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对"山寨"现象存在不同的观点和态度。本文从创新视角出发,界定"山寨"现象的本质并分析其创新特质,认为其同时包含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文化创新及自主创新的成分,并就"山寨"企业的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环境和越趋复杂的技术创新环境,开放式创新己经成为企业满足多种创新需求、保持技术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文章结合外部市场环境所形成的技术创新开放基础,对于开放式创新的三种主要的开放模式属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不同的案例,分析了每种属性的开放式创新所具有的优势和缺点。并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开放式创新中突破企业边界的开放性对国家创新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本文探讨双向开放式创新、创新速度和创新质量与新产品市场绩效的关系,构建理论模型,并根据271份企业调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数据结果显示:内向型开放通过创新速度和创新质量影响新产品市场绩效;外向型开放通过创新速度对新产品市场绩效产生影响;内向型开放对新产品市场绩效的总作用效果大于外向型开放对新产品市场绩效的总作用效果。研究结论对企业的创新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8年"山寨"现象泛滥。舆论界对"山寨"现象,尤其是"山寨手机"微词颇多,国家政策也偏向予以打击。通过对深圳市"山寨手机"市场实地走访调研发现,"山寨手机"是一个非常适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创新产业,对解决就业、繁荣地方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应对"山寨手机"和"黑手机"区别对待,对于"黑手机"要予以坚决打击与取缔,对于"山寨手机"应积极鼓励和扶持。  相似文献   

5.
山寨手机如何异军突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观察市场上流行和网络上崛起的新事物——山寨现象进行分析,从山寨手机入手、从社会学的角度,分别从网络、权利、认知和制度这四种机制着手,分析山寨手机的合法性问题,解释其在07年红遍国内,甚至东南亚、非洲和中东这一经济现象的出现。最后,通过山寨的案例,论证这些机制在塑造经济现象或者经济行为中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观察市场上流行和网络上崛起的新事物——山寨现象进行分析,从山寨手机入手、从社会学的角度,分别从网络、权利、认知和制度这四种机制着手,分析山寨手机的合法性问题,解释其在07年红遍国内,甚至东南亚、非洲和中东这一经济现象的出现。最后,通过山寨的案例,论证这些机制在塑造经济现象或者经济行为中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吴静 《企业活力》2011,(2):36-38
"山寨"一词正在从手机的定语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的代名词,而"山寨"这种社会现象的背后又牵扯了诸多法律和社会问题。从专利法和商标法的角度看,山寨手机有合法之处,也有违法之虞。山寨手机市场的良性发展迫切需要法律的有序规范和政府的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及开放式创新能力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从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创新文化等3个方面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认为科学化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有利于地方政府在营造开放式创新环境方面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9.
郭芳芳 《中外企业家》2014,(12):164-165
以开放式创新理论框架为依托,结合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特征,结合民营企业实践案例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民营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关键是:开放思维、开放学习、开放创新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经营者》2009,(5):15-15
3月10日,被称为山寨机之父的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在台湾媒体发表了自己对于“山寨”的看法。蔡明介说:“山寨手机成为大陆市场独有现象,改变了大陆手机产业游戏规则,我倒觉得透过新产品、新市场、新产业组织,不断地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这是一个很正面的经济学力量。”他认为,山寨手机改变了手机产业的结构,完全合乎创新理论:就产业现象来看,山寨手机的崛起,突显手机产业是一个动态的竞争,一线大厂不可能高枕无忧,二线厂商也不是没有能力去挑战一线大厂,联发科协助这些二线厂商,加速产品开发流程。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山寨一词渐渐为公众所熟悉,山寨文化现象屡见不鲜,山寨产品遍布市场,可以说它已经进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山寨行为的存在自有其法律学的意义,然而,形形色色的"山寨行为"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法律上的纠纷和问题。本文正是从这一问题出发,第一部分从法律学的视野解析了"山寨行为"的基本概念和其产生、特点和基本性质;第二部分从法理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我国"山寨行为"的法律规制现状;第三部分是在前两部分讨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实现我国"山寨行为"法律规制的几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2010年春节期间,中国质量万里行曾以《山寨食品鬼魅"下乡"》为题报道山寨食品充斥农村市场,奶制品市场甚至出现了"牛奶制品造价低于水"的奇怪现象。今年春节前后,本刊记者再次回访山东、河南两地,山寨食品依然"阴魂不散",农村依然是山寨食品的重灾区,尤其是在偏远农村。  相似文献   

