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从地勘单位类型分析出发,论述了从事开发性地质工作的地勘单位存在经营机制的理由,分析了现行地勘单位经营机制存在的诸多弊端,提出了应从改善内外部环境入手健全和完善地勘单位经营机制。  相似文献   

2.
“把地勘单位推向市场”已成为当前地勘行业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而把地勘单位推向什么市场以及如何把地勘单位推向市场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着力对这两大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把地勘单位推向商品市场以及要素市场只是地勘单位进入市场的外在表现,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地勘单位经营运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还必须把地勘单位推向产权交易市场。为此,必须逐步割断地勘单位对国家的依赖关系,把地勘单位培育塑造成为市场主体,使其内在地依赖市场,自主选择市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立足市场。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现阶段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为了人才之间的竞争,而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入了解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策略,以供相关人员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4.
当前,煤田地勘单位正在推进改革,即由“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向“企业化经营”过渡。煤田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任务目标为:一部分从事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和工程勘察工作,另一部分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服务创收,逐步成为“自我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按照“企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四自”经济实体的目标,必然依托众多新项目的健康运营,这样必然带来煤田地勘单位新项目开发的问题。笔者为此谈点看法。一、煤田地勘单位进行新项目开发的紧迫性煤田地勘单位进行新项目开发,是其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是建国之初至我国大规模进行工业化建设时期,国家为了恢复、加速基础工业,组建了煤田勘探队伍,这支队伍,为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过程中的煤炭资源需要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原体制的影响,队伍急剧增大。由于煤炭属非再生资源,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经过五十年的大规模勘探,占有开发区位优势地区的资源已越来越少,特别是沿海等发达省份勘察程度较高,已很少有大块勘探区,从事煤田地质勘探的队伍相对过剩。二是地勘行业的地勘费的投入由原体制的完全由国家投入变为包括国家、业主多元投入机制,国家只投入公益性的地勘工作费,地勘费投入相对大幅度减少。虽然社会对资源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较详细地论述了从事地质市场、多种经营工作的地勘单位应怎样实行工效挂钩。具体步骤如下:注意工效挂钩的地勘单位应具备的条件,选择经济效益指标,核定工效挂钩指标基数,选择挂钩的形式,计提新增效益工资效益工资的使用等等。  相似文献   

6.
把地勘单位推向市场是地勘业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只有把地勘单位全面推入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特别是产权交易市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勘单位营运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地勘单位推向市场的实质是把地勘单位塑造为具有“四自”能力的市场主体。为此,必须全面转换地勘单位的经营机制,逐步割断其对国家的依赖关系,使其自主选择市场,立足市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目前不彻底、不完善的两权分离,从不对称性两权分离状态走向对称性两权分离状态。  相似文献   

7.
从地勘单位经营管理特点出发,根据我国宏观改革形势和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系统研究和探索地勘单位管理目标模式,是当前地质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运用系统论原理,结合我国地质工作运行现状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系统讨论了地勘单位管理目标模式的改革问题。全文包括四个部分:一、地勘单位的改革特点和发展趋势;二、地勘单位管理目标模式的设想;三、适应目标模式的改革对策;四、目标模式的适度推进与转换。把地勘单位经营管理逐步纳入商品经济轨道是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正是本文展开分析和探讨的逻辑支撑点。本文的基本思路是:沿着地质经济运行和体制改革的动态轨迹,力图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脉博;从地勘单位管理要素、系统及环境的组合联动和制约关系去把握强化地勘单位管理效应、提高地勘单位素质和激发其活力的客观运行机制和现实改革对策。据此提出地勘单位管理目标模式改革的基本轮廊是:以提高地勘单位素质为核心,运用系统观点,加强地勘单位经营活动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改革经营目标和经营策略,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分阶段的经营目标和多样化、多触角、多系列的经营策略;眼睛向内,改革管理系统内部要素及其运行结构;强化要素功能,建立完善内部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整体效应,增强地勘单位活力。  相似文献   

8.
地勘单位活力是使地勘单位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的东西,它存在于地勘单位内部的生产关系以及体现这些生产关系的管理因素中。地勘单位活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人对组织目标的追求、人的能力和有效的组织方式。增强地勘单位活力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构造地勘单位的动力机制(包括全面合理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内部竞争机制和思想政治工作);第二,培育员工的能力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协调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冬梅  李凤荣 《现代经济》2009,8(5):136-136,101
地勘单位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的重要“细胞”。地勘单位作为地质工作的主要载体,对国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勘单位和谐,则国家资源发展和谐。作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先行性和基础性工作的地勘单位。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地勘单位。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创新思路,要紧紧抓住“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这条主线。构建和谐地勘单位。  相似文献   

10.
地质勘查单位进入市场经济,改变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体制,首先要解决的是地质勘查单位的产权制度问题,界定国有资产,确立资产的国家所有权,地勘单位企业法人财产权。本文借鉴目前国营工商企业的试行办法,从现行地勘单位资金管理体制,进行清产核资,试图确立地勘单位经营的国有资产,地勘单位自有资产,建立地勘单位的资本金制度,塑造地勘单位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地勘单位的自主经营,从而达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我国地勘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勘单位的经济利益,不利于地勘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地勘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本文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地勘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地勘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和完善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经济改革大潮中,地勘单位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加速地勘单位企业化为目标,为此必须搞好地勘单位的改制、改组和改造,这是地勘行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本文拟就此若干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地勘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勘单位的经济利益,不利于地勘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地勘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本文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地勘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地勘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和完善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地勘成果是特殊类型的无形资产,具有无独立性、获利性、不一致性、阶段性和生产条件的必备性、特殊主体占有性。使用国有资金取得的地勘成果所有权属国家,国有地勘单位享有法人财产权。要实现地勘成果的商品价值,地勘单位必须研究和预测矿产品的市场需求,及时向社会介绍自己拥有的矿产资源信息,提高地勘成果管理人员的开发能力和科研水平,注意地勘项目的经济核算。  相似文献   

15.
当今,地勘单位企业化是大势所趋。本文从组织开发战略、大市场战略、资本经营战略、品牌战略、企业文化战略和人力资本战略等方面来探析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发展,这些战略关系到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今,地勘单位企业化是大势所趋。本文从组织开发战略、大市场战略、资本经营战略、品牌战略、企业文化战略和人力资本战略等方面来探析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发展,这些战略关系到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邱建平 《当代经济管理》2001,23(1):22-29,34
地勘单位改革是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产权制度改革是地勘单位改革的突破口。文章全面回顾了原浙江省地质矿产厅自 1998年以来 ,全面推进地勘单位产权制度改革的情况 ,对改革的做法、成效、体会、启示等作了系统概括 ,着重从理性认识对地勘单位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了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建材地勘单位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阐明了地勘单位战略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目标及模式。强调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领导,把地勘费投入与“建大”、“放小”结合起来,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快地勘单位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各尽所能进入市场吴文盛地勘单位如何进入市场问题,实际上是地勘单位在市场中确定自己的位置问题,即经营什么,经营多少都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为此,地勘单位必须系统准确地分析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强势弱势,然后确定如何进入市场。一、市场需求分析目前,地勘单位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地勘单位转换经营机制的内含及难点进行了剖析,提出从宏观上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地勘单位有能力承担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同时,为各类地勘单位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环境,从而实现地勘单位经营机制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