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刚  杨琬琨 《财政研究》2022,(12):107-122
本文在内生人力资本的四期世代交叠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下,分析了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全要素报酬费基模式(即劳动报酬与非劳动报酬共同缴费模式)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与传统单一劳动报酬费基模式相比,全要素报酬费基模式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效率并缩小收入差距,这对于完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稳增长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积极意义。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应由现行的单一劳动报酬费基模式逐步向全要素报酬费基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2.
彭浩然  程春丽 《金融研究》2021,497(11):117-134
本文从参保人养老投资风险分散角度研究混合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通过构建一个两期消费模型,综合考虑参保人所面临的人口结构、工资增长率、养老基金投资等风险因素,本文研究了混合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的最优比例,并利用中国数据进行了测算与敏感性分析。研究发现:引入小规模个人账户基金积累制可以分散人口老龄化给现收现付制所带来的风险,中国实行混合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其合理性;但如果要维持40%~45%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会面临较大挑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滞涨与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以智利、英国、澳大利亚、瑞典为代表的各国纷纷对传统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经济危机过后的时代,恰是检验改革国家养老金制度运行效果的时间窗口。从收益性角度来看,基金积累制的投资收益率一般要高于现收现付制的内含回报率,但若考虑个人账户基金管理的运营成本和转换费用,则这种优势将大打折扣。从风险的角度看,基金积累制的市场波动风险(用变异系数与VaR衡量)明显高于现收现付制。名义账户制在收益性与抵御风险的能力方面均不如现收现付制。基于养老金在缓解贫困、提供稳定而安全的收入预期方面的特质,建立以待遇确定型现收现付制为主体、多层次为补充的养老金体系是较为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养老体系究竟应该采用现收现付制还是基金积累制,学术界历来有争议,至今未有定论.但在现实中,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逐渐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靠拢.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 历史沿革及存在的问题 建国初期,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了城镇的所有劳动力,实行现收现付的待遇确定型模式;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开启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路;1993年确定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改革目标,1997年进一步明确了由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的新体制过渡方案,确立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现收现付部分)与个人账户(基金积累部分)相结合的混合型体制,这种混合养老保险模式实行部分积累制,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5.
孙婧 《中国外资》2011,(16):156-157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是养老保险主要的两种筹资方式。关于中国养老保险筹资方式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主要梳理了国内学者对养老保险筹资方式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其中主要包括中国养老保险筹资方式与储蓄和经济增长、社会总福利、人口老龄化、转轨成本这四个方面的研究问题。最后本文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简单的述评。  相似文献   

6.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是养老保险主要的两种筹资方式.关于中国养老保险筹资方式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主要梳理了国内学者对养老保险筹资方式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其中主要包括中国养老保险筹资方式与储蓄和经济增长、社会总福利、人口老龄化、转轨成本这四个方面的研究问题.最后本文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简单的述评.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并从经济增长的视角指出如何发挥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势.文章认为,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能仅仅为了解决支付危机而盲目地放弃现收现付制,完全向基金制转轨;如果能够充分发挥现收现付制模式,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优势,那么实行混合模式的养老保障制度,则既能促进经济...  相似文献   

8.
主:替代率对国家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客:替代率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无论是对DB型现收现付制来说,还是对DC型完全积累制来说,替代率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先看DB型现收现付制。在DB型现收现付制下,替代率取决于缴费率和制度赡养率,过于慷慨的替代率在赡养率既定的条件下必然要求较高的缴费率。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  相似文献   

9.
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是学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根据研究范式及趋势,系统梳理了国外对养老保险代际代内、制度转轨、私有化等方面的再分配效应以及关于民主选择行为对收入再分配效应影响的新进展;同时回顾了国内学者对现收现付制、制度变迁以及我国特有的"统账结合制"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拓宽了视野,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对教育人力资本积累和健康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理论模型显示,当生物回报率大于资产收益率时,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会促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从而刺激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积累。基于OECD国家1995—201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也表明,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会促进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11.
<正>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会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收支平衡。从供需角度来看,老年抚养系数增加,养老负担沉重;从收支角度来看,养老金支出不断扩大,养老金缺口问题突出;从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来看,人口老龄化加剧给单一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巨大挑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走向深入,全球范围内劳动力成本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减负要求迫切,  相似文献   