13.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开发中的创新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案例研究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为对象,针对它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发从其较短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把握其内在的创新规律,总结其富有特色的创新方式,同时从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时代背景和创新平台、创新体系等整体角度,基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可行性,论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开放式创新的含义及其特征,在比较世界主要新能源汽车的创新模式和开发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创新的有关理论,指出比亚迪汽车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比亚迪的开放式创新赢得了市场,其根本原因在于对自身核心能力的充分把握和对创新的日常化理解与实践,前者使其传统的电池技术优势得以强化和扩展,并因此掌握了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避免了传统汽车制造上的品牌短板,后者则适应了自己的国情和当今的世界竞争态势,使其创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从2003年开始出现山寨手机直到各种山寨产品,“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这里的“山寨”,指的是涉嫌仿冒或伪造电子产品的行为。2008年二季度,广州海印市场惊现山寨平板液晶,其中不少甚至已经打开了海外销售的渠道。如今,山寨相机又开始大规模的登陆网上销售平台和卖场,更加见证了山寨文化的“进取”精神。山寨机“粉丝”团体正越来越庞大,“山寨机已成为DIY文化”的说法也正越传越庀有人说,山寨文化就是“低俗文化”;有人认为山寨文化也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工业革命及其引起的信息化和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复合研发迅速增长,现行科技创新方式和体制存在的开放不够、协同效率低的问题日渐突出,不少企业现有创新系统面临严峻挑战。应对这个挑战,要求企业创新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开放和协同,整合开放创新与协同创新两个体系,在创新方式中融入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两类元素,在现有开放式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参与者与各相关方的合力,构建开放式协同创新新体制。当前推进开放式协同创新的关键点是,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效机制,明确各参与者的责任和利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发挥好政府促进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从山寨食品、山寨手机再到山寨电器,山寨产品在市面上比比皆是。从暗处走到明处,从边缘走向主流,山寨盛行已经成为了众所周知的社会现象。之所以山寨产品能够行销于世,很大程度上,除了价格低廉,表面上功能齐全,更多地是凭借其对知名品牌的高仿真度,但往往抄袭了表面,却没有吸纳内在精髓,最终被侵害的只能是消费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7.
山寨     
在2008年的风雨中,有一个原本最朴素的词汇突然四处“开花”,那就是“山寨”。从山寨手机、山寨电脑、山寨网游、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到南京的山寨一条街……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山头林立”,市场上沸沸扬扬,呐喊之声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开放式基金现存问题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甫英 《企业经济》2004,(7):187-188
着眼于对中国目前开放式基金的研究。从其与封闭式基金的对比、目前的市场状况、市况原因分析等几方面来对目前的开放式基金进行剖析。最后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扩大开放式基金规模、提高其绩效、改革目前的一些不合理制度等几方面提出了作者的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百度“山寨”,会发现真的是百花齐放,流派纷呈。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山寨春晚,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吸引了多家媒体的关注.连央视也不免俗。从反应来看,有任山寨产品大行其道的。有认为山寨文化应任其发展的,有认为山寨反映了公众追求时尚和低价的心理需求的等等,似乎对于山寨现象的同情和支持之声已占了上风。  相似文献   

20.
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优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俊  刘明  曹海平 《企业导报》2010,(1):242-243
实验室开放在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介绍实验室开放的教学思路,结合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经验,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特点和优点进行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