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目的:服务国家粮食永续安全目标,面向未来情景确定永久基本农田管控数量和明确位置。研究方法:设定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代表性浓度路径(SSPs-RCPs)耦合情景,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模型,构建农业气候条件、地形和连片性、土壤环境健康、农田基础设施四维划定体系。研究结果:(1)2035年、2050年中国大陆人均粮食需求量分别为591.37 kg/a和548.92 kg/a,粮食总需求量分别为8.54亿~8.90亿t、7.35亿~8.13亿t。(2)2035年全国粮食平均可实现生产潜力为(7 729.41±1 699.99)~(7 828.68±1 739.41) kg/hm2,2050年为(8 126.89±1 828.73)~(8 661.90±2 100.90) kg/hm2,其中水稻优势产区位于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小麦位于黄土高原区和黄淮海平原区,玉米位于黄淮海平原区。(3)2035年、2050年永久基本农田理论应保量分别为0.98亿~1.11亿hm2、0.86亿~0.99亿hm2,黑龙江、山东、河南等省份应保量最多。研究结论:遵循底线思维和择优划入原则,2035年将1.12亿hm2的1—5级耕地、2050年将1.02亿hm2的划入1—4级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即可满足我国粮食安全需求。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一般均衡模型构建了A2与B2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状况,以叶立明等人的研究成果(2030年与2050年我国三大粮食单产变化)作为政策冲击要件,模拟并分析了2030年与2050年我国粮食供给与需求状况。研究结果表明:A2与B2两种气候变化政策情景下的粮食供给与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但中低排放情景下的B2气候变化政策情景对我国粮食供需平衡更为有利;针对分品种粮食供需不平衡的状况,该文认为可以从调整种植结构的角度来改善;尽管政策情景下未来粮食供求较为乐观,但影响粮食安全的社会因素较多,保障粮食安全切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讨规划目标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及其测算方法,为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两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C-D生产函数及成本效益曲线分析城镇用地合理规模条件,进而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城镇用地合理规模测算模型,并结合情景分析法测算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规划目标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研究结果:在考虑生态服务价值时,社会经济中速发展下太仓市区2015 年及2020 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分别为4805.61 hm2 和5495.88 hm2 ,此情景较为合理;而高速经济发展下2015 年及2020 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为5133.36 hm2 和6161.38 hm2 ; 如果不考虑生态服务价值,则在中速发展时2015 年及2020 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为5907.38 hm2 和6756.93 hm2。研究结论:通过经济计量模型及情景分析法等可以确定未来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不同年份的城镇用地合理规模。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用地的变化规律,界定建设用地理性目标,破解建设用地指标分配难题。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函数模拟法,模型计量法和多方案比较法。研究结果:2010年和2020年南京市建设用地理性目标分别为1.69×105 hm2和1.94×105 hm2,2006 — 2010年和2011 — 2020年间南京市新增建设用地至少要保持在2.41×104 hm2和3.02×104 hm2规模上。研究结论:(1)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仍处于上升阶段;(2)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明显的理论预期。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研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未来城乡人口和建设用地间的供需变动和影响。研究方法:利用人口学的队列元素法对中国总人口及省际人口变化进行预测,建立城乡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的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测算二孩政策下2016—2030年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城乡人口及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量。研究结果:(1)2016—2030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总体需求量将不断上升,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明显大于农村建设用地的需求,且在人口快速释放的第一阶段(2016—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趋势明显,后期趋于平稳,但未来建设用地供需平衡矛盾将持续加大;(2)随着各省(市、自治区)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上升,变化速率渐缓,个别省市的农村建设用地需求下降,且不同省市之间的人均建设用地的变化并不一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研究结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未来的城乡建设用地需求产生重要影响,应该因地制宜,提早应对。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分析2000—2020年徐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规律,模拟多情景下徐州市203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当量因子法与PLUS模型。研究结果:(1)徐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2000—2020年耕地面积持续下降,湿地与水体面积先减后增。(2)2000—2020年徐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先减后增。(3)在三种情景模拟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出现损失,调节服务价值损失最大,耕地、草地面积减少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重要原因。城镇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侵占其他地类速度加快,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量最少。研究结论:资源型城市在未来发展中应均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时加强规划引领,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人口结构对粮食需求的影响纳入到粮食供需分析当中,基于不同人口增长情景以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析全面二孩政策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形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短期内中国粮食供需平衡,但全面二孩政策在中长期将显著增加粮食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考验未来粮食供给保障能力。若未来粮食供给能力只能维持在目前规划设计的5.5亿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那么全面二孩政策下将出现严重的粮食供需缺口,预计2029—2030年供需缺口最高峰将达到7800~8500万吨,缺口率为12.5%~13.3%。2025—2030年是粮食消费需求和供需缺口的峰值阶段,应该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平稳度过最具挑战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基于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分异划分建设用地管控分区,并据此提出区域差别化的管控策略。研究方法:运用全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建设用地集约度的变化规律,通过资源禀赋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叠加划分建设用地集约管控区域;再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集约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1)建设用地集约度增加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库兹涅茨曲线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集约度的增加量先呈上升趋势,当人均GDP超过69251元/人后转为下降趋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最终将趋于稳定。(2)全国可划分为4类建设用地管控区域:优化调整区、重点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内涵挖潜区。(3)建设用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社会经济、资源供给、产业结构和配置方式4个方面。研究结论:应根据区域影响因子作用差异,从增量供给、门槛约束、存量挖潜、市场建设等方面制定区域差别化的集约管控策略。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究多情景休耕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为耕地保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因子评价、意愿调查和情景模拟分析。研究结果:(1)休耕迫切性、规模和空间分布受耕地资源环境本底硬约束控制,重度污染、中度污染、一级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地下水重度超采和质量劣等耕地分别占1.23%、2.31%、3.57%、0.68%和3.69%,应全部纳入休耕。(2)当前农户休耕意愿偏低,全国仅2.17%农户参与意愿高,84.92%的农户休耕意愿低或不愿意。不同情景下休耕需求差异显著,表现为生态安全优先情景(PES,20.57%)>农户意愿优先情景(PFW,18.98%)>食品安全优先情景(PFS,15.30%)。(3)不同情景下休耕导致的产能损失显著差异,全面执行休耕潜在的粮食产能损失率为PES(17.32%)>PFW(14.36%)>PFS(13.66%),对粮食安全有负面影响。遵循农户意愿合理安排时序,可确保近期、中期、远期休耕造成的粮食产能损失完全不影响中国2025年、2030年和2035年实现粮食高度自给。研究结论:实施休耕既要考虑耕地资源环境本底状况和农户意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及管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为新时期各地政府进行差别化的建设用地"双控"提供策略参考。研究方法:改进的Tapio弹性脱钩法。研究结果:(1)"十二五"期间中国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呈现显著"弱脱钩"状态,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2)预测到2020年末各地区建设用地规模及强度,要依据4类脱钩系数进行规模管控,根据"优"、"良"、"中"和"差"4种等级情况的区域进行强度管控;(3)基于预测结果,从发展观念转变、经济结构优化、供地模式调整等多视角提出了差别化的建设用地规模及强度管控策略。研究结论:应努力促成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低脱钩"发展模式,各地区要因地制宜采取策略推进建设用地"双控"行动。  相似文献   

11.