12.
王晓军 《保险研究》2013,(11):11-11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历经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理论和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对养老保险基本问题的混乱认识,本文讨论了关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十个“迷思(myths)”①,澄清了在这些问题上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包括:基金制比现收现付制更能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采取“实账户”优于“名义账户”,养老保险存在巨额支付缺口,养老保险结余基金面临严重的资金贬损风险,养老保险存在的隐性债务使制度不可持续,现收现付养老保险不存在与隐性债务对应的“隐性资产”,基本养老保险提供的养老金替代率低于国际警戒水平,基本养老保险有利于高收入者,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时间越长内含回报反而越低,对不同类型人员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才是公平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横向的角度对国际上养老保险法律的内因性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学界对现收现付制、基金制和部分积累制的利弊分析与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各方面之所以争辩,说明这些理论对养老保险法律的建立、发展和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分析这些理论的具体含义、有效性与局限性,特别是从收入关联、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三个角度对上述理论进行了比较,旨在为完善中国养老保险法律提供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4.
养老保险的制度成本是指提供一定的养老金给付所需要的缴费和管理费用。若不考虑管理费用,养老保险的制度成本就是缴费水平。本文不考虑养老保险的管理费用,运用养老保险收支平衡数理模型,来比较分析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的养老保险制度成本。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下的"现收现付"制和"统账结合"制的个人福利水平进行经济模型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将"现收现付"制改为"统账结合"制实际上是对个人福利水平的降低;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大,现阶段"现收现付"制在我国仍具有存续条件。借鉴国外的经验,积累制将成为将来较优的选择,因此需要对个人账户基金进行多元化投资以提高个人账户收益率,从而使公民福利水平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下的"现收现付"制和"统账结合"制的个人福利水平进行经济模型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将"现收现付"制改为"统账结合"制实际上是对个人福利水平的降低;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大,现阶段"现收现付"制在我国仍具有存续条件。借鉴国外的经验,积累制将成为将来较优的选择,因此需要对个人账户基金进行多元化投资以提高个人账户收益率,从而使公民福利水平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统账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用了现收现付与积累制相混合的财务模式。为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还需要结合风险偏好等因素来调整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的混合比例。本文使用两期生命周期模型,引入风险回避度及跨期收益参数,通过均值-方差效用函数,对中国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混合比例以及投资组合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自然回报率的下降使现收现付制不再是一个长期的最优选择;即使存在着整体上厌恶风险的前提,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需保持一定比例的个人账户,以便提高制度运行的收益率;如果将我国当前的风险回避度γ由0.4转变至0.3的水平,单位养老金的收益将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8.
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是一种代际转移的制度,其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基础为生产力、工资和人口三者的综合增长因素能够维持代际转移,从而保证人们退休后能够维持稳定的工资替代率。这三种因素的波动形成了一定的风险。如何量化和管理这些风险是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将给出代际人口比例和代际工资比例满足的随机微分方程。基于此,考虑在给定缴费比例和工资替代率条件下,养老保险计划出现支付危机的概率分布。进而,为了寻找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研究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的VaR。最后,利用中国的实际统计数据,对本文的理论结果给予实证阐述,并提出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实行的是现收现付的统筹模式。随着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制度的确立,基金筹集模式也由现收现付制转向实行部分积累制,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工作逐步推开,养老保险历史欠账等问题逐渐显现,收付实现制基金核算原则所能提供的会计信息,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探讨更为有效的养老基金会计核算模式,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更客观、  相似文献   

20.
首先运用简单生命周期模型来推导养老保险制度对私人储蓄的资产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认为在基金制下,养老保险制度不会改变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量;而在现收现付制下,养老保险制度对私人储蓄具有挤出效应。其次,实证分析表明,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降低了我国城镇居民边际储蓄倾向,参考养老保险净收益的稳定和养老金水平的提高会降低城镇居民储蓄率,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提高则会提高城镇居民储蓄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