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读往来     
《中关村》2006,(7):125-125
定位要有特色因为地域的原因,曾经以为中关村离我是很遥远的,但一本《中关村》杂志,却迅速拉近了我与中关村的距离。《中关村》杂志最吸引我的是“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的定位,IT、汽车、教育、新农村建设、宏观经济分析等社会热点均是杂志关注的焦  相似文献   

2.
萧惑之 《中关村》2014,(12):44-44
《时间都哪儿去了》在中关村打工族群"蚂蚁雄兵"中传唱,别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涌上眉头激荡在心头。由此生发出新的感慨,一言以蔽之曰:"一年辛苦为谁忙",创造的价值都哪去了?一位年轻勤奋的快递员,每日工作12个小时,月收入约6000元,"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变老了";一位"不惑"之年风华正茂的中层管理,月收银约8000元,"看上去很美",觅"另一半"却"百战百殆",孝敬父母也是口惠而实难至。  相似文献   

3.
王德禄  CFP 《中关村》2009,(11):25-26
中国的产权制度一直秉承“谁投资谁所有”原则,这使得创业者不能拥有股份。因此除联想之外的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始终无其股。他们退休后只能获得微薄的退休金,他们没有资金作天使投资,也就很难把他们的智慧、经验和创业收益转化成新的企业的启动力。柳传志主导的联想产权改革成功。仅仅是特例。这个“特例”能否变为“通例”呢?  相似文献   

4.
本期《中关村》杂志,主打内容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第二届优秀企业家、优秀创业者评选活动”,以及39位候选人群英谱。尽管他们只能有20人当选,但作为中关村上万家高科技企业、40万创业者的代表,他们无疑是中关村乃至中国的知识英雄!因为他们代表了拼搏,代表了效率,代表了创新,不然中关村何以在短短20年就能从一片荒芜的土地发展为“世界八大文化圣地”之一,每年以接近翻番的速度扶摇直上!?两年前,中关村科技园区举办了第一届“双优”评选活动,评选出了柳传志、段永基、陆致成、张兆东、王文京、杨元庆、刘迎建等20位优秀企业家和创业者。他们的名字,已被永远铭刻在中关村科技园内一面黑色大理石砌成的文化碑墙上!  相似文献   

5.
赵凤桐 《中关村》2010,(6):83-83
三年前,《中关村创新谱》问世,曾引起热烈反响。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把中关村称之为“中国未来的动力引擎”,这部书稿之所以受到关注和好评,那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新英雄”。书中记录了中国创新创业的先锋,从陈春先、王选、柳传志到王文京、杨元庆、邓中翰、李彦宏、张朝阳……51位“知识英雄”,尽管他们创业的道路崎岖不同,但都来自于中关村。都是秉承“创新”理念,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书写了中关村波澜壮阔的历史,正在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卷。  相似文献   

6.
《中关村》2014,(2):37-37
凤凰网报道:经济学家华生在新著《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中表示,城市户籍垄断已经成了阻碍竞争、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不破除户籍制度,就无法实现城市化目标。  相似文献   

7.
《中关村》2003,(8)
中关村,历经20年风风雨雨,走向辉煌,成为震撼全球高新技术领域的知名地。“IT 精英”已经成为中关村的代名词。IT 精英的工作效率和精力的投入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这类人群的健康状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当出现严重疾患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的机会。定期体检无疑是中关村“IT 精英”人士最有效的健康预防手段。中关村人究竟易患哪些疾病?根据职业和行业特点,佰众专业健康体检及管理机构的医疗保健专家组给出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8.
9月6日,中关村迎来了自己一年一度的“狂欢节”。“科技创新与发展”是今年中关村电脑节的主题。“创新与发展比生意更重要”,北京软件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从2001年开始,我们就把电脑节的翻译从 computer festival 变成了 IT festival”。今天看来中关村需要的不仅仅是 IT,还需要国际资本和先进管理模式支持的,最终促进本土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编读往来     
《中关村》2006,(9):123-123
打破科技报道传统界限“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日新月异”已经成为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广告名牌,树起“新科技”的大旗。《中关村》要领导的无疑是科技创新的队伍,着眼点在“新”,也就有了一个无止境的开创环境。但是翻开一本本精美的杂志,我们看到了工厂,看到了中关村,看到了科技人物,看到了创业史,就是没有看到真正属于新科技的东西。名叫《中关村》的杂志,已经被冠上一个标志,这个专有名词“中关村”把杂志就定义在中关村周边辐射的范围内,读者更加留意与之相关的报道,久而久之也就把《中关村》杂志想成了中关村这个地方的专有,就如北京…  相似文献   

