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侗族文化的传承由于生境的变迁而越来越难,在新形势下,“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采取“动态”的、“活态”的方式,才能真正促进侗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共话文明传承,共商文化交流。9月12日,以“长江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的2023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举行。群贤毕至、共襄盛会,共同书写新时代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新篇章。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本次论坛围绕长江文明探源和推动长江文明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内容,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3.
李丙贵 《魅力中国》2011,(11):268-268
“哈尼卡”剪纸是达斡尔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具有很高的保护、传承价值。其富于特色的艺术风貌是达斡尔原生态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凝聚着达斡尔族之神韵。但现在民间的“哈尼卡”剪纸正趋于减少,民间艺人也在减少。保护和传承“哈尼卡”剪纸艺术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传承红色文化高度重视,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更新的不断加速,保护和传承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已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甘肃作为中国红色革命传统的发祥地之一,更应当将红色文化保护和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抓住新一轮城市更新创新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健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相似文献   

5.
文化遗产是华夏文明的精华,是我们文化由来之根,更是文化创新之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如何走出“保护——开发——破坏——再保护——再开发——再破坏”的怪暖?如何准确把握“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作为民族智慧结晶的文化遗产,对它的保护与传承同样需要智慧。由此,从本期开始,本刊特邀裴钰先生撰写“文化遗产开发难题”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端午节”归属之争让更多中国人意识到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严峻性。中国的文化生态正面临“危机”,从生态学的角度切入有助于剖析民族文化的维系、传承、积累和创新。文化生态安全的保护应正确理解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建立起“文化自觉”意识,加大法律制定、政策落实、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力度。确保中国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良性发展,方能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7.
邱慧 《中国报道》2022,(4):92-94
<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提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还首次将“古籍保护”列入报告。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仍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之一。令学界眼前一亮的是,就这一话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提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还首次将“古籍保护”列入报告。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明确: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相似文献   

8.
文娜 《浙江经济》2023,(9):58-60
<正>创新开展“拯救老屋行动”,保护利用松古灌区,推动千年古城复兴,持续赋能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松阳地处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瓯江山水诗之路上游,是华东地区名城名镇名村体系保留最完整、乡土文化传承最好的地区之一,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和“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近年来,松阳创新开展“拯救老屋行动”,保护利用松古灌区,推动千年古城复兴,系统性传承传统文化基因,推动古村落、古灌区、古城镇创新性发展,持续赋能瓯江山水诗路建设。  相似文献   

9.
新疆绿洲民族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轨迹,多种文化的并存、交融与互补是显著特色。其传承与创新发展同强化“四个认同”、保护各民族的各类有形和无形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多元文化整合理念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林剑 《科技和产业》2020,20(5):20-25
加大泉州“海丝”文化数字化传承人才开发力度,既是文化经济时代背景下区域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手段。基于 SWOT 方法,在分析泉州“海丝”文化优势、地方文化产业优势和人才政策优势以及文化数字化传承人才开发实施困境的基础上,以数字中国战略以及泉州实施海丝核心区建设为历史契机,对文化数字化传承人才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产业为载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的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策略,从创新人才工作理念、提升产业科技能力、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营造生态氛围等方面进行“海丝”文化数字化传承人才开发。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活化石”,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密码留住这些非遗项目,就是留住我们民族传统的“根”,文化的“魂”要保护好非遗项目,前提是保护好那些非遗传承人,他们才是大地文化的制造者、承载者、传播者。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如何保护好民族文化、为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是当前的重要课题。文章基于空间视角,以文化空间与文化经济的关联性为切入点,对空间视域下依饭节文化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在文化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空间出现转移化、解构化、空洞化等主要问题。为此,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注重保护文化存在的基础、彰显民族文化价值、加强传承人才培养,以促进民族文化空间保护与文化经济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环球财经》2012,(10):100-100
近日,美克美家艺术·家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走进新疆,并正式启动了“疆Home+Style”设计与社会创新夏令营活动。美克美家表示:此项目是希望引导社会各界关注落后地区的文化保护和社区发展,扶持传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4.
从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保护与传承谈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文化生态,传承文化精髓,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精神的DNA,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对于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贵州省X乡苗族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苗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协调度低、苗族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不足、传统文化保护制度有待完善、网络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等原因,出现了流失速度加快、传统民族节日庆典氛围逐渐淡化、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效果不佳等困境。以贵州省X乡为例,重点关注苗族传统文化在保护与发展中出现的困境,并提出三条创新路径: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促进苗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社区提供平台,增强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元素;个人转变传承理念,增强苗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文化传承自觉。  相似文献   

16.
徐璨  许宁 《宁波经济》2023,(4):10-11
<正>世界500强中有40%是由家族所有或者经营。海内外多家知名企业的家族传承过程表明,家族企业要想做到源远流长,薪火相传,一方面需要传承和发扬创业者的“家风家训家规”,另一方面要有一个专业、均衡、有效的治理结构。这是影响中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商道”。这种“商道”,不论是创业式传承、家族共同约定、家族幸福基金、文化传道、财富接力,都是基于接班人对于老一辈创业者企业文化的认同。当前,民营经济的第一代创业者大都进入代际传承的重要关口,在遭遇特殊时期和对外开放等多重文化侵袭下,家风家训的回溯、传承与坚守对于家族企业高质量发展尤为要。  相似文献   

17.
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将于2009年9月26日至2010年5月在山东济南举行,主题为“文化传承,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统筹兼顾保护与发展,实现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是民族文化旅游地今后发展的方向。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使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另一方面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传承并持续向前发展。在遵循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下,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9.
<正>“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通用简称,是人类生命的印记、智慧的结晶、永恒的精神家园。在当前正有序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弥足珍贵的“非遗”资源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保护发展和充分利用“非遗”资源,潜力无穷。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非遗”档案管理工作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通过“非遗”档案让“非遗”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本文为此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青海省“非遗”档案记录了青海各族人民长期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下来的且十分珍贵的“非遗”资源,见证了青海历史文化发展,但从“非遗”档案工作开发利用情况看,部分“非遗”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在助力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作用不够突出,如何合理开发利用“非遗”档案的文化精华,探究独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非遗”与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点,以档案管理的模式创新推动“非遗”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非遗”档案工作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开发与利用,从而为乡村振兴储备能量、增强后劲,推进青海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今周口淮阳被称为“龙文化之乡”,龙文化的起源和伏羲女娲神话有关。本文从神话入手,探究伏羲女娲神话与今周口淮阳太昊陵庙会的关系,分析新文化建设过程中,太昊陵庙会的新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目的在于追溯中国传统文化,以求在新文化建设过程中科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