、融资渠道、地方政府激励与分配公平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住房保障与保障性住房是两个有关联、但不完全一致的概念,通过土地和财政配套体制改革,中国完全可以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绝大部分新增城市化人口的居住问题,并同时实现地方财政从预算外土地财政向以财产税、土地增值税为主体的预算内财政转型,实现户籍制度改革有效突破,为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这些改革将大大降低政府直接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财政与管理压力,而配合以合适的金融体制改革实现保障性住房融资机制的突破,完全可以有效应对全社会住房需求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6.
1998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以来,我国住房市场化进入加速推进阶段,成为这一时期我国住宅建设的最重要特点。5年来,单位建房、实物分房的旧体制基本打破,住房货币分配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住房自有率的概念进行了澄清,并对欧美41个国家住房自有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与直觉相反,经济增长水平越高、收入分配差距越大,住房自有率越高.考虑到收入分配、劳动力流动程度和城市化等社会因素,人口密度、社会年龄结构等禀赋因素作用并不显著.将住房保障问题归咎于房地产市场化程度过高、居民购房倾向过强是具有误导性的.上述发现对于坚持市场导向的住房制度改革,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公共住房运行模式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问题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其中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虽然住房市场化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公共住房在其具体运行机制中仍面临着许多困境.文章试图通过探索公共住房运行新模式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朱殿新 《理论观察》2002,(1):127-128
住房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回顾房改十年的历程 ,是从迫切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开始 ,逐渐探索 ,最终形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的历史。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就要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加快住房货币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正> 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指出:"房改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房改的近期任务是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积极推行租金改革,稳步出售公有住房,大力发展房地产交易市场和社会化的房屋维修管理市场,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新的城镇住房制度,使城镇居民住房达到小康水平。" 到本世纪末还有短短的三年时间,如何加快房改,初步建立起新的城镇住房制度,这里结合扬州市市区的实际,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