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通过对成都市郊弥牟镇和大弯镇的特殊群体--大龄、文化程度低失地农民非正规就业选择问题的实证案例及其理论分析,揭示了非正规就业是大龄、文化程度低失地农民人力资本合理的再配置形式;城市政府现行相关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导致非正规就业制度成本上升,无助于这一群体生计的可持续性.城市政府应积极看待非正规就业的正面功能,以新的制度安排促进非正规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为社会弱势群体创造实现可持续生计的公平机会. 相似文献
2.
3.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以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城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我国进入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失地农民数量剧增。由于体制、机制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成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生活在城市边缘,成为新的弱势群体,是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一大隐患。失地农民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键在于失地农民是否能够顺利就业,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未来生活保障的根本途径,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是我国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安置问题的关键。我国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现行就业安置的短期性、补偿费用低、社会保障缺位和就业培训缺失。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关键是创新观念、改进征地补偿办法、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金。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以及自身能力和素质不足的原因,很难适应城市社会生活,这就导致他们在失去土地后很难找到工作。从而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长沙作为国家"两型社会"试验点"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对其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进行关注无论对于长株潭地区还是湖南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所谓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队伍急剧扩大,就业无法稳定,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成为困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8.
我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导致很多农民失去土地。由于制度安排缺陷、社会保障缺失及农民竞争力不足等原因,致使农民失业问题严重。因此,应采取健全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培训等措施来解决农民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9.
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将产生数以百万计的失地农民。城乡统筹改革要让农民变为市民,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解决这些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而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首先就要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本文着眼于重庆经济发展的前景和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以独特的视角针对就业培训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城产业基地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社区失地的居民群众将越来越多,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好他们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将会成为新城基地社会管理和稳定的最大不稳定因素。因此,创新失地居民的就业扶持机制,多渠道、多途径安置失地居民就业和再就业,已经成为管委会和办事处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1.
试论非正规就业对完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济转型期间 ,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处于分割状态 ,城市存在正规和非正规两大部门 ,非正规就业因此产生。由于体制性原因和经济性原因 ,非正规就业在我国将长期存在。但是 ,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权益却普遍缺失。从多方面分析了在城市劳动力市场长期分割的背景下 ,非正规就业对完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CHNS 1997-2006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收入不平等分解结果表明,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之间存在显著的工资收入差距,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的转变,两类就业者由于就业类别差异导致的"收入差异"呈缩减的趋势;受教育水平和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特征是两类就业者决定工资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他们之间工资收入差距变化的主要贡献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利用2000-2010年中国工业部门的数据,并将其划分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等3类,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检验了贸易结构变化对中国国内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出口结构变化为贸易就业影响的主要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贸易结构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逐年增强,贸易结构的变化整体而言对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需注意的是,单位劳动投入系数的减少是国内就业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虽然非正式资本是创业企业早期阶段重要的融资来源,但是并不清楚像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国家中个体非正式投资倾向的影响因素。文章利用浙江创业观察(2016)调查数据,从个体创业特质和创业活动参与两个方面,分析个体是否进行非正式投资以及他们的非正式投资去向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认识企业家和商业机会感知是影响个体非正式投资倾向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创业活动参与的不同类型对于个体的非正式投资倾向存在替代或者互补效应。文章最后对于发展非正式资本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税收政策历来都是政府促进产业发展的一项主要经济政策,深入研究如何优化和完善税收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农业产业集群,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不仅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012008年行业动态面板GMM模型检验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存在滞后性,不论是当期加工贸易进口还是出口对就业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而分部门的回归结果表明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存在明显的部门差异,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加工贸易发展的就业效应相对比较显著,但是技术密集型部门加工贸易发展对就业的影响非常弱。 相似文献
18.
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框架下,引入居民消费税(包括消费税和增值税)等间接税种以及资本利得税、劳动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直接税种,并采用贝叶斯估计方法,分别分析四类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消费率与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税种对三者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降低居民消费税等间接税不仅能够刺激居民消费和消费率,同时也会增加就业;三类直接税种对居民消费、消费率的影响是一致的,均对居民消费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对消费率产生正向影响,而对就业的作用有所不同,资本利得税对就业水平的提升有积极作用,劳动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削弱了居民的就业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不以传统的双方事先达成仲裁合意作为确定管辖权的基础,初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无默契仲裁”模式自产生起至今备受争议,如何完善该模式造成的管辖权不当扩大弊端是消解其争议的务实之举。以广泛适用该模式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的实践为切入点进行考察发现,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公约及仲裁规则对确立管辖权的法律适用规则的缺失和管辖权异议处理程序上的不足将对“无默契仲裁”模式下管辖权的确立产生不良影响,应通过直接在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仲裁规则中明确相关法律适用规则、建立管辖权先行审查制度以及提倡东道国在双边条约中参考2012年美国BIT范本第30条制定法律适用规则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