10.
1999年至2004年,短短五年时间,从中关村第一家专业电子卖场到全国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IT产品集散地,硅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在“2003中国电子市场竞争力调查”活动中荣获“全国独立电脑城十强”及“经销商满意度最高的独立电脑城”;2004年第二届电脑商500强的调查评选活动中,获得“IT卖场50强”,也是唯一获得“分销辐射能力最强”单项奖的IT卖场;2004年在首届“金凤凰”中国招商实战营销论坛会上荣获“中国诚信营销机构”及“中国实战营销案例”奖。IT产品集散地地处中关村核心地带的硅谷电脑城,有多条主要公交路线通过,交通…  相似文献   

11.
在人们的眼中,中关村就是知识、高科技、IT的代名词。而作为全国最大的IT行业中心,IT产品的汇集地,也就必然需要一种形式将中关村的产品呈现给世人,正是这种客观的需要,促使了一家家电脑城的崛起。中关村的电脑卖场一直以来就是中国IT产业的晴雨表,各大电脑商城经过多年的发展,笼络了几乎所有有活力的经销商,并成为京城甚至全国广大消费者、特别是电脑发烧友购买电脑和数码产品的首选之地。各大卖场相互竞争又各具特色,像主营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电子元器件、耗材的海龙电子城;经营重心倾斜于数码产品、偏重于中高端电子产品的太平洋数码电脑城;被广大电脑爱好者称为“攒机者的天堂”的硅谷电子商城;第一家商场式的电子商城——鼎好电子商城以及刚刚开业不久的中关村科贸电子城等等,它们的市场定位呈现鲜明的互补性,在方便IT产品用户的同时也为中关村平添了一分靓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萧惑之 《中关村》2007,(10):106-109
鲁瑞清:“中国IT卖场研究第一人” “天下无人不识君”!在中关村IT卖场中,无人不识“鲁董”。“鲁董”是鲁瑞清在商界的昵称。大约是在前年的春天,我应《中关村》杂志卫汉青社长之嘱,陪同副总经理张芮女士去拜访鲁董,商谈关于合作办“店刊”事宣。事情虽没有谈出结果,可是鲁董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老板桌上那台笔记本电脑,主人娴熟的指法犹如弹琴,仿佛敲打我的“心鼓”。  相似文献   

13.
上期我写了篇《中关村白领是农民?》的文章,将中关村的白领和农民进行了一番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中关村白领虽然辛苦,但到底比农民强。在 IT 业打拼多年的张君看后心有不甘,说日子虽然比农民强,但比起 CBD 和金融街的白领,那可是天上  相似文献   

14.
提到中关村人们就会想到高科技产业,科技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最直接的冲击,尤其是在这个转折的年代,人们在十年前还无法想象手机、互联网会如此地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如今,这一切都来得那么迅速。如今,中关村在风风雨雨中经历了二十年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就选取几个人物作为中关村高科技的代表,看他们如何在中关村为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带来了新的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15.
《中关村》2003,(7)
中关村,名家云集,国际品牌、高新技术、著名企业家、各界文人墨客,铸就了她“一览众山小”的气魄,一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容纳着诸多统领最新科技的 IT 精英,在这样一个先进的“国度”里,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键康。黄灯——中关村人普遍的生活状态提起中关村,很容易让人想起整日工作在电脑前的 IT 工作者,风华正茂的年纪,却头发少、眼圈黑、眼睛红、脸色差、倦容多,他们忘我的工作状态令人敬佩,但身体状况的确令人担忧。长期紧张忙碌的工作、不规律的生活、睡眠不足、运动量小,已成为中关村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内容,浑然不觉自己早已处于远离健康的第三状态,离疾病仅一步之遥,甚至已进入疾病状态,身  相似文献   

