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权理论的经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届人二次会议修改的《宪法》第一次写进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标志着由财产权和劳动权等一组权利组成的人权取得到了宪法保护。人权的宪法保护使每个公民能够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只有每个人成为市场经济主体,才能推动市场经济的发育,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推动古老的中国迅速向现代文明迈进。  相似文献   

2.
我想下一步,以人为本的思路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推进;一是党和政府要从执政理念上来体现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要贯彻“人人平等,尊重每一个人的尊严,保障基本人权。”我们强调了对人才重视,是对的,但还应强调对所有生命的关爱。  相似文献   

3.
崔丽 《魅力中国》2013,(13):207-207
美国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深刻说明了尊重教育的重要性。是的,尊严可以使人高尚,而人格尊严是人的第二生命,是一个人的脊梁。学生们,作为一个个生命个体,他们的基本权利应该得到尊重,他们也应该有权力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而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我们,就更不应该去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因为,只有尊重的教育才能教出尊重他人的学生。  相似文献   

4.
闫华伟 《魅力中国》2011,(7):308-309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庄严的写入宪法,标志着我们的法治和宪政之路有了根本的风向标。然而宪法中字面的人权变成现实中的人权,则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宪法与人权的关系:刑事法与人权保障有着密切的关系,历来是人权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素有人权的大宪章之美称,因此,“人权入宪”势必对我们刑事法产生重大的观念、立法和司法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瑶 《发展》2014,(5):85-86
正刑讯逼供作为一种犯罪行为,不仅侵犯公民人权、有悖法治文明、破坏程序正义、影响司法公正,而且损害司法机关形象、亵渎国家法律尊严,社会危害极大。必须综合施策、对症下药,坚决予以根治。一、刑讯逼供的社会危害(一)侵犯公民人权,有悖于现代法治文明。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而刑讯逼供是在证据不足或者没有的情况下,逼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做出于己不利的供述,这显然是对宪法规定的基本人权保障原则  相似文献   

6.
韩杰  潘凯悦 《魅力中国》2013,(29):324-324
人权保障必须以宪法为依托,因为人权保障不仅是宪法的重要内容,更是宪法的逻辑源点和价值目标,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是宪法价值的集中体现。人权保障的宪法意义就在于适度控制国家权力以保障人权,这是宪法权威的最好体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宪法诉讼制度不仅是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现实要求,更是广大人民实现权利自救的有效途径。学者们普遍认识到人权保障是宪法的核心价值,强调人权是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宪政的宗旨和目的。有学者指出人权和公民权问题,不仅是宪法和宪法学的主体内容,而且是宪法和宪政的核心和实质所在,是宪法学的理论基点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姚为 《魅力中国》2014,(8):330-330
想必大家都知道。刑法存在的意义重点在于保护公民的权益,完善有关制度。它具有广泛的民主原则,平等原则。是直接关系到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保护公民的法典.也是构成宪法内容的基础。加之其对违法乱纪行为的严厉制裁。担当着保护社会。人权的责任。从某些角度来看。最有效的保护人权的工具也非他莫属,因此,刑法在人权保护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国的宪法目前还在不断完善当中,不免在某些方面我国宪法在保护人权的立法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了解我国宪法对每个公民来说必不可少。本文主要分析人权刑法的概念、权利、缺陷、完善以及人权刑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信息》2004,(6):14-14
这次修宪建议中有关“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两项规定,打破了过去多年来我国实际存在的两个“禁区”——“私有财产”问题和“人权”问题对人们的思想束缚。修宪建议明确提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和力度都明显加大:一是用了“私有财产”的概念。过去宪法仅规定“国家保护公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这一颇具理论创新魄力的新提法,表明决策层对民间日趋高涨的要求立法保障私有财产的呼声有了积极且明确的回应,预示着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正在成为官方认可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也为今后通过修宪和立法保护私有财产权作了政治意识形态上的铺垫。 我谨以学者的名义呼吁:全社会尤其是立法决策阶层要尽快摒弃对私有财产的种种“傲慢与偏见”,通过修宪和立法赋予私有财产以合法的身份和平等的地位,还私有财产以应有的尊严,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私有财产权的保  相似文献   

