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超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9):58-72,157,158
21世纪的头十年中,"保护的责任"作为一种新兴的国际规范,在国际社会广泛扩散。作者首先回顾了"保护的责任"规范在国际社会兴起和扩散的进程,然后运用社会学的框定理论分析了"保护的责任"规范扩散背后的动力,指出规范倡导者采取的有效框定战略是推动"保护的责任"规范扩散的重要因素。规范倡导者将"人道主义干预"重新框定为"保护的责任",使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干预者向干预目标亦即遭受暴行的平民转移,同时规范倡导者重构主权理念,强调"主权也是一种责任",并通过联合国框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实施"保护的责任"的政府间协议和解决方案,从而打破了人道主义干预规范中人权与主权、干预者权力与受保护者权利相冲突的困境,有力地推动了"保护的责任"规范在全球的扩散。理解"保护的责任"规范变迁与扩散的动力,有利于中国更好地把握相关国际规范的发展演变趋势,从而采取更有效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
人道主义干预是冷战后国际政治的一个突出现象。中国对这一问题的反应有一些变化。作者从中国外交理念、人道主义干预规范和国家利益三个维度来解析这种变化。冷战结束以来,这三个维度的因素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们在特定时空下的交错互构塑造了中国的行为逻辑,由此导致中国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反应迥然不同。具体而言,当危机涉及中国核心或重大利益时,中国将捍卫自身利益,反对强制干预。如果不涉及核心或重大利益,中国将采取灵活的应对政策:在人道主义干预规范认可度高的阶段,中国倾向于遵循国际规范行事;在干预规范认可度低的阶段,倾向于从自身外交理念出发设定立场。中国外交理念从"韬光养晦"、"负责任大国"到"奋发有为"的转变,对其在人道主义危机中的行为方式和介入力度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旗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4):103-121,158,159
人道主义干预是冷战后国际政治的一个突出现象。中国对这一问题的反应有一些变化。作者从中国外交理念、人道主义干预规范和国家利益三个维度来解析这种变化。冷战结束以来,这三个维度的因素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们在特定时空下的交错互构塑造了中国的行为逻辑,由此导致中国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反应迥然不同。具体而言,当危机涉及中国核心或重大利益时,中国将捍卫自身利益,反对强制干预。如果不涉及核心或重大利益,中国将采取灵活的应对政策:在人道主义干预规范认可度高的阶段,中国倾向于遵循国际规范行事;在干预规范认可度低的阶段,倾向于从自身外交理念出发设定立场。中国外交理念从"韬光养晦"、"负责任大国"到"奋发有为"的转变,对其在人道主义危机中的行为方式和介入力度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审计规范的涵义和产生过程,论述了审计规范的基本特征。即:审计规范是国家或者有关部门通过法律、法规、规章等形式加以规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是国家或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参与审计活动的各方当事人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部分审计规范是对审计人员的指引,是审计工作的标准;审计规范的制定主体具有广泛性。  相似文献   

5.
当下的政治话语对"国际现状"的概念不加界定就用来作为评判中国崛起的标尺,该术语最大的问题在于其高度情景化,且无确定的规范性内容。作者以国际法规范作为国际现状的规范内容。国际现状的核心是国际体系成员基于广泛承认与同意而做出的秩序安排。国际现状的具体表现为人类生活的空间法律秩序、物质基础法律秩序、国家行为和交往规范。通过从中国解决边界纠纷模式、加入国际制度的趋势、使用武力的环境与历史、接受习惯国际法、参与国际海洋法的立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进程分析来看,中国是在国际现状的框架范围内谋求国家利益的,而且还通过自身的国际法立法行为促进了国际现状和规范的形成。作者认为,在处理大国崛起或体系中的结构性变化时,应确保大国在国际立法过程中进行协调。  相似文献   

