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采用实证方法,通过因子分析,对银行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得出了以下结论:银行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有工作本身、主管管理风格,银行政策及实施、同事关系、个人能力发挥、培训与晋升、工作报酬.  相似文献   

2.
个人银行业务为银行经营带来了一个广阔的中间业务新的创新空间,同时也为银行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文分着两部分阐述个人银行的营销管理:第一部分着重分析了个人银行业务的特点及营销的方法和内容,以及个人银行营销的重要意义;进而对银行个银业务营销的4P战略营销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个人外汇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和电子银行的迅速普及发展。近年来,规避限额管理个人分拆结售汇案件频发,影响了外汇管理法规实施的有效性。为进一步加强个人结售汇管理,维护正常外汇市场秩序,国家对个人分拆结售汇实行"关注名单"管理。本文针对"关注名单"管理效果及完善建议进行分析与探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银行中存在的大量睡眠户,既占用了银行宝贵的资源,增加了银行的管理成本,又闲置了大量的社会资金。笔者就睡眠户问题抽取了武汉地区8%的银行营业机构进行了调查,归纳了睡眠户的特征,着重从客户、银行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了睡眠户产生的原因,指出了睡眠户的大量存在对整个国民经济、银行机构及客户自身所造成的影响及危害,结合现阶段客户、银行对财户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开收账户管理费、推行个人终身主账户制、改变银行经营理念等加强睡眠户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1998年以来,个人外汇管理政策多次调整,逐渐放宽.在此过程中,陕西省个人结售汇规模不断扩大.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存在诸多漏洞,银行代位监管意识淡薄,统计失真等.应从立法上明确银行代位监管的职责范围、管理目标、违规责任、检查处罚等,提升外汇局对银行代位监管的管理层次,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增加可操作性;优化系统配置,增加统计分析功能.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在设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目的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落实个人账户实名制,进一步完善账户管理系统功能,增强对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统计与检测功能。人民银行应加大监督检查处罚力度,维护《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严肃性。  相似文献   

7.
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特点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居民理财意识的日渐增强,个人理财业务逐步发展壮大,成为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回顾整理了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发展方向、客户关系管理、理财产品开发、风险管理及服务质量提升等五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一、初步建立了基本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银行支付结算工作体系 (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支付结算制度.为了支持和配合西安地区经济金融改革,进一步规范辖内商业银行支付结算行为,鼓励个人和单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积极使用转账结算方式,减少现金流通,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营管部,颁布了<西安市个人支票实施办法>、<西安市银行本票实施管理办法>、<同城特约委托收款管理办法>、<西安市同城票据交换退票管理办法>等具体办法,使西安市银行支付结算工作得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9.
所谓个人理财是在综合分析的投资目的、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及个人偏好,对个人(家庭)的财产进行科学的、有计划的全方位管理以实现个人(家庭)财产的合理安排、消费和使用。国内银行近几年相继推出了各自的理财产品,但是由于受到分业经营、产品创新的多方面的限制,个人理财服务的层次还是很低,基本上是传统银行业务的堆砌和整合,为客户设计理财项目只是变相的吸收存款,因而笔者就次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一直是国际国内金融界关注的焦点。积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个人贷款信用评估为切入点,将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方法应用到个人贷款信用评估模型中。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建立银行个人贷款信用评估的指标体系;然后以高斯径向基核函数作为核函数,选择合理的惩罚参数C,并对训练数据进行训练,构建银行个人贷款信用评估的数学模型;最后,将测试数据代入最优分类函数进行测试,并且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实验证明:支持向量机机方法运用起来简单方便,效果较好,可将其作为银行个人贷款信用评估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消费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信贷风险逐渐暴露出来,已严重阻碍了消费借贷的健康发展。消费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征信系统不完善,房价和车价的下降致使部分消费者“断供”,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和瑕疵,抵押物变现困难,消费贷款市场竞争不规范,消费信贷风险防范法规体系不完善等。为促进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应进一步完善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消费信贷评价模型,逐步完善与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体系、商业银行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以及消费贷款担保制度。  相似文献   

12.
由于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加之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中的多元化委托代理关系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致使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不可避免。必须加强信贷风险分析,健全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建立一级授信风险管理机制,发挥组织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效用,以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13.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下降,信贷风险上升。这既有国际金融环境影响等外部因素,也有银行内部管理的内在因素,但最主要的是企业经营状部欠佳造成的违约风险。因此,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关键在于对借款企业的违约风险的控制。文章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出发,紧紧银行如何避免或减少企业的违约风险,进行贷前识别、估价风险。贷后监测、预警风险及对信贷风险的处理。针对银行重贷轻管的倾向,借鉴国外银行对企业违  相似文献   

14.
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随着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在强化信贷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是,银行信贷风险案件特别是重大案件仍然不断出现。本文以南方高科为例,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在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同时,外部控制能力的不断弱化成为信贷风险的重要因素,并就外部控制弱化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银行体系中,农村商业银行无论从经营管理能力还是从银行实力上来说都是银行体系中的弱势群体,从2013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出现持续“双升”局面,其中,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稳居榜首,不良贷款率在不断提高,表明信贷资产质量在不断下降,尤其是我国目前出现的经济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就预示着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有进一步下滑的风险,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这种风险可能会更大。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必须从抑制信贷资产盲目扩张、规范银行高管职业行为、建立信贷质量追责制度、加强贷后管理等方面加强信贷资产的管理,努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6.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因而,信贷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在金融危机、市场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不断下降,一旦发生信贷风险,商业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就会受到威胁。与普通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其信贷风险大大高出普通商业银行。为了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规范发展,有必要对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7.
杨菡 《西部金融》2012,(6):80-82,86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日趋复杂。其中,信用风险是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出现流动性危机的主要原因。本文在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展开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并就如何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但重点是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功能未能很好地发挥,明显存在"功能缺位",致使参与金融活动的主体存在违约的可能性,进而导致失信行为。只有不断完善各项信用管理制度和办法,提高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效率,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包括信用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防范和杜绝各种失信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摘要: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引发的“信贷悖论”出发,基于信用风险抑制论和信用风险转移论的视角,比较、分析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与工具,阐述信贷资产转让交易、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三种交易模式,并从信用风险转移视角,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发展情况并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信用风险管理是针对交易对手、借款人或债券发行人的违约可能性进行管理。我们应借鉴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经验,针对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开发信用风险计算模型,健全信用管理和评级机构,创新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完善有关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