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中国掌管房地产调控的政府职能部门来说,居民住房的房价究竟涨了多少,始终是一个“极为敏感”的数据。因为它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对现有政府调控政策优劣和行政执行力好坏的评价,而且还直接可能引发国家出台新的房地产和住房“调控政策”。但最近出现的一系列房价“数据打架”事件,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中国的房价数据究竟有多少“科学性”和“可信性”;在这些数据冲突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掌管房地产调控的政府职能部门来说,居民住房的房价究竟涨了多少,始终是一个“极为敏感”的数据。因为它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对现有政府调控政策优劣和行政执行力好坏的评价,而且还直接可能引发国家出台新的房地产和住房“调控政策”。但最近出现的一系列房价“数据打架”事件,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中国的房价数据究竟有多少“科学性”和“可信性”;在这些数据冲突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  相似文献   

3.
房价与房租间具有内在的传导机制,并对居民买租选择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影响房租上涨的直接因素不是房价,而是市场交易量;房价通过影响交易量间接影响房租。住房租赁市场与商品房交易市场相互影响,因此,必须从政策上保证二者协同发展。当前如外科手术似的宏观调控,为政策性住房介入房地产市场调节赢得了时间,通过平衡租赁市场和交易市场供求,形成合理的房价租金比水平,是房地产业达到系统性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成熟的住房租赁市场,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居民消费率,而且能够实现居民买房和租房的效用均衡,减缓房价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本文分析总结了德国、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居民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和管制经验,并从法律保障、开拓房源、保护承租人利益、发放租金补贴等方面发展我国的住房租赁市场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掌管房地产调控的政府职能部门来说,居民住房的房价究竟涨了多少,始终是一个“极为敏感”的数据。因为它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对现有政府调控政策优劣和行政执行力好坏的评价,而且还直接可能引发国家出台新的房地产和住房“调控政策”。但最近出现的一系列房价“数据打架”事件,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中国的房价数据究竟有多少“科学性:和“可信性”;在这些数据冲突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的“真相”。[编按]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加之国家实行了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停止了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商品化、市场化,居民住房需求集中释放,促使房价不断攀高;与此同时,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和住房差距不断拉大,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采取建立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以及信贷、财税、土地等多种手段,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低收入家庭最基本的住房需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住房保障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长期困扰着各地政府,阻碍了住房保障工作开展。为了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工作,近期我们对莱芜市的住房保障情况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7.
正确理清收入差距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探知其对消费的影响,是实现我国扩大内需战略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我国的2000-2008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造联立方程模型,深入探讨了收入差距、房地产价格与消费的关系,结果发现,收入差距与房价之间存在着正向的互动关系,但是对消费的影响却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在东中部地区,收入差距与房价之间这种相互强化的关系,使得代表消费主体的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负担加重,不得不减少消费。但是在西部地区,由于住房负担相对较轻,能正向发挥财富效应,所以收入差距与房价之间的互动影响,反而促进了消费。这种差异正好折射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有必要通过对收入分配的合理调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有效的住房保障政策来科学调控房价,进而切实促进消费。  相似文献   

8.
房价收入比实证分析研究——以保定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价收入比是目前国际上常用来衡量城市房价水平、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综合指标。文章在房价收入相关理论基础上,以保定市房地产市场为例,采用按各收入阶层房价收入比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得出了保定市房价收入比,并以此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价保定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发展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其价格走向对人们住房购买力和日常幸福指数产生深刻贡献度。为保障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央行运用利率、M2等手段来有效调控市场房价。因此,研究货币政策对房价贡献度,对今后政策制定提供实证参考,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及经济的健康增长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线春华 《魅力中国》2010,(29):321-324
房地产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房价不断上涨居民住房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越来越高。政府大力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人民币不断升值外资大量涌入房地产业、住房消费贷款政策、居民投资渠道缺乏、土地财政、金融业过度支持房地产等原因刺激了房地产投资膨胀,房地产投资膨胀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升货币供给的增加带动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1.
黄文彦  杨攀 《特区经济》2011,(10):279-280
为了平抑房价,保障住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十二五"新政的出台给房地产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的挑战。本文立足现实,通过对新政政策的解读,来分析房地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为房产业投资和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住房保障制度作为当前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抑制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上涨过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章从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概念出发,重点分析了住房保障制度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内在机理,揭示了其在增加住房供给、拉动住房需求方面的经济学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梅元比 《特区经济》2014,(9):186-188
理论上,房价的上涨会通过财富效应增加居民消费,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尚不成熟,房价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本文根据总体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取向考察房价波动对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房价上涨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有限,甚至产生抑制效应。结合房价波动影响消费的传导机制,本文提出要增加中低档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发展住房增值贷款以及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连贯性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引导理性消费,抵制投机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是当前各级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开展数字"大房产"信息系统全面建设和应用,将管理机制与技术手段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还可以增强对房地产市市场的监管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全面掌握和了解居民拥有住房情况和居住水平,科学分析房地产市场形势和发展态势,及时发现市场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决策提供依据,为政策实施提供保障,促进房地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1998年开始的实践已经清楚地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货币化补贴政策与市场房租房价严重脱节;对于城镇大多数中低收入居民来说,住房货币化早已名不符实,住房保障只能依赖政府,  相似文献   

16.
利用因子分析、多重多元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了全国房地产行业的住房需求和住房供给,结果表明房价与住房需求和供给均呈正相关关系,并随着分位数的不同而变化,房价对住房需求的影响比对住房供给的影响大而显著等,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香港早期公屋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网,支持香港经济转型并促进经济发展。1987年开始实施的长远房屋策略促进了房地产业发展,使房地产成为影响公屋政策重要因素。此后房委会改组为财政自主机构、停建居屋和及消减公屋建设量等改革措施对公屋政策发展的产生影响。保障居民的居住权是住房政策的核心,住房保障政策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而非经济政策的补充。内地应该借鉴香港等地的实践经验,在经济上避免对房地产业的过分依赖,并由政府主导建立住房保障制度保障居民的居住权利,同时通过政府的主导和扶持保证住房保障政策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先导性产业。房地产价格的讨论一直都是热门话题.影响房价的政策因素主要在于国家金融政策、土地政策、国家公共住房政策等方面。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并以实际出发分析了房地产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就政府如何从根本上抑制房地产价格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调查研究报告》2006,(279):1-17
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区别对待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房地产业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总体来看,调控初见成效。但房地产市场仍然存在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部分城市房价上涨太快,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难以满足等问题。亟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和完善住宅的宏观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20.
2004年以束,中央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区别对待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房地产业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总体来看,调控初见成效。但房地产市场仍然存在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部分城市房价上涨太快,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难以满足等问题,亟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和完善住宅的宏观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