6.
当下的政治话语对"国际现状"的概念不加界定就用来作为评判中国崛起的标尺,该术语最大的问题在于其高度情景化,且无确定的规范性内容。作者以国际法规范作为国际现状的规范内容。国际现状的核心是国际体系成员基于广泛承认与同意而做出的秩序安排。国际现状的具体表现为人类生活的空间法律秩序、物质基础法律秩序、国家行为和交往规范。通过从中国解决边界纠纷模式、加入国际制度的趋势、使用武力的环境与历史、接受习惯国际法、参与国际海洋法的立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进程分析来看,中国是在国际现状的框架范围内谋求国家利益的,而且还通过自身的国际法立法行为促进了国际现状和规范的形成。作者认为,在处理大国崛起或体系中的结构性变化时,应确保大国在国际立法过程中进行协调。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际关系学界鲜有关于规范竞争问题的系统性、理论性研究。根据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三大主流学派和英国学派的理论逻辑,规范竞争是一种二元对立的静态关系,必然出现一方胜出的零和结果。作者借鉴中国思维的过程视角,将规范竞争看做是一个动态过程,并提出理论假设:规范竞争导致规范互补。作者提出在建设和平的实践场景中.中国的对外援助和投资等国际行为传播了"发展和平"规范,该规范与"自由和平"规范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在案例研究部分,作者提出在"自由和平"规范与"发展和平"规范相互竞争的利比里亚,建设和平的效果要好于"自由和平"规范独霸的海地。这样的差异表明,两个和平规范之间的竞争不但有助于改善建设和平的效果,还有利于它们共同传播。最近几年建设和平领域出现的一些新动向表明。"自由和平"与"发展和平"这两个和平规范,已经出现了相互学习和互为补充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国际人权规范建设是世界政治的重要议题。对于国家建设人权规范的动机,以往理论大都局限于西方民主国家的经验,设定这些国家是人权规范的主要推动者,而民主体制及政治文化则是推动规范建设的深层动力。然而,历史研究发现,一些在国际社会中居于相对边缘位置的大国在国际人权规范发展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其中不少国家并不具备西方民主体制与政治传统。它们倡导人权规范建设的积极性来源于何处?国际关系的已有研究并不能给予解释。有鉴于此,作者引入心理学的社会身份理论,结合国际关系学科有关"承认政治"的已有讨论,论证国家对于自我积极身份的社会承认要求是其推动人权规范建设的重要动机。国家追求积极身份的策略互动过程影响和推动了人权规范变迁。通过比较案例检验,作者发现身份追求的强弱确实是影响国家建设人权规范动机的关键因素。这一假说不仅能够很好地解释非西方大国的实践,同时也能解释许多西方民主国家的经验,具有比现有理论更为广泛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由于全球问题的跨国性和复杂性,单纯依靠某一国力量已经无法解决.国际非政府组织作为新兴的国际行为体,扮演着"施压者"、"服务者"、"监管者"角色,在参与治理全球问题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包括:积极参与治理全球环境问题,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救援.  相似文献   

10.
各国参与国际气候合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一个各国减排意愿和行动的计量模型,作者分析了一国参与国际气候合作的影响因素,认为环境脆弱性变量对各国减排意愿和行动起的作用不是很显著,这表明这一变量目前还不是大多数国家参与国际气候合作的决定性因素。而减排成本是影响各国减排意愿和行动的决定性因素,减排成本越高,减排承诺和行动水平越低。虽然民主变量对各国减排承诺影响显著,但对实际减排行动影响并不是很显著,这表明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存在"言行不一"现象,也表明"民主-环境"这一假说并不适用于气候变化问题。另外,一国排放是否越过峰值对一国参与国际气候合作有决定性影响,而一国低碳发展水平和低碳贸易比较优势对参与国际气候合作的影响并不显著。作者认为,目前影响各国参与国际气候合作的主要影响因素仍然是经济因素,减排成本对各国减排意愿和行动具有决定性意义。相比之下,环境脆弱性、国内民主制度都是次要影响因素。目前只有少数发达国家具备低碳经济和贸易比较优势,因此低碳比较优势还不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解释变量。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一些国家的国内武装冲突不断涌现,在一国武装部队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爆发的"新战争"中,武装组织的暴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针对乌干达的国内冲突和上帝抵抗军的暴行,国际刑事法院以战争罪、反人类罪为由,指控科尼等五名上帝抵抗军领导人。但国际刑事法院的介入还面临着诸多困境:正义理念与逻辑的冲突、政治观与法律观的矛盾、外界对其干预条件与法律效力的质疑。这些都凸显了西方与非洲地方之间不同治理价值观与规范的冲突、国际刑事法院的偏见与双重标准、缺乏对和平进程与儿童保护的重视等因素。鉴于当地人对和解与安全的渴望远远高于对正义与惩罚的追求,解决乌干达北部地区冲突和上帝抵抗军问题,仅依靠国际法的惩罚与威慑是不够的,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平衡各方利益。这包括重视当地的司法方式和冲突解决实践,重视武装冲突解决的参与进程,大力支持和促进乌干达北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加强对非洲地区的和平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选取信任、承诺、沟通作为建设项目组织中的关系规范核心要素,建立了关系规范对合作行为影响的关系模型,并引入行业惯例作为调节变量。利用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等方法与工具,验证了不同核心要素对合作行为的影响以及行业惯例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信任、承诺、沟通等要素对项目组织参与各方合作行为有正向作用,在表现为互利互惠价值观的行业惯例中,关系规范对合作的影响作用进一步加强,对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最大,而对其余要素的调节作用较弱。上述研究结果将为完善建设项目的关系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成为国际关系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国际关系英国学派提供了一种诠释中国与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国际社会"、"国际规范"、"文明标准"以及"新文明标准"等几个核心概念构成了这一框架的主要内容和话语体系。作者在仔细辨析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英国学派在理解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上的基本观点和独特视角以及在这种分析框架之下所打上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同时,对这一框架的阐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西方国家普遍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崛起现象所抱有的焦虑心态。中国作为一个非西方国家以及现代国际社会的后来者,在参与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始终面对一个如何处理与西方主导的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问题,即中国如何对待主要由西方制定、修订和解释的国际规范以及如何适应与应对国际规范从"文明标准"到"新文明标准"的变迁过程。处理好这样一个过程直接关乎中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它兼含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社会生活民主等多方面内容,以村民自治制度为实现载体,是一项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民主政治活动,为此,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要重视提高党的规范能力。针对党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规范能力不足问题,应明确规范内容,丰富规范手段和方式,建立健全规范机制,以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承担国际责任是全球化时代对世界各主权国家的根本要求。国际社会中的每个国家都负有一定的国际责任,包括遵守国际规范,履行国际条约,维护国际秩序,参与全球治理等。但是鉴于各国综合国力大小不一,其所应当承担的国际责任是有区别的。原则上来说,一国权力的大小与国际责任的轻重应成正比。  相似文献   

