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2014年的信托兑付危机、《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发布、债市整顿风波、“钱荒”等等金融事件再一次将影子银行推向了风口浪尖。本文从影子银行的定义入手,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的特征,紧接着在基于我国影子银行现有的不同业务的基础上剖析了影子银行的风险。最后,针对目前我国在影子银行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相应提出了可行的监管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监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影子银行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尽管过去两三年里,监管部门不断加强对各类非常规金融活动和机构的监管,但影子银行仍然蓬勃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最新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表达了对中国影子银行问题的担忧。加强对影子银行运行风险监控,促进影子银行的有序发展,对于加强我国脆弱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维护金融稳定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杨均华 《全国商情》2013,(13):56-58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实现长足发展,局部地区的民间借贷危机时有发生,人们逐步关注和重视影子银行问题。本文着重从如何看待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构建风险识别机制和梳理及分析监管路径进行研究,认为我国影子银行是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的产物,具有中国特色,需要构建一个有效风险识别机制和系统地建立对影子银行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实现长足发展,局部地区的民间借贷危机时有发生,人们逐步关注和重视影子银行问题。本文着重从如何看待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构建风险识别机制和梳理及分析监管路径进行研究,认为我国影子银行是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的产物,具有中国特色,需要构建一个有效风险识别机制和系统地建立对影子银行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的影子银行分析框架,对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小额贷款公司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组成部分,系统性风险较小,监管套利机会较少。小额贷款公司如果在合法经营范围内运行,加上合理必要的监管,应不是影响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随着上世纪中后期欧美一些国家出现了脱媒型的信用危机,政府不得不逐步放宽对银行的管制,以此来应对出现的危机。由此也带来了行业间激烈的竞争,形成了一股金融创新的潮流。近年来,"影子银行体系"在我国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由于影子银行的种类繁多,其发展又缺乏监管,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威胁到了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因此,本文基于这种视角,对我国影子银行风险进行探析,并提出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是金融结构发展、融资多元化的必然趋势。然而,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侵蚀了商业银行和传统资本市场的领地,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本文对中国的影子银行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各类影子银行的沿革、结构和风险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防范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基本思路,提出基于审计视角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经济金融深化改革时期,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以补充信贷需求缺口的方式而导致资产规模迅速膨胀,其系统风险必须加以防范。本文从我国影子银行现存体态特征分析出发,从源头上把握影子银行发展的根源与风险特征,并就提高系统性风险预警,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的全面监管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3年4月9日,继惠誉国际降低我国偿还长期本币债务评级后,4月16日穆迪也下调了我国主权信用评级。穆迪指出,我国快速增长的影子银行信贷给金融系统稳定性带来潜在风险。早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前,影子银行体系已获得发展但并未引起关注,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影子银行发展问题提上议程,在我国亦是如此。近几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呈现迅猛发展之势,随着银行理财产品风波、民间借贷风波等问题的出现,影子银行风险问题逐渐被引入公众视线。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2~2014年数据,估计了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构建了我国金融稳定性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SVAR和DCC-MVGARCH等模型研究了影子银行规模和金融稳定指数的关系,结果发现,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稳定性存在较大的正向影响,应对于影子银行宏观盯住、微观微调的同时,着力进行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1.
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促使人们重新审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通过引入VECM模型对1998年-2012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具有顺周期性,并从资本监管、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等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顺周期的影响因素。我国监管当局通过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反思,认为应当实施宏观审慎的逆周期监管政策,针对我国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建立前瞻性的资本监管机制、完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式,以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防范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2.
由于地方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监管准入标准日益严苛,部分资产质量较差、盈利能力较低、难以符合贷款准入条件的地方融资平台开始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渠道,纷纷转向信托、基金、保险等影子银行机构或向银行的"影子业务"寻求资金支持。目前地方政府向影子银行的融资呈现高增长的态势,通过建立市场内外部横向与纵向规制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引导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合理""合规""合法"地向影子银行融资,抑制其固有的风险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对当下我国面临城镇化新一轮建设的重要支持。建立我国地方政府向影子银行融资的监管模式,也是我国建立资本创新体制并发展金融创新市场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我国银信合作理财业务的基础是分业管理的金融体制。我国银信理财业务一个明显特点是,运用到信贷类方面的资金一直居高不下,这说明在我国的银信合作中,商业银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信托公司则沦为银行为规避金融监管,放大影子信贷的通道。因此,从2009年底开始,中国银监会针对银信合作理财业务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这些监管政策在可能彻底颠覆传统的银信合作理财业务模式的同时,也可能使信托公司在银信合作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不断引导信托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未来更好地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次贷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备受关注。全样本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证明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变动与A股市场波动存在相关性,残差Bootstrap窗口滚动检验发现其相关性存在结构突变,进一步利用小波相关系数和相位差进行修正,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变动与A股市场波动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中短期,二者变动具有同向性,主要表现在2003—2008年和2008—2011年两个时期的同时扩张,并存在彼此领先对方的情况,说明资金的成本性决定了其逐利性。在当前全球流动性收紧的大背景下,中国应对货币政策进行边际放松以对冲金融压力和风险,并对影子银行进行宏观审慎管理以在繁荣经济的同时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5.
社区银行是以关系型信贷技术为核心的金融模式,擅长处理软信息,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银行监管的放松,使社区银行的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发展社区银行对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特别是对破解农村金融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对社区银行进行准确定位并优化其生态环境,探索中国特色的社区银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商文瑜 《西部金融》2014,(10):71-73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金融机构正在逐渐调整以求适应改革的进程。近年来,我国银行零售领域变革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小商业银行的社区银行探索,社区银行是我国金融市场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对满足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金融消费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西安市社区银行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入,中外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本文从衡量竞争力的四大要素的角度来对比分析中外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竞争力,分析中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力较弱的原因,并提出应该完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宏观环境,商业银行应该健全其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内部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金融创新在带来金融繁荣的同时,也会导致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就要深入了解金融创新和金融安全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金融创新。多年来,我国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也积聚了诸多安全隐患,如:商业银行内部风险不断暴露、影子银行迅猛扩张累积大量金融风险、债券市场违约愈演愈烈等。为此,未来我国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仅要完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还要加强金融安全国际监管合作,全面提升金融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19.
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不仅健全了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也给金融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银行相比,小额贷款公司因其放贷门槛低、手续简便及操作灵活的优点,满足了小微市场经济主体多样化的信贷需求。本文通过分析小额贷款公司同银行的竞争合作机制,从理论上探讨了两者的合作条件。  相似文献   

20.
张田 《西部金融》2011,(9):42-44
影子银行体系的超常规发展和信用扩张,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运作机制展开研究,分析危机后西方主要国家有关的金融监管改革举措,并结合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