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隐性知识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源泉。该文通过构建隐性知识分享的耦合模型,分析了企业隐性知识分享和转化所存在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促进隐性知识分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关注的核心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如何选取人才.而应更多地关注如何管理组织中的知识.尤其是如何获取和运用起藏在员工脑子里的隐性知识。本文对组织中的隐性知识的相关理论及过程模型进行了概述.以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创新模式为案例进行分析.并基于隐性知识开发过程模型提炼出加强组织隐性知识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孙金花  杨陈 《华东经济管理》2014,28(12):104-108
IT能力对技术创新联盟的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从隐性知识转化效率视角来探讨IT能力对联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通过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基本原理构建了IT能力、隐性知识转化效率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因果关系模型,并应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系统仿真。研究结果发现:IT能力对隐性知识吸收转化效率的影响接近于S型增长趋势,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非线性增长趋势。同时,隐性知识转化效率的相关影响因素,即知识转移意愿和知识吸收能力对协同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知识转移意愿的影响更强。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软件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共享,探讨了软件开发团队知识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共享问题。文章构建了主从博弈模型,研究一个工程师与一个程序员之间的知识共享情况,通过对博弈结果的分析,提出了软件企业内部知识共享障碍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企业隐性知识传播网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性知识作为一项创造性知识活动,它的产生同样依赖于高效的沟通。文章针对隐性知识两类载体的划分,提出了隐性知识直接交流的五种传播方式;对隐性知识的传播障碍和影响因素做了分析;并在一个企业以职能关系为支撑的人际关系网的基础上,构建了其隐性知识传播网络。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释了隐性知识共享的行为有着重大的意义,即隐性知识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知识共享又与人的因素紧密相关.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个体层面、文化层面、组织层面三方面总结并探讨了影响员工隐性知识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并提出组织鼓励员工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的建议:构建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建设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李大鹏 《魅力中国》2010,(14):59-59
通过对知识供应链体系结构的描述。分析了隐含在知识供应链中的知识流动循环过程,构建了基于价值实现的知识供应链结构模型,进一步从知识扩散、信息增值、知识创新等三个方面,探索了科技信息知识在知识供应链中流动、传递并被应用以及效用逐步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知识管理活动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理,文章从知识管理视角出发,构建了知识吸收和知识整合组织学习模式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模型,突出了性别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差异,并借助Smart PLS完成了对436份物流等相关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表明,企业与供应商的知识协同对企业自身的知识吸收和知识整合有显著效力,隐性知识共享对知识吸收和知识整合的影响大于显性知识共享,知识吸收仅对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效力,而知识整合对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和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均具有显著效力;在知识协同、知识共享、知识吸收、知识整合推动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男女性别差异显著,从知识管理视角而言,商业模式创新男女有别。  相似文献   

9.
农业科技企业创新合作网络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提高至关重要。同时农业科技企业可以依靠创新合作网络关系获取多样性创新知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提升。构建“创新合作网络关系-知识多样性-技术创新绩效”理论模型,采用相关性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农科企业创新合作网络关系与知识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均产生正向影响;创新合作网络对知识多样性产生正向影响;知识多样性在创新合作网络关系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0.
谭涛 《科技和产业》2023,23(5):80-86
为探讨科普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在构建科普和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全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测算2015—2019年各省科普和科技创新水平,并基于耦合协调模型计算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全国科普和科技创新水平稳步提升,但区域间失衡问题依然突出;科普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但仍有超1/3的省份处于失调阶段,科普与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11.
重大科技项目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该文利用技术成熟度模型,将重大科技项目按照技术创新阶段详细划分四个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重大科技项目与依托单位组织结构的适应性问题,得出了应该依据技术创新不同阶段,调整项目依托单位的组织管理结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张丽华  陈荔 《科技和产业》2017,17(5):117-120
知识管理绩效评估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绩效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知识管理策略的改进和企业的创新发展。绩效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在对知识链及平衡计分卡(BSC)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从知识链过程节点出发,改进平衡计分卡的维度设计,建立基于平衡记分卡和知识链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先进制造技术(AMT)导向型企业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从独特性、难以采集性、流失性、分散性四个不同角度分析了AMT导向型企业隐性知识的特征及其转移规律,构建了AMT导向型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模型,分析了模型的几种可能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AMT导向型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相关对策,本文对隐性知识在企业内的转移和共享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深入分析数据挖掘、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概念和关系,提出一个通过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来提高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并以客户关系管理为例简单说明如何通过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知识管理对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针对知识难以管理,探讨了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中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机制、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属性、显性知识的隐性根源、隐性知识的重要性、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策略与管理机制等.图书馆管理实践表明,强化激励机制对促进图书馆隐性知识显性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不确定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管理上更重视技术创新的实现,过往线性的绩效管理体系仅能实现项目本身的绩效优化,但滞后性强、应变难度大,项目管理亟须动态化的管理变革。在深度解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高不确定属性的基础上,对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管理实践进行分析,从项目时间、项目过程和项目产出3个角度架构不确定性模型。通过借鉴国内外项目管理实践,从理论变革和组织优化两方面提供建议,以实现新型管理趋势下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17.
宋慧勇 《科技和产业》2023,23(20):52-58
研究型高校是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决定力量。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长三角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基于知识生产函数和绩效评价理论,采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2012—2018年长三角地区研究型高校科技创新静态和动态效率,并运用面板Tobit模型探究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研究型高校整体科技创新效率不高,但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Malmquist指数年均值1.033大于1;政府支持、人力投入和成果授奖等因素与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正相关但不显著,科技项目与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据此,从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完善拔尖人才培育机制、重视成果授奖的精神激励作用、优化创新投入结构等方面,给出提升科技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小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基于我国 小微企业调研数据,依据社会网络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与多元层级回归等 方法对关系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并试图揭示知识共享(显性知识共享、 隐形知识共享)对其关系的中介作用,吸收能力(潜在吸收能力与现实吸收能力)在知识共享与 创新绩效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对于中国小微企业而言,强关系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而弱 关系则抑制创新绩效的提高;隐性知识共享完全中介了强关系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显性知识 共享部分中介了强关系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而减缓了弱关系对创新绩效的抑制作用;潜在吸 收能力正向调节隐性知识共享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即企业在拥有较高的潜在吸收能力情境下,隐 形知识共享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会增强;现实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显性知识共享与创新绩效的关 系,即企业在拥有较高的现实吸收能力情境下,显性知识共享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会增强。  相似文献   

19.
针对C N K I数据库中1998—2020年科技创新研究的2853篇文献,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科技创新的研究热点及演化开展研究.借助CiteSpace 5.7.R2可视化工具,绘制中国科技创新研究的知识图谱,主要包括关键词共现分析和突变分布、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时间线分析和时区分析.研究表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但科技创新研究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2000—2006年,农业科技创新、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体系与机制等成为主流的研究热点;2006—2012年,科技创新体系、指标体系、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对策、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评价、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人才成为研究热点;2012—2020年,中国科技创新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政策、创新驱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