16.
国际规范和国家认同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是社会建构主义研究的中心命题。在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建构主义在理论化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之后(即以亚历山大·温特、尼古拉斯·奥努弗和玛莎·芬尼莫尔三位学者的研究为代表的三种主要路径),作者认为,温特提出了偏重于国际体系本身的关于国际规范和国家认同互相建构的、统一的理论逻辑;奥努弗基于语言学和言语行为提出了重视规则作用的理论逻辑;芬尼莫尔则探索了个人、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规范起源中的作用。他们的研究力图突出社会性和建构性因素的作用:温特重视互动、奥努弗重视语言规则、芬尼莫尔则重视个人道德和国际组织。他们的共同问题在于:不管是"无声"的互动过程形成规范,还是言语行为最终重复为规则,抑或出于个人道德提出某些规范,都避不开客观现实的基础性作用和物质利益的驱动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国际规范和国家认同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是社会建构主义研究的中心命题。在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建构主义在理论化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之后(即以亚历山大·温特、尼古拉斯·奥努弗和玛莎·芬尼莫尔三位学者的研究为代表的三种主要路径),作者认为,温特提出了偏重于国际体系本身的关于国际规范和国家认同互相建构的、统一的理论逻辑;奥努弗基于语言学和言语行为提出了重视规则作用的理论逻辑;芬尼莫尔则探索了个人、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规范起源中的作用。他们的研究力图突出社会性和建构性因素的作用:温特重视互动、奥努弗重视语言规则、芬尼莫尔则重视个人道德和国际组织。他们的共同问题在于:不管是"无声"的互动过程形成规范,还是言语行为最终重复为规则,抑或出于个人道德提出某些规范,都避不开客观现实的基础性作用和物质利益的驱动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程炉 《老区建设》2014,(18):24-25
实施案例教学有助于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多边互动和民主参与是案例教学法的典型特征,迁移理论比较圆满地解释了其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原因。高效的国际商法案例教学可从课前准备、课中实践及课后评价构成的完整过程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吴汉顶 《产权导刊》2014,(10):55-56
正交易是市场行为是多个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始终存在着各自利益驱动下的明争暗斗,因此,在交易运行过程中交易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会发生。故此风险防范便要贯穿于整个交易过程中。而风险防范仅有一套较为健全的制度体系是无法保证交易正常运转的,因为制度只是对参与交易事项的各相关者的约束规范,能否在实际运行中得以共同遵守就很难保证了。实践证明,这个"共同遵守"仍然要靠人的实际工作作保证才能得以实现。就  相似文献   

20.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作为一项发展完善的国际制度群落,建立和传播领域内国际规范和行为规则,并为参与成员国提供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该机制通过塑造问题领域内的社会交往情境来影响成员国在不扩散方面的行为选择。机制内分化的成员国地位给身处机制中的无核国家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成员国回应制度压力的具体方式受到其在机制内所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社会资本禀赋的影响。作者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机制成员国在参与条约要件和组织实体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结构进行描述,并结合相关案例比较该机制对处在不同社会地位的成员国行为选择所产生的影响。首先,由参与制度实践构成的成员国社会关系结构并非是均质的。其次,成员国在制度参与网络中的相对位置与其行为选择模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最后,国际原子能机构是该机制的关键构成要素,成员国同该机构的互动交往模式直接反映了其参与整体制度实践中的行为选择。制度成员国之间形成的社会性关系结构是制度结构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该结构的实证分析有助于全面理解国家行为选择与国际制度情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