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鹤  叶小军 《中国西部》2011,(13):31-41
数年前,与友人饮酒,半酣间其突然说起曾往九寨沟、羌寨一游,听导游言道"羌族是来自云朵上的民族,因为他们居于险峰之巅,因寨而居"对此我倒有些许不同看法,缓缓为友人道出羌族源流。  相似文献   

2.
曾小燕 《中国西部》2011,(13):54-55
目前,羌族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的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平武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甘肃南部、四川西南、云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3.
曾小燕  岳越 《中国西部》2011,(13):54-66
目前,羌族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的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平武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甘肃南部、四川西南、云南部分地区。一场举世震惊的"5·12汶川"大地震,使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这个古老神秘的民族备受关注,羌族的文化、羌族的生活、羌族的环境、羌寨的损毁情况、灾后重建的进展,都是人们关注的的话题,走进羌区,古老的民俗、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建筑、美丽的景色……无不充满神秘诱惑,深深吸引世人。  相似文献   

4.
王琦 《中国西部》2013,(20):90-111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羌族人自称尔玛人,因依山而居,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为早期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形成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寒冷的12月,一个在陕西凤县广为流传的消息,让不少当地人感到兴奋,“在当地居住三代以上、或能证明自己有羌族基因的凤县汉族居民,可以申请更改民族成分为羌族。”与此同时,在这个目前仅有80多户羌族家庭、300多羌族人口的小县,一场“抢救羌文化,打造羌族故里”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相似文献   

6.
羌影     
<正>现在,学术界大多认为今天集中聚居于川西北地区的羌族同胞,最早应为先秦至汉代期间从西北部迁徙至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四川岷江上游的羌族,给世人的感觉就是仿佛他们一直生活在一个相对闭塞的时空之中,在那里,保留下他们民族独特的人文风俗。今天,川西北的羌族地区,已成为成都人大假休闲自驾游的目的地,从原始苍劲的达古冰川到闻名中外的桃坪羌寨,每至一处,热情而好客的羌族人总会为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2011,(13):40-41
数千年的风霜雪雨,羌族可以说是一个活生生的见证,他们源流古远,曾经引领过东亚大陆的文明,强大过、衰微过、不断辗转迁徙只有坚韧的民族精神不变,如今青海、甘肃等地的羌族不是迁徙到西南地区,就是已经融入到中原文化圈,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2011,(13):46-47
“此情有景道不得,羌姑刺绣在前头”,在羌寨听到这样的话一点都不夸张,羌绣总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羌绣是活着的具有灵性的景观,作为骁勇善战的羌族,在刀光剑影中开放出的温柔的花,一直鲜艳在羌族人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9.
焦虎三 《中国西部》2014,(15):62-69
<正>羌族和汉族一样,对婚嫁之事十分重视。羌族的婚俗文化融入了本民族的风情与信仰,婚嫁习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最能代表羌族民俗风采的一张文化名片。为了喜上加喜,使婚礼更加热闹与喜庆,羌族同胞大多选择在羌历年举办婚礼。婚礼仪式上,羌人必须要向新郎、新娘挂红,"红"是一条长约3公尺宽约20公分的红色布条,"挂红"就是将这块布条挂到新人身上。这种尚红习俗,是羌族传统习俗中最高的礼仪。  相似文献   

10.
李勍 《中国西部》2009,(6):118-119
灾后重建的汶川打的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牌,萝卜寨是震后旅游经济的一个缩影,而孩子们的乐观坚强延续着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羌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焦虎三 《中国西部》2014,(15):56-61
<正>羌族饮食的特色与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总体上而言,羌族饮食食材大多源于自产,食法独具匠心。其食材以自产的腊肉、玉米、小麦、豆类、洋芋及蔬菜为主,佐以从大山中找到的众多野菜与猎物。自然与生态,是羌族美食文化最为显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2011,(13):60-60
黑水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北端的岷江上游,与闻名遐迩的九寨沟毗邻居住着包括羌族在内的多个民族。  相似文献   

13.
王琴  杨雨鑫 《魅力中国》2014,(7):268-268
羌绣是羌族美丽的民族符号,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是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表现。羌民们在袖口、衣领。衣摆或是鞋子、头帕甚至窗帘、枕被上绣着美丽的绣花,用各种不同的针法将生活中的种种图案绣出,既展现了美的艺术,又反映了民族文化。本文以茂县、汶川羌绣的开发调查为例。分析目前羌绣的发展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更好地开发利用羌绣,更广泛地宣传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2011,(13):36-37
我们先不必翻阅史籍,吟咏诗歌即可了然羌族的由来,被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的名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相似文献   

15.
王鑫 《中国西部》2015,(5):56-59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道出了羌族生活的悲壮与凄凉,也使羌笛这一古老的羌族乐器家喻户晓。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之中,一支羌笛,漫天朔风,就这么悠悠地吹奏了几千年。在漫长的岁月中,依靠祖祖辈辈的口传心授,羌笛这种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然成为了羌族历史中一个抹不去的文化烙印,并以其清脆高亢的曲调传承和发展着中国民族音乐史中最为悠久的乐章。悲怆迷离、动人心魄的声声羌笛,穿越千年的时光,在岷江峡谷和川西高原的天空中诉说着羌族人民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成为一段传唱至今的传奇和一本有声的史书。羌笛的力量竟是如此强大,强大到足以将那些所向披靡的峥嵘岁月,变成羌族人坚韧乐观的民族乐章。  相似文献   

16.
周周 《中国西部》2013,(25):70-73
羌,狭义为中国古代西部民族名称,广义为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当前,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其余散居在阿坝州的黑水、松潘,绵阳市的平武,以及陕西省的宁强和略阳。  相似文献   

17.
胡静 《中国西部》2012,(31):82-87
“感谢天感谢地,北川托伊;感谢风感谢雨,北川拉伊……感谢你啊,带来阳光带来美丽;感谢你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2012年金秋,北川新县城,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羌族儿女,正在载歌载舞地表演北川自创的羌族隋景歌舞《禹羌部落》。古老的“感恩歌”唱出了羌人千年心迹,今天的“感恩歌”北川儿女将刻骨铭心,水水远远地传唱下去。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世界性的文化难题,遭受巨大损毁的羌族和灾区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劫后余生,重现辉煌,更是一个空前的挑战和考验。目前,四川省正向社会筹集近百亿元的资金,用于灾后羌族文化旅游事业恢复重建的诸多项目。  相似文献   

19.
焦虎三 《中国西部》2014,(15):24-29
现在,学术界大多认为今天集中聚居于川西北地区的羌族同胞,最早应为先秦至汉代期间从西北部迁徙至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四川岷江上游的羌族,给世人的感觉就是仿佛他们一直生活在一个相对闭塞的时空之中,在那里,保留下他们民族独特的人文风俗。  相似文献   

20.
罗明明 《中国西部》2011,(13):42-45
在四千多年前,历经战争和各种天灾人祸的羌族人从甘肃一带顺黄河流浪着。终于在天神木比塔的指引下来到了岷江河畔,九顶雪山之下,从此他们有了自己的家园。他们在高山顶上,在离白云最近的地方修建了自己的家,随手取来黄泥和石块,垒起高高的碉楼,顺着山坡垒起层层叠叠的房屋,每户人家都彼此相依在这与世人隔绝的山寨世代繁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