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璇 《商场现代化》2016,(30):131-132
近些年来,我国投行业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传统投行业务在整体投行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创造利润的核心投行业务发展势头良好。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投行业务的业务发展情况,分析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现状,把握投行业务发展的未来趋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亚投行旨在促进亚洲地区经济的区域联系,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是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投行一方面起着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发展,稳定国际金融体系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可协同世界银行等多边组织解决目前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亚投行的成立给我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亚投行的成立和发展促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但是,亚投行成员国对相关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所承担的责任也更大。此外,亚投行的贷款担保制度还不够完善,在融资方面也存在一定隐患,这成为亚投行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如何更好地把握政府区域多边开发战略的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成为了亚投行当下的关键任务。  相似文献   

3.
胡亦非 《商展经济》2024,(6):106-109
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金融投行在其中的作用日浙凸显,然而由于新兴市场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金融投行在实施发展战略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兴市场的定义和特征;其次,探讨金融投行在新兴市场的发展策略;最后,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金融投行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以帮助金融投行克服困难,实现其在新兴市场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投行业务是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下文简称城商行)未来必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本文从国外投行业务的发展趋势、国内需求和国际监管规则变化三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城商行开展投行业务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国城商行投行业务系统化的开发模式,包括渐进式组织模式、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亚投行的成立引起各国各界的关注,人们对其成立的影响与经济、政治意图的讨论莫衷一是。作为刚刚兴起的国际多边金融机构,人们聚焦于亚投行的作用、意义与前景,却淡化了亚投行与同类金融机构的横向对比。通过对亚投行与世行、亚行等国际多边金融机构,以及国内的政策性银行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对亚投行有更加清晰、准确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投行业务是证券市场和金融体系的主体,其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等业务,发挥着构造证券市场、促进产业集中等重要业务。本文通过对证券投行业务的主要内容的分析,结合如今我国投行业务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我国证券投行业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也许有一天,传统投行和新三板的界限将不再那么明显。有朋友问笔者,IPO空窗期的投行人在做什么?其实,即使IPO暂停了,投行人的工作基本还是照旧,该找项目的继续满天飞,该做项目的依旧苦哈哈地蹲在现场更新材料或一天N城地走访核查。但朋友提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投行人面临IPO越来越不好做的局面,不少投行人也选择转型寻求出路,或是转做并购,或是  相似文献   

8.
吴莎莎 《消费导刊》2009,(13):53-53
在次级贷危机的冲击下,曾经活跃于世界金融舞台的美国五大投行中没了三家,剩下的两家也开始从事储蓄业务,以致很多人悲叹,投行时代一去不返。本文将从美国投行大规模倒闭的主要原因入手,对比中美投行收入和业务结构的不同,分析中国投行所拥有的优越的生存环境,得出本土投行不仅不会大规模倒闭而且正当其时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要闻点睛     
CFT·HIGHLIGHTS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将达35个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受到了强烈关注。目前,亚投行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其各方面的议程也都已基本成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金立群表示,根据目前的进展,亚投行3月底意向创始国将达到35个。该行将按国际标准,实行开放运行,投资范围将十分宽泛。未来亚投行贷款将发放给亚洲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0.
投行业务蕴藏着无限的增长空间,必将逐步成为支撑金融业经营效益快速增长的重大板块,必须牢牢抓住投行业务的重要发展机遇,坚决把投行业务推向发展的快车道。本文提出了国内商业银行推进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曾几何时,在华尔街,投行被人们称之为“皇冠上的明珠”。彼时,投行的精英们每天接触的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企业家、最具话语权的金融家。然而.金融风暴开始后,世道变了,美国五大投行相继消失.而中国的投行们仍在继续着、坚持着。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投行业受金融危机冲击出现大变革之际,国内投行业也悄然展开变局,融合与转型成为当前行业的两大关键词。一方面,在中小项目为主导的发审格局下,各投行分守大项目或中小项目的差异化定位面临调整,投行大中小项目通吃的融合趋势已现端倪;另一方面,伴随投行角色继续由单纯的通道服务商向综合服务商转换,债券承销、直投、财务顾问等业务日益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抢先布局的企业可望赢得新一轮竞争的先机。同时,地方性投行上市后实力递增,增强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为老牌投行带来了新的威胁,并进一步模糊了原有阵营的边界,加速了行业格局的重构。而2009年以来频繁出现的超募与破发现象则表明,本土投行仍需要提升定价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水平,并通过规范的制度设计杜绝相关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3.
<正>亚投行筹办以来进展迅速,其组织章程的签约仪式已完成。中国以297.8亿美元的认缴股本和26%的投票权,成为现阶段亚投行第一大股东和投票权占比最高的国家。域内国家和域外国家的出资比例为75:25,更多体现了亚投行为发展中国家代言的特点。亚投行作为中国倡议成立的多边性国际金融机构,对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是,亚投行在走向高  相似文献   

