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高柱 《宁波经济》2009,(9):26-28,39
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市场联系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险业发挥资金融通功能,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保险资金运用的空间逐步打开。目前我国保险资金在实际运用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保险资金运用的效用还不明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在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政策空间,加大保险资金运用机制创新力度,积极发挥保险资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努力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2.
顾涛  李学术 《辽宁经济》2005,(12):90-91
从国际上保险业的发展来看,承保一般是亏损的,投资是盈利的,整体运作是通过投资的盈利来弥补承保的亏损,最后综合盈利。国内保险资金面对利差损、国内保险业竞争日益加剧,以及来自国外保险公司的挑战,我国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有待扩大,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已经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此,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是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浅析现代资本市场体系下的保险资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现代资本市场体系下的保险资金进行了分析, 首先分析了保险资金的构成, 接着对保险资金和资本市场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考察, 并分析了当前保险资金运用的现状, 最后提出了对当前保险资金运用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保险资金运用,是指保险公司利用保费收付的时间差,将其持有的暂时闲置的部分保险资金,通过存放银行、购买股票、债券、不动产等各种方式进行合理运用,从而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在我国。目前的保险资金运用金额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和投资。[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保险资金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而政策的放宽为保险资金的运用拓展了新的渠道。如何科学合理地采取多种渠道和多种模式,以达到充分有效地运用保险资金、分散风险、提高收益的目标,已成为保险界人士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国内外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与模式对比的角度.对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与模式作进一步探索.并提出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6.
陈峥嵘 《新财经》2004,(4):60-62
截至2003年底,国内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9122.84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8739亿元——巨额的资金数量决定,随着保险资金直接入市问题破冰在即,任何市场投资者都将无法漠视这一“身躯庞大”的机构投资者哪怕一个小小的举动。由此,尽管保险资金何时何种方式直接入市的答案还不明朗,但对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的投资偏好作出预判及实证研究,对于任何投资市场的参与者都将颇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刚 《西部论丛》2006,(9):58-59
国务院于六月底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深化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推进保险资金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运作,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水平。这份被称为保险业“国十条”的文件,是自中国保监会成立以来首份以国务院名义发布的有关保险业总体规划的专门文件,也是政府对保险资金运用重要性的最高一次评价——“支持国民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8.
熊源 《魅力中国》2014,(24):71-71
在现代保险公司的经营业务中,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承保业务,而盈利的来源则主要依靠对于保险资金的投资,因此保险资金运用对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具有支柱作用。通过对于保险资金的有效运用,能加强保险公司的风险偿付能力,促进保险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寿险资金运用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国寿险资金运用存在投资渠道狭窄,保值增值的能力低等问题,通过政策支持,法律规范,拓宽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提高我国寿险资金运用的效率,从而实现我国寿险资金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使我国保险公司在日渐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与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逐渐拓宽,多元化资产配置已成为可能。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现有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及其风险,进而研究了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策略。在目前情况下,要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必须优化资产结构,实现资产负债匹配;有效实施投资组合策略并适度转移投资风险;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提高保险投资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保险资金的低效运用一直是困扰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保险可运用资金的快速增加与现行金融投资工具单,投资渠道偏窄,使得保险资金运用的稳健性、安全性和收益性,也难以进行有效的资产兼顾与负债匹配。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不断放宽,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不断多元化,保险资金运用的比例也不断上升(如图1所示),我国保险资金用于投资的比重从1999年的不足70%,上升并稳定在了目前90%以上.保险资金再投资的比重不断增加,一方面使保险公司获得了巨额的收益;另一方面也使其面临巨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莹 《北方经济》2007,(5):80-81
我国保险业进入深度开放期,竞争加剧。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资金运用。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保险资金运用在结构、收益、管理模式等方面都面临着现实困境,潜在风险不断积累等,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保险的基本功能切入,阐述了现代保险的保障、资金融通、社会管理三大职能及其相互关系;然后详细分析了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结合前文对保险功能的论述,讨论了保险资金投资渠道选择上的原则,并指出债券投资是符合保险资金安全性和盈利性要求的途径,是未来保险业投资的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14.
1、我国保险资金的来源。现阶段.我国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主要是以下两种:一是承保利润.二是投资利润。因此,保险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保险资金投资战略.保险资金投资又称保险资产的运用或保险资金的运用,是保险经营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保险企业维持其偿付能力的重要保障。由于保险资金的来源与其它  相似文献   

15.
邹琪 《四川经济研究》2006,(1):63-65,30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保险外汇资产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而政策的放宽为保险外汇资金的运用拓展了新的渠道;如何充分有效地运用保险外汇资金,并利用境外投资市场分散风险、提高收益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保险资金境外投资风险管理的对策有:审慎考虑政治风险,合理规避市场风险;保险资金境外投资,除了考虑证券本身的报酬率外,尤其应注意汇率的变动,通过合理手段,合理管理汇率风险,以使风险分散并达到最小化;保险资金投资境外资本市场应首先考虑选择以固定收益证券为核心的资产配置策略;对其它风险的防范也将有助于提高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的收益。  相似文献   

16.
保险资金的运用是保险行业资金池的命脉,也是保险行业增强赔付力的关键.保险法中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法律规范的适时完善和修改,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有利于提高投资收益,有利于化解寿险利差损,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但法规的拓宽多是资金的外向型运用渠道方面.保险资金的内向型运用渠道潜力无穷,值得大力拓展,并且法规也逐渐在这个方向指引行业导向,因此行业应该做好充分准备,迎接下一轮法规完善给保险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与业界预期一致,《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终于赶在8月份出台。除了投资不动产、非上市公司股权及无担保债投资的具体比例被明确外,保险资金直接人市的比例也提高至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现状 近些年,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繁荣,保险资金的投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截至2001年底,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702亿元,其中,53%为银行存款,22%为国债,持有的证券投资基金占整个证券市场基金额的6%;2002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5799亿,其中,52%为银行存款,19%为国债,持有的证券投资基金占整个证券市场基金额的30%.  相似文献   

19.
韩信波 《特区经济》2010,(2):127-129
新保险法的颁布标志着保险业投资不动产的渠道已经打开,意味着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格局已经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稳定安全,非常适合保险资金运用要求,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目前可选择市政债券模式、贷款模式和资金信托模式等。我国保险业对这个领域的投资缺乏专业经验,有效控制投资中出现的风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冯翠英 《特区经济》2011,(2):256-257
为解决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保值增值难度大的问题,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对保险资金的运用作出规定,拓宽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修订后的《保险法》将现行的"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拓宽为"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并增加了"投资不动产"的内容。因此,保险资金投资体制改革的主要取向之一是鼓励保险资金以股权的方式投资不动产。REITs作为房地产市场股权投资的一种方式,具有非关联性、高流动性和高回报率的特点,这与保险经营具有的强外部性、成本滞后性、资金运转周期长等特点相契合,为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搭建了难得的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