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基于IS-LM-BP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理论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应该比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更具效力.但是随着经济开放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从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低效率的最重要的汇率制度因素和资本流动因素入手.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动态的估计中国的IS-LM-BP模型,进而分析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将货币政策分解为紧缩性和扩张性,利用S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紧缩性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均具有显著的区域效应,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将更加倾向于加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趋势。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结构、企业状况和居民的投资和消费倾向的差异,是导致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环渤海区域货币政策效应差异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环渤海区域的货币政策差异进行实证检验及简要分析,说明环渤海区域巨大的经济差异是产生货币政策效应差异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民族自治区为横截面单元,以各自治区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的时间序列数据组成综列数据,通过单位根和综列协整检验,检验五个自治区工业增加值与工业贷款之间的关系,短期动态调整分析也表明信贷存在发散效应并对各省影响不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地区存在货币政策的差异效应。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可能通过区域中有结构性差异的金融体系对政策冲击的不同反应,产生出不对称的区域分配性政策效应。因此有必要对中国货币政策基于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区域分配性效应进行实证考察,以便提出在操作目标和执行机制层面配合总量性货币政策的结构性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视角,从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结构和金融渗透程度差异的实证分析着手,分析了金融结构差异导致中国货币政策区域分配效应的机制和效应,由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现代经济探讨》2019,(1)
新常态以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基于DSGE模型和SV-TVPFAVAR模型对中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理论模拟与计量检验,进一步分析数量型货币政策冲击下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结果发现:价格型货币政策具有产出和通货膨胀效应,冲击极值、效应维度、收敛性与政策工具选择有关;数量型货币政策对不同代理变量下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冲击效果存在差异,7天期同业拆借利率为数量型货币政策冲击下最优价格型货币政策代理变量。货币政策当局充分利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之间的"同频共振"效应,构建"价主量辅"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七个有代表性的省级行政区,利用其2000年二季度至2011年四季度的宏观经济季度数据,通过长期约束建立SVAR模型,用脉冲响应函数(IRF)定量分析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冲击对这七个省级行政区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发现货币政策冲击对于所选的省级行政区有显著的区域效应,即货币政策冲击所造成各个省份的通货膨胀周期是不同的。据此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来发掘产生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情况、非农发展情况及产业结构因素是这种区域效应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基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统一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的动态面板模型,对货币信贷政策、金融结构差异、区域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数据分析和实证结果证实了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的显著性,金融结构及区域差异性是造成我国统一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须改善当前金融结构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
货币政策一直是学术上研究的热点,多年来经过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货币政策的不断探讨,方向逐渐趋于多元化。就行业效应来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趋于成熟,且研究的角度也是更加丰富和完善。从城市的角度入手,通过实证分析研究行业效应是否适用于微观城市主体,探讨引起行业效应的原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是存在的,并且不同的行业其货币政策效果不同。行业的异质性、发展能力以及运行能力都与该效应产生的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差距逐渐拉大,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性也逐渐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使用SVAR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定量分析了货币政策对我国各经济区域产出和物价影响的动态过程。研究结论表明,长期内我国货币政策对各地区的人均产出影响趋同,而对各地区的物价水平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而短期内货币政策冲击对各地区产出和物价在响应程度和时滞上都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表明,北部、东部和南部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总量经济发展能够保持较高同步性,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呈现较强的独立性特征;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总量经济的关系呈现出在扩张期同步性较强、在紧缩期同步性较差的特点,紧缩期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影响更为显著;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效力不同,东部地区对利率政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资金推动仍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2.
经济开放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运用Karras建立的产出增长率和通货膨胀模型,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框架,分析经济开放度对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无论是以M0作为货币政策的测度指标,还是以M1作为货币政策的测度指标,它们都反映出:在长期,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会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从短期来看,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不一定会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时反而会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以1996-2012年的相关季度统计数据,运用STR模型和LM统计检验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非对称效应及地区经济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效果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特性,即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征;同时,这种不对称性对我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运行存在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所以搞清楚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的关系就十分必要。通过计量分析可以得出:货币供应量M1的增长是推动GDP增长的主要因素,财政支出增长不是推动GDP增长的因素,但是不能否定其在反经济危机中的巨大作用;货币供应量M1的增长是推动CPI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制定货币供应量政策时,既要考虑到推动GDP增长的目的,也要受到CPI上涨的制约,需要在二者之间权衡;在制定利率政策时要研究均衡的利率,实际利率要向均衡利率靠近,并且要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以达到最大的资本积累量,保证我国的长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马尔可夫区制转移误差修正模型(MS-VECM)模拟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的非对称影响,以此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根据经济波动幅度,将我国经济划分为高波动和低波动两个区制状态,经济增长波动剧烈的区制下向均衡状态调整速度快于经济波动幅度较低区制下的调整,论证了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在不同区制下存在非对称性。并用模型对我国经济状况进行了模拟预测,利用这种非线性的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货币与产出增长关系,表明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状态是一低波动区制下的正常回落,目前不宜出台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主要是统一的全国性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货币政策的不同需求。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的不同影响。其中,东部地区对货币政策最为敏感,中部、西部依次减弱。文章认为,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可以在统一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实行某种程度的灵活的区域性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下,金融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国协调区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实施区域金融政策是中国协调区域发展的现实选择。应尽快建立适应西部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体系,通过培育区域金融中心、健全区域金融协调机制,并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行有针对性的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