14.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由中国发起并主导的区域性开发金融组织,它可以通过投融资贷款、技术援助等方式帮助域内各国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发展。虽然亚投行的成立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将为其成员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但以美日为首的一些国家对于亚投行的成立一直以亚投行职能与亚开行相重合,成立亚投行会妨碍亚开行的运营而反对亚投行的筹建。事实上,亚投行与亚开行之间有职能融合,也有职能错位,其成立不仅不会阻碍亚开行的发展,反而可以与亚开行一道促进亚洲区域的互联互通,加速亚洲经济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张国普 《北方经贸》2023,(1):98-101
可持续发展金融倡导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在新冠疫情中体现出其应对风险和危机的能力,未来将对金融业和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用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探析亚投行未来发展之路,首先介绍了可持续发展金融理论,继而阐释亚投行的实践与面临挑战,然后分析了亚投行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亚投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所有这些,以期亚投行在实现自身财务和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动亚洲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世界范围内金融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洪林皓 《商》2014,(13):121-122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外综合实力强大的银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加上国内的客户已经不满足于商业银行提供的存贷款等传统服务,因此积极开展投行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业务的现状,从而指出在开展投行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基于我国的国情提出了对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华尔街独立投行陷入危机引发人们对投行模式的思索。独立投行陷入危机有其深刻原因:独立投行依靠自营业务、高杠杆同时存在融资问题;内部风险控制、激励机制存在缺陷以及监管存在重大问题。由此引发独立投行模式是否即将结束的怀疑,但专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模式各有优缺点,虽然混业经营将成为金融业发展趋势,但一切的关键在于监管,而且模式的选择应取决于各国国情。我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不能一概而论投行是发展分业还是混业模式,应从实际出发,加强监管,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投行并存共同发展,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金融改革的持续深化和客户需求的日益提升,大力推进公司业务投行化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内生与外在的战略要求。为此,着重分析了商业银行进行公司业务投行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理论分析和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实际,提出公司业务投行化发展的思路,并要采取紧抓目标客户、坚持产品驱动、加强联动营销、突出区域重点等措施,以促进公司业务投行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韩国和澳大利亚是纠结于是否加入亚投行的重要摇摆国。3月24日,澳大利亚内阁批准澳加入亚投行,据悉将向亚投行投资不超过30亿美元。韩国迟迟未能决定,还在于权衡中美博弈中自己的位置。近一段时间以来,中美都在朝鲜半岛投入了很大的外交  相似文献   

20.
《商》2015,(41):212-213
亚投行的成立是近几年国际关注焦点问题之一。自2013年决议成立亚投行,到2014年开始招募成员国,围绕亚投行的争议持续不断。成立亚投行的益处很多,但目前相关文章和著作主要涉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以及区域政经环境等,尚且没有从国际金融安全的角度来进行综合考虑。本文是从国际金融安全的角度,结合各类报道和相关学术文章,探讨亚投行对国际金融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