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佛山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佛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长期相互作用关系,但现阶段两者还远未达到协调互动发展。因此,应以互动效应为导向,在做优做强制造业同时,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从而最终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4.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哈尔滨市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产性服务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工业增加值角度分析了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二者问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缓慢,其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明显小于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同时VAR模型结果也表明装备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符合需求遵从论的论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理论进行了探讨,结合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基于1995-2012年的时序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描述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背景的产业升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环节上活动的相互渗透、延伸和重组,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反映。价值链高度相关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基础动力,技术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内在动因,规制放松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外在动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实质是价值链分解和重构整合的过程,生产性服务业关系性地融合到制造业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中,以及结构性地融合到制造业价值链的辅助活动中。根据价值链之间作用方式的不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分解和整合的方式和过程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8.
河南作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当前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既有利于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又有利于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规模,使河南由工业型经济迈向服务型经济。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程度不深,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如构建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机制,推进制造业发展“服务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产业化、高端化发展以及优化制度环境等,以促进两大产业形成互相支撑、互补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3-2012年度福建省各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单位从业人员面板数据,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对福建省产业集聚情况进行测度,并分析两大产业之间的集聚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市场集聚度方面具有较一致的走势,而在空间集聚度方面走势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0.
当前,提供中间需求而非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第一、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技术研发、商务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基于此,本文试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系及其发展机制中寻求启示,分析宁渡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加快宁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外延及其与制造业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综述,并从不同角度重点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作用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2.
理论推导验证生产性服务投入制造业的溢出效应,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耦合协调度的调节作用进行实证检验,并利用SIENA方法探索产业部门关联网络中节点互动的特质、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发现了网络演化的机制.在产业耦合协调方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对经济增长有正向调节作用,即双方的耦合协调带动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在产业关联网络演化方面,产品部门之间的技术邻近性与市场邻近性促进联系的建立,开放度较高的产品部门更能够与其他部门建立联系.为了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应鼓励跨领域合作,加强重点行业开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一步融合.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2002年江苏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结果表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带动制造业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互动不足,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互动不足。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效率均衡分析,理论上界定与论证了生产要素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流动性配置的纠偏方向与均衡标准;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企业层面数据,结合统计年鉴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期宏观数据,分区域分行业实证研究发现:东西部区域普遍都存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不经济现象、互动效率较低、中部整体投资效率较高,存在较好的互动效果;东部机械制造业、轻工业、化工业、材料业四个行业的市场扭曲程都低于中西部区域;中部区域的机械制造业市场扭曲程度高于东部和西部,轻工业、化工业、材料业的市场扭曲程度都是居中;西部区域的轻工业、化工业、材料业三个行业的市场扭曲程度都是最高的,西部区域的机械制造业市场的扭曲程度高于东部但低于中部,最后分区域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文章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与中介效应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的直接效应与具体路径,研究发现:(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集聚的 MAR、JACOBS 与PORTER 外部性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升级。因此,文章提出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重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外部性路径,推动制造业服务化,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瓶颈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能实现灵活性生产,促进专业化分工。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破解其发展瓶颈的途径和对策建议,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来实现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法,对安徽省2005-2010年期间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和其中三大行业分别进行竞争力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水平低,竞争力优势较弱,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结构不合理,竞争优势不明显;金融业发展较为迅速和稳定,竞争力逐年改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有一定的竞争力,但行业结构存在劣势。随着中部崛起的契机,可以通过政府的引导、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对人才的吸引和培育,逐步提升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