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金玉 《全国商情》2010,(10):12-14
绿色建筑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一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推广绿色建筑的进程中,由于绿色建筑的外部性特点,决定了政府在这场运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概念的界定,以及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学习,提出了政府在绿色建筑发展进程中应发挥的职能,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节能高效、环保、舒适、健康的绿色建筑已成为人们对建筑产品的最新诉求。通过文献检索与调研分析,针对绿色建筑发展背景进行相关研究现状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归纳出目前适用性绿色建筑实践技术应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与展望。指出了未来的绿色建筑发展变化趋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城市将是利用绿色建筑打造的,将集生态、资源、水源、能源、交通、环境与功能各方面绿融合绿色建筑理念及技术实践的城市。  相似文献   

3.
绿色建筑的兴起及其内涵的延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及其实践为化解传统建筑对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提供了理想出路。促进绿色建筑的开发和推广,要从理念上重新审视绿色建筑的内涵,实现从绿色建筑向绿色社区的转型。尽管在实现转型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法律、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障碍,但通过实施强制性及激励性的法律及政策措施可以克服这些障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节约型和地理位置便利型的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4.
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指导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水平,推进节能与绿色建筑,通过节源节能,缓和人口与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实现建筑与自然共生、人与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5.
2010年8月,大邱庄镇被批准为天津市第四批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的试点,2011年9月,被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第一批七个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之一.本着“绿色低碳、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大邱庄在示范镇建设上,大力倡导可再生能源和生态技术的利用,制定“绿色环保城、水岸生态城和宜居智慧城”三大规划目标和13项绿色低碳实施策略,新建建筑100%获得国家绿色建筑标识,将大邱庄打造成绿色低碳、舒适健康、功能完善、城优业盛的水岸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崭新城镇.  相似文献   

6.
饶春平 《现代经济》2006,(10):46-48
物业管理与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运动最早在美国,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世界能源危机,人们认识到节能与环保对人类生存的地球的重要性,并由此揭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发展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绿色建  相似文献   

7.
高晓晖  江瑛 《全国商情》2009,(11):40-43
绿色建筑的市场推广离不开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在目前国际上主要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美国LEED评价体系的市场解决能力十分出色.本文首先介绍了LEED评价体系及其市场解决能力,然后分析LEED评价体系对我国绿色商业建筑市场化的潜在推动作用,进一步思考我国政府在选择和推动绿色商业建筑评价体系方面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传统发展模式和传统建筑行业特点的分析出发,对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进行了初步阐述,在说明绿色建筑施工中墙体节能施工技术、屋面保温施工技术、污染控制技术、建筑垃圾处理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了现实建筑施工中体现绿色建筑思想,优化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方法,以供同行参考,从基础、基层、技术和细节上体现绿色建筑这一发展的主题,进而达到行业内绿色建筑意识的建立和培养。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绿色低碳"已成为建筑设计的热点,旧工业建筑改造实现"绿色低碳"尤为重要。应从生态恢复、节能供能、绿色建材等方面利用绿色低碳的理念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设计,实现旧工业建筑的再生。  相似文献   

10.
建筑业发展的理念和方式日渐变革升级,不断赋予高效率、可持续、生态友好、多产业融合和绿色创新等新标签,形成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绿色发展模式。不断革新的建筑产业绿色发展模式依托时代大环境的政策理念,主动寻找建筑业跨界迭代和系统集成的优化方案。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下,新型建筑工业化摆脱一系列传统发展弊端,形成了绿色发展与建筑业结合的发展态势,体现出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生态思维与价值取向,对其他产业的绿色发展富有启迪。  相似文献   

11.
绿色建筑的理念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社会的宏观发展战略,是改善民生、发展集约型和知识型经济的重要基础。本次中国与世界绿色建筑科研技术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盛会,在城市低碳、交通减排、建筑节能、社区宜居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战略、新方法、新途径,将大大促进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和相关规划、建筑、设计、研发机构的未来发展,为城市的低碳绿色、节能减排提供广阔的创意空间和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绿色建筑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建筑材料是建筑的载体,我们必须研究开发适应新时期的新型材料。只有采用绿色建材以及相关技术手段,构建绿色建筑,才能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标。本文提出了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的定义,并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总结了绿色建材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评价方法,最后提出了我国绿色建材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建材在建筑行业已经被广泛的应用。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舒适便捷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困扰。尤其是当下绿色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的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高科技建材和绿色建筑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个建设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文章从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入手,来探究高科技建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生态建筑与绿色建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建筑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观引领着城市建设,一种新型的生态建筑正呼之欲出。生态建筑,又称绿色建筑。这种建筑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环境质量。所谓“绿色”是指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技术科学的成果,把住宅建造成物质  相似文献   

15.
以黄石市第十六中学图书综合楼绿色建筑设计为例,对照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条款,采用清华斯维尔绿色建筑设计软件进行模拟计算,逐条对标分析评价该案例的绿色建筑设计情况。分析评价得出:黄石市第十六中学图书综合楼的建筑设计达到绿色建筑一星技术标准。此分析结果可为高等级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其与传统建筑相比推广困难的原因之一。将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对应全生命周期划分为决策、设计、施工、运营四个阶段,通过文献研究法识别出了各个阶段的16个影响因素并进行问卷调查,以此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识别出影响增量成本的关键因素,从而达到控制增量成本增长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对增量成本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8—2016年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绿色转型数据,研究绿色税收优惠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税收优惠对企业绿色转型存在激励效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依然不变。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税收优惠通过减少转型中面临的调整成本发挥其对企业绿色转型的激励作用,且该激励效果随着产权性质与地区市场化进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8—2016年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绿色转型数据,研究绿色税收优惠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税收优惠对企业绿色转型存在激励效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依然不变。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税收优惠通过减少转型中面临的调整成本发挥其对企业绿色转型的激励作用,且该激励效果随着产权性质与地区市场化进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黄常青在《福建建筑》2006年第1期撰文认为,绿色住宅,又称为生态住宅,作为人类现今乃至未来的住宅理念,遵循全球人居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了国际上公认的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是: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舒适;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与融合。绿色住宅具有以下几个性质:1、绿色循环。绿色住宅应尽量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关心居住者及周围环境,加强人与自然环境沟通,且有足够的弹性包容未来科技的应用和发展。使住宅与生态环境间建立良性循环系统。2、绿色布局。绿色建筑必须合理规划,节省土地资源。住宅建设避免或禁止采用黏土砖,应采用环保砖及木屑砖。3、绿色水源。绿色住宅小区规划中应该制定节水政策,推广节水技术与设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是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和绿色工业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根据我国"十二五"期间绿色经济发展的纲要和规划,构建了我国"十二五"期间绿色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实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状况与主要任务,为"十二五"期间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