10.
论区域性人权保护与人权的国际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性人权公约丰富了国际人权的内容 ,与全球性人权公约相比 ,它们所规定的权利更具体、更全面。区域性人权保护制度已逐步发展到赋予个人和非政府组织完全的申诉权 ,这就动摇了“个人和非政府组织只是国际法客体”的观念 ,对有关国际法主体的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区域性人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对人权的国际保护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 ,必将有力地推动国际人权保护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财经·时政     
“人权”入宪体现“以人为本”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写入宪法。人们说,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出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  相似文献   

12.
这次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前,在4月27、28日两天,分别接受了欧洲四家主要媒体记者的联合采访。意大利的《晚邮报》副社长维科提的问题是:目前欧洲民众对中国修宪将保护人权和私有财产写入宪法非常感兴趣,您是否给我们作一些介绍?温家宝很认真地讲了大背景后,说:“这次修宪,我们还把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我们这里说的私有财  相似文献   

13.
张玉锋 《魅力中国》2014,(22):313-313
对人权的重视和保护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司法领域人权保护意识最容易被忽略,最容易被弱化。司法机关特殊的岗位要求更应该重视人权,因此尊重和保障人权司法机关要先行,司法工作者要先行。司法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那时真正的人权保护就从应然状态到实然状态了。  相似文献   

14.
1982年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的日子。每年12月4日,都要纪念宪法的诞生。本期正赶上12月出版,《农民法律之友》编辑部特组织一组有关宪法内容的文章,以资纪念。宪法的条文很多,内容丰富。本期专谈保护公民人身自由的问题。大家知道:“文化大革命”时期,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实行所谓的“群众专政”,到处私设监牢,随意逮捕和拘禁人。用大字报进行诬告陷害和诽谤。随意抄家,非法侵入公民住宅。通讯自由也失去了保障。凡此等等,大家亲受其害。所以,1982年的宪法对保护公民人身自由,作了详尽的规定。如“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等等。大家熟悉和遵守这些规定,人身自由就可以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国法制建设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鉴于我国法律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差距颇大的现状,章指出,应对我国现行法律予以变革:注入法律生态化的理念,确立尊重生态自然的立法精神,将立法重心向“预防优先”倾斜,推行“利益衡量”原则,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宪法地位,确立公民环境权的宪法地位,进一步充实法人及其他组织环境权的内容,增设尊重其他生命物和生存权利的规定等,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正>所谓生命教育,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它主要是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提升生命的质量。其主要内容有:了解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回馈社会。长期以来,我国大中小学各阶段的教育中,真正意义上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网民在网络中的不正当行为引发出“网络知识产权受到侵犯、信息与网络安全受到威胁、网络隐私权受到挑战、网民各种情绪在网络中寻求表达、网民专业技能在网络中不正当发挥”等问题。“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自觉保护知识产权,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不随意传播他人隐私,恪守道德底线”是网民应遵守的自律准则和应履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余燕 《魅力中国》2009,(31):79-80
弱势群体是社会特殊群体,其成因有先天的自然因素和后天的社会因素。和谐社会尊重和保护人权,弱势群体的人权状况是衡量社会和谐的标志。现有法律还不足以保护弱势群体人权,需探求新的保护机制,从而实现社会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19.
保护人权,保障被追诉人的人权,尊重被追诉人的人格,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拦的历史进程.沉默权作为保障公民人权、维护人格尊严的重要法则,既是公民所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也是现代法治国家司法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沉默权含义的阐述和沉默权渊源的追溯,从行政执法者的视角对如何适应沉默权制度下的依法行政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正> 1994年1月18日,美国助理国务卿温斯顿·洛德说,美国政府将寻求解决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的途径,以避免一年延续一次的旧模式。还说,美国政府注意到,中国政府在“人权”方面已有些进展。他认为这种进展有利于今年6月的最惠国待遇的审批。美国的这种态度虽然比以前有一定进步,但我们认为这种做法还不符合最惠国待遇原则及人权的国际保护目的,公正的做法应是无条件地实施对华最惠国待遇,其理由如下:一、实施最惠国待遇附加与“人权”有关条件是与最惠国待遇原则相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