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怡  陈琳 《技术经济》2000,19(1):41-43
一、引言1996年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钅容基就提出“住宅应该成为长期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经过多方努力 ,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一方面是商品房的大量积压 ,至 1998年底累计商品住宅的空置面积达 790 9万平方米 ;另一方面是全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仅有 9平方米。无论是现实的住房消费需求还是潜在的住房消费需求都远未得到满足 ,住房消费需求的空间极大。原因何在 ?问题归结为如何解决城镇居民愿意买房和买得起房的问题 ,其根本在于住宅金融服务不配套 ,居民的消费能力得不到帮助和支持。目前商品住宅房价相对于我国的居民收入而言…  相似文献   

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持有的流动性较差的住房抵押贷款债权转让给特设信托投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al,SPV),特设信托投资机构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并以其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担保,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住房抵押贷款债卷的过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源于60年代美国的住房金融市场,目前仍以美国应用得最为普遍。据统计,截止到1997年底,美国50%以上的住房贷款实现了证券化,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总规模达79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国债市场的第二大债券市场。而在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业务还停留在一级住房金融市场上,不利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降低和住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因此参照美国经验,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无疑是一种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曹洋 《经济论坛》1999,(15):17-18
据中房指数系统显示,我国1998年上半年住宅消费市场开始回升。但从总体状况看,我国住宅产业的前景令人堪忧。自1994年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以来,我国商品房盲目建设势头虽得以有效控制,但商品房存量仍不断增加,1995年底全国待销的商品房达5031万平方米,1996年底达到6600多万平方米,1997年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已达到703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比重高达80%。1998年空置房消化进展仍然十分缓慢,这不仅严重影响住宅产业的发展,更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消费。因此,如何通过适当的方式增强居…  相似文献   

4.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借鉴发达国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规范操作的基础上,对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思路和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5.
孟翔云 《经济师》2001,(5):154-155
目前我国住宅业的发展需要扩大住宅抵押贷款规模 ,在我国适时发展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是必要的。但我国目前还不完全具备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条件 ,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 ,利用现有条件 ,探索我国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之路 ,由政府支持和参与 ,加强其所需环境条件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张惠玲 《经济论坛》1998,(23):42-42
住房抵押贷款保险能减少贷款风险,使银行降低首付款要求,从而使更多的人有能力通过住房抵押贷款购买住房。住房抵押贷款保险在美国金融业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有三种类型,即由联邦住宅管理局提供的住房抵押贷款保险;由退伍军人管理局提供的住房抵押...  相似文献   

7.
卫铁林 《经济经纬》2003,(4):141-143
美国是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最成功的国家。本文分析介绍了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产生、发展、制度及实践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障碍及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9.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担保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扩大住房有效需求,在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势在必行。由政府提供信用担保,是解决住房抵押二级市场体制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文章阐述了政府为住房抵押贷款提供担俣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分析了政府担保资金的来源,提出了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  陈功 《经济与管理》2010,24(4):71-76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的收入,金融机构通过资金的支持加快农业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资金的逐利性,必然会放弃投入产出效率较为低下的农业生产。而土地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不仅能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满足农户抵押贷款的需求,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中国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债券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叶芬  张坚  盛玉林 《经济论坛》2006,(14):105-106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将其持有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按照用途、质量、利率和偿还期限相同或相近原则汇集成抵押贷款组合(Mortgage Pool)售给特设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以下简称SPV),SPV将购买到的抵押贷款重新包装组合,并经过评级、担保等形式实现信用提升后,以抵押贷款库的未来现金流为(Cash—flow)偿还基础,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出售给投资者的一种融资行为。这种证券被称作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以下简称MBS)。  相似文献   

12.
商用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commercial mortgage-backed secufitization,CMBS)是指以商用房产抵押贷款作为担保来发行证券的过程,而商用房产抵押贷款是指以商贸、服务业使用的建筑物以及写字楼、标准厂房等为抵押发放的贷款。1983年美国Fidelity Mutual人寿保险公司将价值6000万美元的商用房产抵押贷款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出售给了另外三家人寿保险公司,  相似文献   

1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是近30多年国际金融领域最重大的创新之一,它是指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的住房抵押贷款汇集在一起,并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动的证券,据此融通资金的过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首先产生于美国,成功地解决了美国当时储蓄机构的“储贷危机”。随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全球化发展,在各国的创新应用下,其形式也得到不断演变。目前世界上存在三种代表性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美国的表外运作模式、德国的表内运作模式、澳大利亚的准表外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通过住宅抵押贷款买房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住宅抵押贷款作为银行一种长期资产,在不断累积的过程中,势必产生“流动性”的问题,即银行的“存长贷短”与资产不能及时变现之间的矛盾。而实施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本文通过解释证券化的操作方法,进而阐释它的宏观效应,揭示抵押贷款证券化在促进房地产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颖 《经济师》2005,(3):111-112
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局部看可以加强住房抵押贷款的流动性 ,解决银行短存长贷的问题 ,促进居民的有效需求 ;全局看是银行和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 ,随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开展 ,建立相关的资产证券化体系 ,可以作为其他资产的证券化的铺路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形象地归纳介绍了当今世界较为流行的三种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模式和证券化的主要工作原理,并结合我国试点发行的三支证券化产品介绍了证券化的基本流程,比较分析了三支产品之间的异同点,并结合个人日常工作实际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双重保险机制及其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方  俞自由 《经济师》2002,(7):21-21,23
美国是当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最发达的国家 ,其快速的发展得益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的双重保险机制。文章对该机制进行了探讨 ,并浅析了该机制对我国发展抵押证券化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把自己所持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住房抵押贷款汇集重组为抵押贷款群组,由证券化机构以现金方式购入,经过担保或信用增级后以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的融资过程。这一过程将原先不易被出售给投资者的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性现金流入的资产,转换成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证券。  相似文献   

19.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方  俞自由 《经济师》2001,(12):13-1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较好的发展 ,而现在它又成为中国金融界的一个热点。文章介绍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全球几个代表性国家的发展 ,希望对中国的证券化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在最后分析了住房贷款证券化对中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上筹资手段日趋多样,证券筹资日益盛行,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之一的房地产业,通过证券形式筹资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手段。1990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夏普和米勒通过实证分析和逻辑推导指出,房地产证券化将成为未来金融发展的重点。房地产证券化包括两个方面:房地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