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下经济(Underground Economy)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的现象,近年来愈益引起经济学家的注意,甚至出现了“地下经济学”,专事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事务部主任维多·坦齐(Vito Tanzi)提出,“地下经济既可以用未报税务当局的实际收入总数来表示,也可以用未列入国际收支账中的收入总数来表示。”因此,地下经济就有两个不同范围,即应该列入国民收入而实际未列入的部分,以及收入中未向税务机关申报的部分。  相似文献   

2.
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整个比重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不能由简单的统计误差所解释。和很多国家相比,我国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处在较低水平。在发达国家,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概是65%到70%,美国和英国经济在过去50年中,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在65%到80%之间波动,而我们是40%以下。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61年在《教育和经济增长》一文中.对美国1929年至1957年教育投资增量的收益率作了测算.发现1929年至1957年美国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用不同于舒尔茨的计算方法得出了类似的结果.他的计算表明,美国1929年至1957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5.3%。从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运用各种方法对教育的经济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海外经济评论》2006,(12):21-23
在全球经济增长达4.2%且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2005年过后,经济学家们都赞同这样的设想,即2006年经济形势依然很好,尽管所有非农业原材料的价格都将出现大幅上涨。今天,掌握创新工艺和服务的国家用它们的技术与那些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进行交换。第二种易货贸易是在低工资地区和原材料拥有国之间进行。这个三角的终点在拥有自然资源的国家间,它们用自己的资源与那些拥有技术的国家进行贸易。因此,我们看到人类历史上几乎未曾有过的一种三极贸易体系出现了。  相似文献   

5.
李剑 《特区经济》2005,(3):178-179
一、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 关于经济发展,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一般认为,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动两方面主要内容。经济增长是指国民收入或GDP在数量上的扩张;结构变动是指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全面转换和进步。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动。  相似文献   

6.
2001—2002年,当美国的经济困难没有使亚洲一些国家,首先是中国的经济增速相应减缓的时候,经济学家第一次谈论“脱钩”问题。当时一些经济学家就预测,亚洲经济可能不受西方国家飞跃或波动的影响,而是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现在,香港的所有经济论坛都在讨论“脱钩”理论,这完全可以理解: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即便美国开始衰退,亚洲也会保持高速经济增长。1月中旬亚洲股市暴跌,使“脱钩”理论的铁杆支持者立场有所松动,但也没有影响对亚洲经济稳定的普遍信心。摩根士丹利公司一位资深经济学家认为:“实际上,中国政府应担心的不是美国经济下滑,而是美国不衰退。” 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经济的“忧”来自两大主要因素既受美同次贷的影响,也存在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挑战。[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傅勇 《西部论丛》2010,(8):87-87
19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出现了所谓“大缓和(Great Moderation)”时期,表现为高产出、低通胀,同时产出和通胀的波动幅度明显下降。经济学家曾经相信,经济金融运行的基础出现了某些变革,更加富有弹性了,从而带来了“大缓和”。这些变革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以信息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崛起,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8.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及影响因素经济增长常常是指一国总产出的增长,即实际社会总产值、实际国民(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以及人均产值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它是一国经济和社会设施不断发展和改善的物质基础,也是一国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与提高的基础。经济学家从来没有停止对经济增长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问题的探讨。在本世纪五十年代  相似文献   

9.
刘军 《山东经济》2007,23(3):61-63
虽然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即初步构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但该体系主要是对市场进行的核算,忽视了非市场核算。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超越市场:美国非市场核算的设计》一书,对非市场核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它既是美国诸多经济学家在该领域几十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也代表了美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将参照这一报告的内容对美国非市场核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非市场核算的产生背景,非市场核算的范围和重点,非市场核算的概念问题,非市场核算的数据问题。  相似文献   

10.
【美国之音8月12日】美国经济的不景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即使经济状况继续恶化,美国也不至于出现另外一个经济大萧条。但是,他们对于美国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存在不同看法,对美国应该从这次房贷危机中吸取什么教训也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1.
一、经济服务化趋势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首先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进一步向第三产业变迁。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基本完成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社会经济呈现出服务化的态势。具体而言,表  相似文献   

12.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杜森贝利,是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著名经济战略理论家,曾任约翰逊总统顾问,参与制定美国经济战略,并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莱因合作设计了美国宏观经济模式。最近,他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访问期间。  相似文献   

13.
全球不平衡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一、全球经济不平衡 造成全球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界对此也是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美国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失衡.这种理论的基础说起来也很简单,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的定义,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差就等于经常项目差额,如果一个国家的储蓄低于这个国家的投资,那么这个国家必然有经常项目的逆差和外贸的逆差.  相似文献   

14.
庄宗明 《开放潮》2002,(4):54-56
2001年,除了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出现经济增长严重下滑或经济衰退,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同时出现衰退,全球四分之三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低于2000年,这使2001年成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最为严峻的一年。至今为止,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私人机构的经济学家所做的预测和一些统计数字表明,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大概只有1%-1.3%,远远低于2000年增长4%和1999年增长2.9%的水平。对2002年的世界经济趋势,多数机构和经济学家的预测都持谨慎态度,比较普遍的预测是:2002年第2季度或下半年,世界经济可能摆脱不景气,逐渐走向复苏。同时,多数预测认为200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仅可能与2001年持平或有小幅增长。  相似文献   

15.
温跃宽 《新财经》2007,(4):74-75
美国怎样看待中国FDI、外汇储备等经济热点问题?中美之间的经济依存度是否会在将来让中国经济追随美国步入衰退?旅美经济学家温跃宽对美国经济学家们进行了走访  相似文献   

16.
《上海经济》2010,(1):92-92
美国经济统计局最新各项经济数据显示2009年三季以来美国经济各项数据转好:11月零售销售月率上升1.3%,大幅好于预期;11月工业产出月率增长0.8%。美联储主席贝南克强调:“尽管我们已经看到经济活动出现一些改善迹象,但要确保美国经济复苏可以自己维持还有一段路要走。”  相似文献   

17.
《海外经济评论》2006,(5):15-17
【美国《华盛顿邮报》2006年1月9日】一位为国家经济决策者担任顾问的官方经济学家今天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决定将一部分美元外汇储备——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已超过8000亿美元——换成其它世界性货币。此举可能令美元贬值。  相似文献   

18.
渣打银行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李籁思日前表示,2009年年底对全球经济而言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但这个“关键时点”对西方发达经济体和亚洲新兴经济体有着不同的意义。在这一转折点之后,美国和英国经济可能出现反弹,但估计反弹幅度甚微,而亚洲国家则会呈现强劲而持续的反弹趋势。  相似文献   

19.
[美国《商业周刊》7月10日]投资者和经济学家正就美国经济中是否出现了表明经济正走出金融危机的“嫩芽”展开辩论,但是提到中国经济,就几乎毫无争议了:预测者们正不断上调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测。  相似文献   

20.
李静轩 《中国经贸》2009,(16):22-22
一.有关金融与经济的理论争论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关系 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Friedman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Joan Robinson也认为金融体系的出现和发展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被动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