矿产资源安全是国家非传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主要从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针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社会冲突频发的事实,应将社会安全纳入考量,拓展后的矿产资源安全观应包括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基于我国矿产资源安全形势的三维矿产资源安全观的管理要义:(1)通过开源、节流、储备、培育“中国价格”等手段多管齐下,保障矿产资源经济安全;(2)进一步强化“采前预防,采中治理,采后恢复”的原则,创新治理手段,维护矿产资源生态安全;(3)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调整利益分配机制,完善政府扶持政策,保障矿产资源社会安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及其立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我国土地生态安全方面的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贫瘠化等,围绕这些土地生态问题,我国已经制订了《环境保护法》和《土地管理法》等综合性法律,又制订了有关的专项法规。为了进一步维护土地生态安全,也有待进一步对土地生态安全法律体系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从数量、质量和生态3个层面构建了林地资源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进行综合测试。结果表明,黑龙江省2001年、2004年、2006年、2010年的林地资源都处于基本安全状态,表明林地资源的服务功能良好,生态系统较稳定,林地资源经济、社会安全问题都较少。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是影响黑龙江省林地资源整体安全的决定性因素,生态安全虽然影响力较小但其不断恶化的状态会对林地资源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障并提高黑龙江省林地资源的生态安全,进而持续提高黑龙江省林地资源整体的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4.
讨论投标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的立法目的,投标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性质,分析投标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制度实施现状,提出健全投标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制度的建议:应由独立第三方(如银行)保管投标保证金,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承包商所承担的投标保证金被挪用的风险,有利于保障合同双方的地位平等;履约保证金也可以提交给指定银行保管,这样该部分资金可以作为一种存款,为承包人带来一定的收益。这样做比直接将履约保证金交付给业主要好,可以避免中标方失去该部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承担被挪用的风险。但业主应向承包方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  相似文献   

15.
能源安全评价是能源安全形势分析和战略研究的基础.目前,国内外有关能源安全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多,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总的说来,仍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化的研究较少,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理论方法的研究才刚起步,尚未建立科学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文章尝试从定量角度分析国家能源安全政策、背景,研究确定能源安全的概念及其相关内涵与外延,建立能源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在这个评价基础上提出我国能源安全形势及战略选择、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尼尔基水库移民社会保障的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尼尔基水库移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以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适应基本国情,循序渐进、兼顾全局的原则;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筹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原则;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提出尼尔基水库移民社会保障体系应包括对移民生活困难进行救助,在救助的基础上建立移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移民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建立和完善移民医疗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的博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退耕还林的面积近几年波动幅度很大,这与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有关。有人认为要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就应减缓退耕还林的步伐。文章认为,退耕还林不是粮食减少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和种植结构调整导致的耕地面积减少,以及粮食单产的减少。从一定角度来看,退耕还林不仅不会危机粮食安全,而且还会提高粮食安全的系数,只要在搞好退耕还林工作的同时,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退耕还林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双重目标下,探索耕地生态保护的内涵、举措及实施路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生态保护要注重生态系统结构保护、过程调控以及对区域生态的影响;(2)生态保护以构建高产稳产可持续耕作系统、保护生态系统服务产出能力、减少生态负面效应和统筹发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综合效应为目标;(3)耕地生态保护存在保护动力不足、理论技术体系不完善、保护举措不成体系等问题;(4)耕地生态保护要从景观结构、土壤结构和营养结构等方面开展,并调控好生境、物质输入与输出、作物种植等过程。研究结论:构建以结构保护和过程调控为主线的耕地生态保护路径,能有效促进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9.
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并且其影响正日益经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能源安全预警体系已迫在眉睫;在分析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因素基础上,从能源供需、能源价格以及能源使用安全三个角度构建出我国能源安全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探讨万州区1997-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耕地资源变化影响下该区粮食生产情况;运用Mapgis6.5对万州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变化进行分析,应用Dps3.01逐步回归分析模块对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非农建设占用及生态退耕是导致万州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耕地面积与粮食总产量有一定的相关性,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性较强,而粮食单产与粮食总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很强;根据万州区实际情况提出应通过建立耕地保护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效率来保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