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社会与制度公正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构建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公正性。只有通过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秩序,并为社会成员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只有制度公正,才能避免社会各个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摩擦和冲突,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2.
公平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更是贯穿和谐社会各个层面的核心价值理念.我国现阶段还存在很多不和谐的现象,维护好、实现好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公平的实质说到底是个利益问题,因而要将协调利益作为维护和实现公平的关键环节来抓.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是人民的意志,而且也升华为执政党的主张。在这个利益分化的时代,如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将成为社会不稳定甚至动荡的根源。自由与和谐是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社会价值,我们应当从法律制度层面加强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创造社会自治机制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公平行政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服务型政府的创建是实现公平行政的关键所在;通过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公共行政转型,塑造一个现代服务型政府,实现公平行政,造福于人民。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的财政政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财政作为调节社会分配关系、促进公正与公平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政策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财政收入的增加为和谐社会提供了财力保障,财政政策转型创造了良好契机,新一轮税制改革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现存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也会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形成一定制约,因此,应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消除不和谐因素,使广大群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相似文献   

6.
制度安排是社会状态函数的一个关键性变量,因此,相应的制度安排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之所在。而和谐的制度安排应立足于其根本的“基础设施”——政府、市场、社会自身及其关系的和谐,然后构建其对策性的制度安排: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利益沟通与谈判的机制、有序的社会流动机制、表达与参与机制、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的价值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制度正义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和根本保障,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着力点和内在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正义的现实构建,首先应着眼于确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正义观,此外要加强制度创新,强化法律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社会利益均衡机制;畅通利益表达渠道,确立多元对话、共存共生的社会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的价值理想和目标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一定伦理精神的支撑,经济伦理以其在经济活动领域中的规范、引导、协调和创新功能,使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在利益均衡的基础之上,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极大的伦理支持,并在公平、正义及人的自由发展的价值取向上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了一致,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平思想为基础,结合现实情况,分析我国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平现象,指出人们在思想意识上对社会公平的认识浅薄,在经济上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在政治上因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社会公平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所以,我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平思想为理论基础,指导我国早日建成一个公平、正义、惠及亿万人民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在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民主的重要功能就是它能通过设置合理的各项制度为公民的利益诉求提供充足的表达渠道,为解决利益冲突提供足够可信任的机制,使社会矛盾通过正常渠道得到舒缓和排解。法治的重要功能则是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于法制的权威,通过法治来保障“人人平等”和人民的民主权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处理人们的政治关系方面,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1.
周涔 《企业家天地》2007,(8):152-152
人事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会公平正义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我认为,构建和谐单位离不开单位的公平正义,而单位的公平正义又首先是人事公正,这是构建和谐单位的重要基础。一、人事公正是构建和谐单位的内在要求公正,即公平、正义。公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一个公平的状态被打破后,它必将往一个新的公平状态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正义的价值导向作用,决定着公平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的人事公正,就是要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到因事选人、因人施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人与事以及共事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公平,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有序,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利益均衡。依据分配不公的现实,从公平分配的视角,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创立更新社会管理理念的先导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利益平衡的主导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方法的向导机制。  相似文献   

13.
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观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以平等、自由原则为基石,以“原始状态”中“无知之幕”后正义原则的选择为逻辑起点,以公正程序与法治原则为保障,强调机会平等,注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追求社会和谐与社会公正。其公平正义理念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更合理地分配权利与义务,更好地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更科学地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高效地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法治的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于法制的权威,通过法治来保障“人人平等”和人民的民主权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处理人们的政治关系方面,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完善法制是对和谐社会的支撑,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依赖于法律制度的推进,必须借助于法治建设。法治社会不等同于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社会活力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础;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坚持六条原则。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企业家天地》2006,(9):40-4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我国的宪政体制下,人民法院担负着定分止争、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法定职责,使得法院理应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何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司法审判的职能作用,实现司法审判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本刊就此对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江必新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7.
孙宝珠 《全国商情》2009,(4):137-138
考量社会阶层结构形态优化与否应坚持社会阶层结构本身是否有利于实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和谐,是否形成平衡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共赢的利益整合机制,是否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正义,是否有利于社会流动等多元维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发展理念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由过去单一能追求经济增长进入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阶段.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开始回归理性,进入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的发展阶段。有效遏制不合理贫富差距,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好地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和突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为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良性互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健全而成熟的非政府组织,在促进社会整合,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公平、和谐与经济效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但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如何理解社会公平以及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本文试图澄清公平或正义的内涵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进而对如何选择符合效率的公平原则提出建议。社会公平的本质是社会和谐而不是平等,由社会公平的本质可推出,社会公平的内涵至少包括正义的本质、正义的形式原则、正义的具体内容与实现正义的机制等四个要素。公平的具体内容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所适用的社会公平或正义原则应当是在强化“权利平等”和“按贡献分配”两大原则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偏向社会贫困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