16.
10月28日,中国首家进行 IT 类产品仓储式售卖的华人数码会员店在中关村开业,引起了业界与消费者的瞩目。电子卖场是电子市场经营的主流,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电子卖场是否是一个“终结者”的角色,却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就中关村而言,从电子一条街的街道店面式经营一变而为海龙、硅谷等模式的立体大卖场式的经营,这一过程是市场不断成熟的产物,而且这一过程也重新结构了中关村的市场,由此甚至影响到中关村的整体发展。也许,中关村的现代与国际化,首先来自于这种市场经营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程桔华  勒川 《中关村》2008,(3):30-31
生活在中关村的女人,如果以做一个风云人物为人生目标,那么她付出的代价就很可能是失去对美的感知.成为一个男性化的女人,从而失去女性本身的魅力。 中关村,这个由电子一条街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如今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名片,世人将关注中国的目光越来越频繁地聚焦在中关村。“中国硅谷”的美誉已经赋予中关村IT业激情的活力与丰富的内涵。活跃在IT行业这个大舞台上的主角几乎全部都由男性担当,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勇敢果决又高瞻远瞩。在人们的印象里,IT精英就等于成功男人。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几乎由男性统治的世界里。也同样活跃着一些耀眼的女人们,她们为数不多,可正是因为寥寥可数才格外引人注目。她们执着、干练、果决、独立、知性、美丽,透过笔挺的套装和精致的妆容,作为当之无愧的现代女性的代表,她们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的人生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丰富、深刻、温暖。  相似文献   

18.
海岳 《中关村》2004,(6):78-79
是什么让中关村成为中国的IT圣地, 是什么让人们提出“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二十一世纪看中关村”? 也许有人说,是政策,或者说是北大、清华、中科院。其实,所有的回答都有道理, 中关村是改革开放的大气候以及政策、机构、人才、产业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关村所有的成就,都是由一个个不同面孔的三代中关村从业者们合力完成的。这些英才的内涵是:不怕失败,意志坚定,追求卓越。自2001年开始,每两年一届的中关村优秀创业者与优秀企业家评选,已成为中关村自觉的“英才行动”,用这种方式,用标志性的人物来“书写”中关村的史志。而且,2003年11月底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家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参与园区的决策,更用一种“政治”的方式表达了中关村英才们的力量。而这种力量表达中,也为政府自身的改革进行一种尝试。这对于中国未来的意  相似文献   

19.
园区信息     
《中关村》2006,(9)
北京海淀“红色中关村”助力“硅谷”发展“建支持平台、强基层党建、促创新发展”。绝大多数企业属于新经济组织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近年来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大力实施“红色中关村”战略,创新基层党建的新内容、新形式,促进了企业发展。针对园区党员素质高、分布广的特点,园联合党委把“原则性、灵活性、多样性”相结合,创新管理服务。他们采取了20强、50优企业党组织联系定期走访制度使隶属关系不同的党组织可以互相借鉴;由软件企业党员骨干成立“红色中关村”小组,推出“红色中关村”党建网站等,通过互联网开展党组织活动;采取网络…  相似文献   

20.
《中关村》2004,(3):72-72
日前,中关村唯一的国家级商务建筑——中国电子大厦在中关村广场所有项目中最早进入了内装阶段。中关村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基地,国内外电子、IT和相关企业均把中关村视为开拓、占领中国电子信息市场的核心阵地。不过遗憾的是,在这样一个行业特色鲜明、品牌企业汇聚的世界级商圈里,一直没有一个像CBD“国贸”那样的领袖型核心建筑。因此,北京市在“十五”规划中,将中关村广场规划作为“科技兴市”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一决策使中关村从此有了“心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